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度紧张
2871000000002

第2章 前言-我们为何“过度紧张”?(2)

不过,让人们欣喜的是,如今的女性虽然还不完全具备跟男性一样的掌控社会的权力,但至少不会被压迫了,而古代就不同了。古时候的女性是没有地位的,更没有选择权。在古代,女性更像是供男人们挑选的商品,是完全被动的。他律的氛围决定了,女性们是不可以表现出生理上的欲望和渴望的,因此她们的欲望释放渠道就更另类了。被压抑久了,总会有些心理阴影,因此女人熬到一定程度,一旦手里拥有权力了,就会开始报复,当然,最好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儿媳。因为古时候,婆婆和儿媳的关系也跟男性和女性差不多,一个绝对主动,一个绝对被动。这样,婆婆们就会将自己内心的所有愤怒,完全在儿媳的身上释放出来。她们会用一种近乎报复的心理来对待自己的儿媳。我们确实是有些报复情结的。

不过,我们的报复,不仅仅会施加在曾伤害过我们的人身上,更是会用在如今正处于我们当年地位和情境中的弱者。有很多这样的人,年少凄苦,依靠加倍的努力获得了自己所要。而成功之后,他便会向之前的经历报复,采取的方式则是向正处自己当年困境中的年轻人施压,设置路障,当年我好不容易才爬出来,难道你现在就想这么轻轻松松地上位?

他律文化的特性,是互相监督。人们用自己的道德约束他人,也用他人的道德约束自己。有监督者,自然就有监督权力,而权力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在强者面前,往往会自动失效。同时,有监督也一定就有监督的适用范围。监督的准则是道德,那么范围自然就是道德惩戒可以触及得到的地方,也就是熟人社会,就是圈子。一旦超过这范围,道德监督就失效了。这就导致了很多在圈子内是好人,但走出自己日常的小圈子后,马上就成了坏人的现象。这些人在圈子之内谈论大义,出了圈子之后,就变成了欺世盗名的小人。由他们身上,可以引出另外一种关系,就是瞒骗。

很多人都将人们受骗上当的原因归结为贪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至少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这个理由不足以解释所有。中国人之所以容易被骗还因为对未来的无限幻想和憧憬。

有学者说中国人是情境化的,在希望来临之际会将期望值放大到无限,从而将对圆满的追求变成对圆满的崇拜,同时,也从舒缓走向了紧张。确实,人们越是处在希望即将达成的那一刻,情绪就越激动,也越紧张。其实不仅在追求完美方面如此,在面对未来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也有未来崇拜情结,总是会下意识地将未来描绘得极其美好,并认为那是一种一定会发生的景象,且深信不疑。这一点,自然被骗子们利用了。很多骗子并没有高明的骗术,只不过是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极美好的未来,就可以得手了。即使他们的描绘漏洞百出,人们依然看不见。因为崇拜自然就是非理性的,情绪紧张的人们,自然看不到任何的漏洞。

人们的未来崇拜思维有可利用之处,而骗子们处在圈子之外不需为自己的恶劣行为负责,自然就导致了欺诈的横行。而内敛的人们的那种有话不能好好说,不敢表达自我的特性,造就的自然是瞒。

对未来的无限幻想,还会造成另外一点,天生好赌。当一个人总是认为将来一定会按照自己幻想中那样演进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赌了。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赢了之后的暴富,而看不到输掉之后的凄惨。

我们,从来都是没有理性的,其实,说完全没有理性也不确实,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拥有的是另一种类似非理性的理性。著名社会学家帕累托曾说:人是非理性,但却会进行理性思考的动物。这里的理性指的是综合思考、对比后而认定最合适手段的一种能力。但中国人的理性却与此有差别,我们的理性更多是基于“眼前”而产生的“现实理性”,它是为现实尤其是眼前的现实服务的。

这种现实理性导致了我们常常会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的树木,而完全看不见背后的森林。因此,我们常常会为了小利而混沌了头脑,为小幻想而做出大错事。赌博的盛行,即源于此。

这种他律的监督特性还会导致另外一点,那就是在没有他者,没有监督的环境中,一个人的道德品格会直线下降。在自我独处的时候,个人是不受监督和约束的,这时候,我们没有紧张,只有放松。这种突然而来的绝对轻松,会让人压抑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反弹,这就导致了个体内心的阴暗。这阴暗的直接结果就是暴力倾向。然而,这暴力却很少会表露出来,因为暴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有他者在场才可以。一个人想要施行暴力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对象,不可能朝着自己施行。可是,一旦有了对象之后,这个人就又进入了监督的环境当中,他们又受到环境和道德的约束了,又开始紧张了。这就导致了另一种矛盾,人们有暴力情结,但却没有施展暴力的环境和机会。这种矛盾长期累积后,就会产生对暴力的崇拜,很多人会将内心的暴力寄托在那些强盗、流氓、黑社会身上。

在人数众多的环境中,中国人常会表现得有涵养有礼节,但一旦失去监管,便会暴力弥漫。这也是当今网络上充满了“暴力”的原因,因为虚拟的网络将人们的身份模糊化了。这样的环境当中,人们感知不到环境和道德的约束,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在网上,你随便找一条稍有争议的微博,都能在下面看到无数的脏话和暴力威胁,就是因为这点。

一个彼此监督的环境中,一定会产生不同的等级,就像婆婆和儿媳那样,是不平等的。有不平等在,自然就有资源配置的倾斜,也便会产生强烈的贫富分化。同时,贫富分化还会反过来加强和固定等级的分野,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种单向的不具备流通性的财富分配方式,自然会产生畸形的财富观念。这种畸形观念会导致另外一种矛盾,即人们往往一边强调反对为富不仁,一边又拼了命地想要去做一个“不仁”者。

同时,由于长年的贫富分化,还会让处在底层的人们产生强烈的不公正感,因此就滋生了平均分配的理念,也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们的社会中,常能看到这样的人,将贫穷视为天然正义。甚至那些因为个体不努力、不付出而导致的贫穷,一样被人们视为是具有天然正义性的,并下意识地以为,富人哪怕是靠双手努力而获取成功,一样有原罪。从而希望能够均贫富。但是,财富的特点决定了只有无一物可分的时候,才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平均到最后,只能是平均贫穷。

因此,人们都在用渴望财富的心做着放弃财富的事情。而且,人们还会彻底鄙视金钱,将之当成罪恶,但同时每一个人又都是金钱的奴隶,为了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

人格的丧失,自然就会产生人身依附,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中,以丢弃自我的方式来换取利益的乞食行为和乞食心态是异常发达的。乞食心态发达的直接后果,就是淡化了奋斗的意义和必要,它让奋斗变得不那么必须了。至此,人们的眼光便紧紧盯着结果不放,只要能获得结果,那么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在这时候,道德的约束会消失。这种约束本身就是他律的,其定义权和解释权在强者的手中,因此,当获取结果成了强者之后,也就相当于拥有了道德的定义权和解释权。

中国人信奉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理念,就是这类思维的外在延续。人们也会以接受他人的救济为耻,但这救济如果来自自己的圈子内,就会坦然了,就不那么紧张了。所以,如果你想让一个中国人认同你,听话于你,那么你只须跟他接近,照顾他就好了,当他感觉在你的面前不会有紧张和不适时,你便彻底走进他的世界了。如果你做到了急他之困,甚至对他做了雪中送炭之事,那么他甚至会将自己的人格拱手送给你,甘愿当你的附庸,为你卖命。这就是中国人的乞食心态的外在表现。其内在根源,是一种“饿怕了”和“穷怕了”的无意识恐惧。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这个处处强调道德的文化氛围中,却往往会产生极不道德的个体。而且,越是那些拥有道德解释权和定义权,时时强调道德的个体,其不道德的几率越高。这,简直是一种讽刺。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新的时代了,这些看似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不过,这只是一个表象罢了,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在我们的思维里面,这些特点依然是有着留存的。我们觉得没有,不过是文化传承的光滑连续性导致的自我认知错位罢了。事实上,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怪。

这本小书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个怪。本书总结出了中国人的七个心理基础,意欲透过分析这七种心理基础中所蕴含的不同紧张,让人们通过对过去中国人思维的认知,发现现代人思维中的历史遗存,从而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当然,由于学识、时间等限制,这本书可能也存在遗憾和缺陷,这一点,就需要读者自行发现和弥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