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需要家长对其认真地引导,积极地沟通,平静地指正,带着诚意去和孩子交谈,才会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改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儿童心理学家茅于燕说过:“孩子的语言、概念、思想方式等都是以父母为中心的,都是从与父母的互动中一点一滴汇聚形成的。”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因此,做父母的必须言传身教,带着诚意和孩子交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唯有这样孩子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有效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犯只顾自己的意愿,忽视孩子的感受的错误,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沟通,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诚意,容易形成逆反心理。新华日报发布一则消息表明大约有57%的孩子都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父母都是自顾自地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从来不跟他们商量,沟通成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最大的障碍。有些家长虽然和孩子进行了沟通,但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来没有顾忌过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没有感受到父母的诚意,自然沟通会失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也没有带着诚意和他们沟通。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父母更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自然无法和他们交谈。
瑞希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可是最近这段时间不知怎么回事,学习成绩一路下滑,爸爸妈妈不得不重视起来,他们甚至专门召开了一场亲子座谈会来讨论原因,而瑞希只是作为观众列席了这次讨论。座谈会上父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瑞希成绩下滑的缘由,从和同学吵架到看电视太多,从睡眠不足到早恋,各种理由应有尽有,种种猜测令瑞希难过不已,最后还审问瑞希到底是哪一个原因,瑞希什么话也没说,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关上门,任凭父母在门外大吼大叫。
不久,瑞希的班主任主动给瑞希父母打了电话,请他们到办公室详谈。原来,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我的爸爸妈妈》,瑞希在作文里描述的爸爸妈妈和其他学生描述的不一样。班主任把瑞希的作文给瑞希的父母看,瑞希在文章里写道:“我很感激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把我的生活关心照顾得无微不至,养育我长这么大。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做的他们都不知道,他们也不想了解,也不感兴趣。虽然他们也经常和我沟通交流,也会问我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也会问我喜欢什么,但通常都没等我回答,他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就像这次学习成绩下降一样,他们虽然也和我进行了交流,问了我原因,但我还没有回答,他们就给我定好了结论。我知道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我好好学习,不要被别的东西牵绊住。但是我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我不想自己只是个听众,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家里根本就没有我说话的权利,又何来沟通一说……”
故事中瑞希父母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虽然什么事情都跟瑞希进行沟通,但是却忽视了瑞希的话语权,虽然他们也会询问她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但却没有给她决定的权力,就连讨论跟她有关的事情,也是在得出结论之后再询问她。这样的沟通,使瑞希根本感受不到父母的诚意,自然也就不会吐露自己的心事。
父母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不能吼不叫,而是要带着诚意,真诚地跟他谈心,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心。父母带着诚意跟孩子沟通,有助于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让孩子万事都跟父母商量,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父母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和孩子眼神的交流
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眼神的交流。透过眼睛,可以看到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和孩子交谈过程中,要时不时地进行眼神交流,透过眼神,你能知道孩子是不是在说实话,是不是真的愿意和你沟通。在谈话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目光散乱,不管怎么苦口婆心的说教,孩子都不会牢记于心。
(2)要给孩子倾诉、辩解的机会
好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会给孩子辩白的机会。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父母的首先要做的不是对孩子大吼大叫,而是给他们辩解的机会,听听孩子的解释,再进行沟通。如果只顾着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乱扣罪名,孩子以后再遇事也不会跟父母交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给孩子说出内心想法的机会,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3)要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想要做好父母,必须要先学会做一个好听众。而一个好听众,必须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应当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认真听孩子讲话,必要的时候给点肢体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仔细听,这样孩子当然会放下戒心,把心中的疑虑、烦恼都讲出来。学会倾听是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的最好方式,父母抽出时间来跟孩子交谈,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诚意,孩子才会跟父母袒露内心世界。
(4)要给孩子做决定的权利
在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喜欢掌控自己孩子的生活,事无巨细,什么都喜欢一手包办,这让很多孩子都感到无可奈何。他们明白父母是爱他们的,但这种爱太“自私”,父母压根就没考虑过他们的感受,这让他们敢怒不敢言。有的时候,父母也会象征性地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但一旦将想法说出口,就会被立马否决,渐渐地孩子也就不会再提意见,因为无论怎样,结果都是一样,所以也就没必要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了。慢慢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大。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包办。
本节家教智慧
“我的人生,由我做主!”相信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失败的时候,都会听到孩子歇斯底里地喊出类似的话。每个人都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他人掌控。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带着诚意跟他们沟通,孩子自然不会厌烦你。孩子都是需要呵护的,做父母的只有充分理解他们,他们才会跟你亲近。
4.不要忽略和孩子的非语言沟通
著名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曾经说过,“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除了语言沟通外,还包括非语言沟通。其中非语言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3%,而语言沟通的比例只有7%。并且,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身体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量的高低来进行的。”因此,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55%的面部表情+38%的音调+7%的语言。由此也可以看出,非语言的交流在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艾伯特·梅瑞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父母和孩子沟通过程中,非语言沟通常常会被家长忽视。当和孩子谈到沟通的话题时,父母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和孩子对话的场景——你说,他听。比如说,当孩子放学很开心地跑回家,想跟父母讲今天在学校得到老师的表扬了,可大部分的父母都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孩子讲话,没有和孩子进行肢体语言的交流,有些父母可能还会对孩子的叽叽喳喳表示厌烦,对他们大吼大叫,这会导致孩子没有兴趣再说下去,还会破坏亲子关系。由于父母不重视非语言沟通,会让孩子觉得和父母沟通没有意思,长此以往,会造成他们有心事也不愿意跟父母交流的现象,导致亲子关系不和善。
非语言的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帮助。非语言沟通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往往比语言沟通更能表达人们的真情实感,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例如,孩子做了一件自认为非常光荣的事,他就会迫切希望得到家长的赞同,这时,家长如果单纯地对他说:“孩子,你真棒,妈妈为你感到自豪。”孩子当时会心花怒放,非常开心,可是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忘记。但是如果家长放下手中的工作,面带微笑地走到孩子面前,给他个大大的拥抱,并对他说:“妈妈因你而骄傲!”结果则是不同的,孩子会永远记住妈妈的怀抱以及妈妈的话。这就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区别,非语言沟通要比语言沟通对人们的影响更深远。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同的交谈姿势会给孩子传递出不同的内心感受。孩子在和父母交谈时父母没有认真聆听,反而大吼大叫,这会让孩子心生厌恶,更别提说出自己的想法了。但如果父母温柔地询问他怎么了,时刻关心孩子情绪的变化,并辅以手势安慰,比如拍拍肩膀,就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他们就会把自己的烦恼说出来,跟父母进行交流。
乔克是美国来的留学生,因为学习成绩特别优异,考上了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由于美国人独立自主的个性,他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留学期间一直靠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他在跟朋友谈到赴澳的见闻时,这样说道:“澳大利亚的父母都是蹲下来和孩子讲话的,这让我感触颇深。”他接到第一份家教工作的时候,异常开心,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可到了那里才知道,对方是个贵族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小女孩,由于英文成绩比较差,所以家里才想给她找个家庭教师来帮助她提高英语。乔克到的时候,那个名叫莎莎的小女孩才刚吃完饭,她父母看到乔克来了就热情地请他进门,然后她妈妈做了个令乔克很震惊的举动,莎莎妈妈牵着莎莎走到乔克面前,然后蹲下来,抚摸着她的头,真诚地看着她说:“宝贝,这是妈妈给你请的家庭教师,乔克叔叔,以后你在英语上遇到困难就跟乔克叔叔讲,乔克叔叔会教你的。”当时客厅里不止有佣人,还有很多来他家拜访的客人。接着把莎莎的手交到乔克手中,让他牵着她上楼。他当时感到特别惊讶,但转眼又想可能是独女的缘故,父母更加宠爱,所以没有多问。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学校有位玩得好的朋友,有天邀请乔克去他家做客,乔克欣然应予。乔克的朋友有个特别可爱的小妹妹,年龄哥哥相差挺大。乔克到他家的时候,妹妹跟邻居家的姐姐吵架了,正在家里闹脾气。这时,同学走过去,蹲下身向他妹妹问清缘由后,双手握住妹妹的小手,脸贴着脸,目光汇集在妹妹身上,诚恳地说:“谁对谁错并不重要,可重要的是做错了就该主动承认错误,怎么能在家里乱发脾气,把气撒在别人身上呢?”妹妹感受到哥哥真诚的目光,会意地点点头,过一会就主动跟邻居家的小朋友承认错误了。乔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澳大利亚人都很善于用非语言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尊重他们的,他们也有平等的权力,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接受你的要求,信任你。
在和孩子谈话过程中,无论和孩子谈话的内容是什么,都一定要正确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告诉孩子你很用心地在倾听,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对孩子的爱,孩子才会信任你,跟你坦露心事。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当父母的要特别重视非语言的交流。
(1)经常给孩子微笑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的确如此,微笑拥有神奇的魔力,当父母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孩子便能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以及来自父母的肯定。在和孩子交谈过程中,父母要时不时给孩子一个微笑,鼓励他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当孩子犯了错,也不要急于责备,坐下来,跟孩子好好交流,面带微笑,这样孩子也更愿主动承认错误。
(2)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美国纽约时报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大约70%的孩子都喜欢父母的拥抱,大约30%的孩子认为人的一生都需要父母的拥抱。日本大阪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也发表了一则消息: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皮肤饥饿感”,当父母在和孩子接触中,拥抱最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伤心不已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怀抱,父母的怀抱能给他无限的鼓励,拥抱能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陷入僵局时,父母适时地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比说什么话都强。
(3)牵手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从小到大,孩子都喜欢牵着父母的手一起走。通过牵手,可以传递给孩子鼓励、温暖、期望、尊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肯定、认可。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牵起他的手,向他传递关爱与温暖。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要主动牵起孩子的手,鼓励他大步向前走,缩小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本节家教智慧
罗夫·瓦多·爱默生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这是它的好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也要重视非语言的沟通,肢体语言能带给孩子更大的帮助。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恰当地运用腔调、表情等肢体动作,能拉近孩子和父母的距离,对孩子的成长也会更加有利。
5.要重视和孩子的约定
在孩子眼中,父母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守信教育,一定要重视和孩子的约定。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突然就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孩子好好的就生气了?为什么跟孩子说了几句话就被反驳,谈话失败?其实,这都是由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有问题,家长诚信缺失,自然沟通失败。要建立正常的沟通模式,就要重视和孩子之间的约定。
父母对孩子说谎话或说空话,都会给亲子关系造成严重影响。父母不遵守和孩子的约定,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误解,不愿听父母的话,甚至对父母产生厌恶。儿童心理研究专家许文慧在健康报中指出,孩子比大人更重视约定的履行,他们对父母说过的话记得一清二楚。因此,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不要轻易许诺,要重视承诺。相信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中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明明说的好好的,突然提到几天前答应的事忘了做,孩子就生气了,对自己不理不睬,真是无法理解。有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一旦谈崩,就对孩子大吼大叫,忘记其实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不会自我检讨。这都是因为父母不重视和孩子的约定,导致诚信缺失,如此孩子自然不会信任父母,沟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