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2857700000015

第15章 秦汉:天下统一(7)

据史料记载, 这次治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 “筑堤, 理渠, 绝水, 立水门, 河、汴分流, 复其旧迹。”首先是“筑堤”, 即修筑“自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 海口千余里” 的黄河大堤及汴渠的堤防。王景认识到, 黄河泛滥加剧的原因,是下游河道由于常年泥沙淤积而形成地上悬河, 河水高出堤外平地, 洪水一来, 便造成堤决漫溢。于是, 王景“别有新道”, 选择一条比较合理的引水入海的路线, 并在两岸新筑和培修了大堤。这条新的入海路线比原河道缩短了距离, 河床加大了很多, 因而河水流速和输沙能力相应提高, 河床淤积速度大大减缓。特别是这条新河线, 改变了地上悬河的状况, 使黄河主流低于地平面, 从而减少了溃决的可能性。

这次修筑大堤, 固定了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的新河床, 是东汉以后黄河能够得到长期安流的主要措施之一。摇摇其次是“理渠”, 即治理汴渠。汴渠, 联系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是汉代, 特别是东汉以后中原与东南地区漕运的骨干水道。经过认真反复“商度地势” 后, 王景为汴渠规划了一条“河、汴分流, 复其旧迹” 的新渠线。即从渠首开始, 河、汴并行前进, 然后主流行北济河故道, 至长寿津转入黄河故道(又称王莽河道), 以下又与黄河相分并行, 直至千乘附近注入大海。在济河故道另分一部分水“复其旧迹”,即行原汴渠, 专供漕运之用。为了实现这个规划, 王景等人开展了“凿山阜, 破砥绩, 直截沟涧, 防遏冲要, 疏决壅积” 和“绝水, 立门” 等大量的工作。取水口位置是个关键问题。如果位置选择不当, 要么黄河北迁取不来水, 要么黄河南徙, 渠口被淹, 河、汴混流, 汴渠淤塞。王景根据这个客观情况, 吸取历史上的教训, 采取了“十里立一水门, 令更相回注” 的办法, 就是在汴渠引黄段的百里范围内, 约隔十里开凿一个引水口, 实行多水口引水, 并在每个水口修起水门(闸门), 人工控制水量, 交替引河水入汴。渠水小了, 多开几个水门; 渠水大了, 关上几个水门,从而解决了在多泥沙善迁徙河流上的引水问题。这是王景在水利技术上的又一大创造。当时, 荥阳以下黄河还有许多支流, 如濮水、济水、汴水和蒗汤河等, 王景将这些支流互相沟通, 在黄河引水口与各支流相通处, 同样设立水门。这样洪水来了。

支流就起分流、分沙作用, 以削减洪峰。分洪后, 黄河主流虽然减少了夹沙能力,但支流却分走了大量泥沙, 从总体上看, 还是减缓了河床的淤移速度。这是促使黄河长期安流的另一重要措施。“凿山阜, 破砥绩, 直截沟涧, 防遏冲要, 疏决壅积”, 清除上游段中的险滩暗礁, 堵塞汴渠附近被黄河洪水冲成的纵横沟涧, 加强堤防险工段的防护和疏浚淤积不畅的渠段等, 从而使渠水畅通, 漕运便利。

王景这次主持的“筑堤, 理渠” 及其相应的工程设施, 工程量是浩大的。黄河千余里, 汴渠七八百里, 合计约二千里的筑堤、疏浚工程, 投资“百亿” 钱。而施工期于次年四月结束, 总共一年时间。数十年的黄水灾害得到平息, 定陶(今山东定陶北) 以北大面积土地涸出耕种, 农业生产开始恢复起来。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 实在是个奇迹。

永平十三年(70年) 夏天, 明帝刘庄决定亲自乘船沿河巡视, 并叫王景陪同前往。明帝看着两岸整齐坚固的堤防, 水上往来如梭的舟楫, 对王景等人的功绩赞不绝口, 随即给王景属下治河官吏每人加官一级, 特别给王景连升三级, 封为侍御史。

又封王景为河堤谒者(主持河防工程的官员)。不久, 明帝写下诏书, 饬令沿黄、汴各郡县, 立即设置专管堤防的机构和人员, 恢复西京(指西汉都城长安) 时代一些有利于维护堤防的管理制度, 常年进行维修养护。从而为黄河安流提供了保证。

王景治河的成效是卓见的。从东汉末年王景这次治河到唐代末年八百年中, 黄河决溢仅有四十个年份, 且都不大, 主流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后来, 河患又逐渐多了起来, 直至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 发生第三次大改道。因此, 王景治河的办法和经验为历代治河者所推崇和效法。王景通过一次封建时代最大规模的治黄活动。

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八百年。历史上对王景治河充满了赞扬之词: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三公九卿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而古文经学家则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代不设三公。西汉最初继承秦制, 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 最高军事长官是太尉, 但不常置。而从武帝时起, 因为受到经学影响,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了。

先秦文献中的九卿之说, 秦代并没有这种制度, 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也是武帝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人们就以秩(官的品级) 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为古代九卿, 即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卫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总而言之, 三公只是实行于两汉, 此后权力一直下落, 渐成虚衔。

至于九卿, 魏晋以后多同东汉之制, 但是隋唐九卿虽然也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却已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都御史, 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合起来共称为九卿。

班超投笔从戎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 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有两个儿子名叫班固、班超, 一个女儿叫班昭, 从小都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

班彪死了以后, 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 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就是《汉书》。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哥儿俩都很有学问, 可是性情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 专心致志写他的《汉书》。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 掠夺居民和牲口, 就扔了笔, 气愤地说: “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 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 就这样, 他决心抛弃他的案头工作去从军。

公元73年, 大将军窦固出兵打匈奴, 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个代理司马, 立了战功。

窦固为了抵抗匈奴, 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 派人联络西域各国, 共同对付匈奴。

他赏识班超的才干, 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人先到了鄯善。鄯善原来是归附匈奴的, 因为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 勒索财物, 鄯善王很不满意。但是这几十年来, 汉朝顾不到西域那一边, 他只好勉强听匈奴的命令, 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 他就挺殷勤地招待着他们。

过了几天, 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起了疑心, 跟随从的人员说: “你们看得出来吗, 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 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话虽这样说, 毕竟只是一种猜想。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班超装得早就知道的样子说: “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 住在什么地方?”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 本来是瞒着班超的。那个仆人给班超一吓, 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 只好老实回答说: “来了三天了, 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三十里地。” 班超把那个仆人扣留起来, 立刻召集三十六个随从人员, 对他们说: “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 无非是想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 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要是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 我们的尸骨也不能回乡了。你们看怎么办?”大家都说: “现在情况危急, 死活全凭你啦!”班超说: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现在只有一个办法, 趁着黑夜, 到匈奴的帐篷周围, 一面放火, 一面进攻。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人马, 一定着慌。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 事情就好办了。”大家说: “好, 就这样拼一拼吧!”到了半夜里, 班超率领着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那天晚上, 正赶上刮大风。班超吩咐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 二十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自己跟其余六个人顺风放火。火一烧起来, 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 其余二十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帐篷。

匈奴人从梦里惊醒, 到处乱窜。班超打头冲进帐篷, 其余的壮士跟着班超杀进去, 杀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 把所有帐篷都烧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营房里, 天刚发白。班超请鄯善王过来。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杀了, 就对班超表示愿意服从汉朝的命令。

班超回到汉朝, 汉明帝提拔班超做军司马, 又派他到于阗去。明帝叫他多带点人马, 班超说: “于阗国家大, 路程又远, 就是多带几百人去, 也不顶事。如果遇到什么意外, 人多反而添麻烦。”结果, 班超还是带了原来的三十六个人到于阗去。

于阗王见班超带的人少, 接见的时候, 并不怎么热情。班超劝他脱离匈奴, 跟汉朝交好。他决定不下, 找巫师向神请示。

那个巫师本来反对于阗王跟汉朝友好, 他装神弄鬼, 对于阗王说: “你为什么要结交汉朝? 汉朝使者那匹浅黑色的马还不错, 可以拿来给我。”于阗王派国相向班超去讨马。班超说: “可以, 叫巫师自己来拿吧。”那巫师得意扬扬地到班超那儿取马。班超也不跟他多说, 立刻拔出刀把他斩了。

接着, 他提了巫师的头去见于阗王。

于阗王早就听说班超的威名, 看到这个场面, 也吓得软了, 说: “愿意跟汉朝和好。”鄯善、于阗是西域的主要国家, 他们结交了汉朝, 别的西域国像龟兹、疏勒等也都跟着跟汉朝和好了。

西域各国从王莽执政时期起, 跟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六十五年。到了这时候,才恢复张骞通西域时期的那个局面, 双方又经常有使者和商人交往。

西域三十六国

公元前138年,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当时在今新疆境内的西域三十六国, 是如下国家: 乌孙、龟兹、焉耆、于田、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东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

外戚与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