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2864700000003

第3章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文学名著(3)

《搜神记》的产生自有其相应的大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陷入长期的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之间的矛盾尤其尖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苦难容易催生人类的想象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本就笃信天地鬼神的晋人中很快就流行起了鬼怪故事。同时,佛教在东晋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民众普遍的信仰,上至皇帝,下到平民无不虔诚信奉。而本土的道教也于东汉末年正式形成,它讲究炼丹、求仙,助人享乐,为此也很受民众的欢迎。如此情形,对志异小说的兴起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说。”

《搜神记》中另有不少精彩饱眼的文言小说,文中对人物形象、对话情节、动作表现等描述得极为生动形象,但当时的小说毕竟还处在雏形阶段,其对素材的加工整理还比较粗糙。某些故事情节叙事单薄,缺少层次结构,阅读时需注意理解。

·作品概要·

干宝在《自序》中写道:“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其意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的事实。故《搜神记》的主角多为鬼怪神仙,大有“神道设教”、警世醒俗的意味。神道亦如人道,有正邪之分、善恶之别,秉性各不相同。加之奇幻丰富的想象力,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卷四《张璞》中,写的是张璞二女死而复生的故事。

类似的故事一方面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及生产力水平有关,另一方面则受佛教“死而复生”的观念影响所致,是佛教“三世因缘”和“因果报应”思想的必然产物。

卷五《赵公明参佐》中,写的则是扬善惩恶的故事。勾魂官差竟然徇情枉法,把阳寿已尽的高官王佑放回人间,并深情陈述理由:“卿位大常伯,而家无余财。向闻与尊夫人辞诀,言辞哀苦。然则卿国士也,如何可令死?”而《蒋山祠(三)》中的蒋侯却逼死了三子,善与恶的比对尤其鲜明、强烈。

卷十一《三王墓》、《东海孝妇》等反映的是社会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和昏庸,致使下层许多百姓无辜惨死以及他们渴望复仇申冤的强烈心态。其中《三王墓》的故事流传甚广,干将、莫邪的儿子那种坚毅的复仇精神给人以无限的震撼力。

卷十六中的《紫玉》、《驸马都尉》、《崔少府墓》等作品,主要写的是人鬼相恋,这些故事或者表现出女子对婚姻和生儿育女的渴望,或者反映了帝王专制制度下对自由恋爱的压制,甚至扼杀,其故事情节曲折,惟妙惟肖,很叫人深思。其中也有不怕鬼的故事,如《宋定伯》中的主角非但不怕鬼,反而能利用鬼来谋利,非常有趣。

卷十七《倪彦思》中,倪家来了一只鬼魅,搅闹了三年才离开,期间有道士、官员前来驱它,结果无一成功。甚至,鬼魅还怒斥前来驱鬼的典农:“汝取官若干百斛谷,藏著某处。为吏污秽,而敢论吾。”表现出政治腐败,官吏贪赃枉法的社会现状。

卷十九《丹阳道士》,非常有意思地写了龟、鼍之辈冒充庙神,白吃白喝人间的祭祀酒食。后来众人毁庙杀怪,地方才太平无事。这正是对魏晋人信神祭祀的一种揭示,是对当时滥信神仙鬼怪者的一种讽刺。卷五《张助》则具有鲜明的反迷信色彩,写的是一棵桑树的空洞中长出了一棵李树,有眼疾者偶然在此树阴下休息,碰巧病愈,于是众人哄传有神在此显灵,能使盲人重见光明。因此不论远近的人都来祭祀这棵桑树,常常是“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宏大的场面可见民众的信服力和需求量。后来,张助拆穿了这场骗局,祭祀行为才得以消停。

歌颂英雄人物的凛然正气与藐视鬼神妖怪也是本书的主题之一,可见《搜神记》记录之广,立意之深远,如第十九卷中的《李寄》。昏庸无能的地方官员年年搜刮童女祭祀石缝中的一条巨蛇,致使巨蛇先后吃掉了九个女孩。这年又到了祭祀的时候,童女李寄挺身而出,自愿当做祭品,并最终设法将巨蛇杀死。

更可贵的是,在《搜神记》中还有一些后代经典故事的先导之作。如《韩凭妻》中,荒淫卑鄙的宋康王硬生生地拆散韩凭和何氏一对恩爱的夫妻,并将他们迫害致死。韩凭夫妇未能同穴而葬,但两墓之中各长出一棵大梓树,它们“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树上栖息着一对鸳鸯,时常交颈悲鸣,像在整日诉苦着凄美哀艳的爱情故事。在此悲剧色彩中,显示了他们没有被帝王的淫威所征服,表现出了忠贞不屈、至死不渝的反抗精神,他们最终以超自然的力量重新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故事结尾处与汉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结局很相似(“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而著名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末场,有彩蝶追随双双飞落的场景,如此手法都有不屈服于黑暗势力,敢于反抗压迫的象征意义,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东海孝妇》中,孝妇很早死了丈夫,并且没有儿子,但她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便上吊自缢了,孝妇却因此入狱,最终被屈打成招,被太守杀死。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望,如系冤杀:血将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孝妇被杀后三年,郡中果然大旱,直至新太守亲自祭奠孝妇之墓并表彰其德行后,老天才下起雨来。故事通过干宝的整理更加完整,《搜神记》中记载孝妇死时青黄色的鲜血沿着长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顶才沿着白幡而流下。这一故事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关汉卿则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中国著名的十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这类故事与卷七《淳于伯》的情节类似,都是对“刑罚妄加”的黑暗司法制度的控诉和揭露。

总体说来,《搜神记》中大大小小的小说中有很多看似离奇、实则广泛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现实的故事,细读之下,非常耐人寻味。

·经典章节·

三王墓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译文故事

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很生气,想杀他。剑有雌雄二柄。妻子怀孕快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王发怒,我去一定被杀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长大后,告诉他:‘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拿着雌剑去见楚王。王大怒,派人察看干将带来的剑。剑本是两柄,一雄一雌,雌剑来雄剑不来。楚王发怒了,把干将给杀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后来长大了,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走时嘱咐我告诉你:‘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房,往南看没有山,只见堂前松木屋柱竖立在石砥之上,赤就用斧头砸开它的背后,得到雄剑,日夜都想找楚王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男子,眉间广阔,约一尺宽,说要报仇。楚王悬千金重赏捉拿。赤听说了这件事后便逃走了,跑进山里悲歌。碰到一位侠客,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以千金重赏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自刎,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尸体僵立。侠客说:“我决不会辜负你!”这样,尸体才仆倒。

侠客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很高兴。侠客说:“这是勇士头,应当用汤锅煮。”楚王照办煮头。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跳出汤锅,张着眼睛一副很生气的样子。侠客说:“这小孩头煮不烂,请大王亲自到锅边一看,就一定烂了。”楚王立刻走近去看,侠客用剑比划了一下楚王,王的脑袋就掉进汤里,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汤里。三个脑袋都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把肉汤分成三份埋葬了,笼统称为“三王墓”。如今这墓在汝南郡北宜春县境内。

韩凭妻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译文故事

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夺过来。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韩妻何氏暗中送信给韩凭,故意使语句的含义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长期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往下跳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在衣带上写下的遗书说:“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宋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哀,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变成的。

中国式悲剧的代表

《窦娥冤》

·作者简介·

《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是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后世称之为“曲圣”。

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记载,关汉卿是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南宋灭亡后,杭州成了中国戏曲的演出中心,关汉卿在那里曾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赠给女艺人,以此表明他与演员的密切关系。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其追求艺术的无畏精神。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其代表作。

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导读·

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关汉卿的杂剧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性,并且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他的作品中,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血淋淋的现实体,如葛彪、鲁斋郎“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残暴行径,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惨遭遇;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有对人民反抗斗争的热情讴歌。关汉卿的笔下深化了许多普通妇女的形象,如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她们大多出身微贱,却各具性格特色,蒙受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作斗争、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

关汉卿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生动流畅的语言风格。他的人物语言,酷似人物口吻,符合人物身份,如本剧中窦娥的朴素无华,张驴儿的无赖油滑,都表现得惟妙惟肖。

悲剧《窦娥冤》中,通过对主人公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描写,揭示了元代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本剧着重描画窦娥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给作品罩上一层浪漫的悲剧色彩。并通过高超的艺术手腕,细致地刻画了窦娥内心里的矛盾冲突和不同的侧面性格,使之成为一个令人同情和崇敬且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窦娥冤》第三折是全戏的高峰,这是一场唱功戏。起先的几支曲子,先把窦娥的满腔怨恨如火山爆发般倾泻出来,犹如山呼海啸,震撼人心。此后的几支曲子,情绪又陡然转化,从另一侧面表现了窦娥深沉细腻、忠厚善良的性格。最后窦娥发出的三桩誓愿,则是作者一种大胆的艺术处理,其精神是浪漫主义的,其内心里又是充满悲情的。窦娥冤屈得以昭雪是最终的结局,既表现了作者对窦娥的深切同情,也体现了人类善恶有报的良好愿望。

·作品概要·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其主要情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