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不娇不惯
自古以来,很多中国家长都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打骂之下出人才”的家教理念。认为孩子只有通过打骂才能够成为人才,才能够成龙成凤。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打骂并不总是能够出“孝子”,也不总是能出人才。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打骂并不是家长的目的,家长只是希望用打骂这样的方式来让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纠正错误。却没有意识到“打骂”的教育理念不仅不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反而会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甚至,最终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指出:“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必须精心爱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荣誉感,而不是打骂孩子。”他认为,奴隶般的教育,必然养成奴隶般的脾气。他还认为,一旦孩子懂得了羞辱、尊重的含义后,那么羞辱和尊重就会成为孩子心里最具力量的刺激因素。
1
从又打又骂到不打不骂
很多中国家庭有一种现象:打骂孩子。在一些家长看来,打骂是为了让孩子更快、更深刻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殊不知,打骂恰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打骂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熊斌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一直将他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对他百依百顺。十二三岁的时候,熊斌变得非常顽劣,整天在学校、小区惹祸。为此他的父亲——一个片警,没少被老师请去办公室喝茶,也曾多次遭遇同学家长上门告状的情况,熊斌的父亲工作很辛苦,加之脾气也很暴躁,在发觉说服教育对儿子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就采取了棍棒的方式,希望儿子能记住教训,纠正错误。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结果并不理想,儿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对父母爱理不理,甚至经常夜不归宿。为了报复父亲,熊斌竟多次跑到父亲负责的区域作案,意图搞臭父亲的名声,使之挨上级领导的批评,丢掉工作。熊斌的行为让父亲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犯案的青少年都经历过溺爱—打骂—放任的家教过程。这些孩子小时候备受家长宠爱,对他们的一些小错误父母也不给予批评纠正,甚至觉得小孩子做这些事情很可爱;到了青少年时期,由于逆反心理作祟,孩子开始变得调皮起来,与家长、老师对着干,这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则由宠爱变为打骂,以为打骂能够让孩子记住教训、纠正错误;最后,这些家长却发现打骂根本不起作用,而家长与孩子之间已然无法交流,亲子关系也接近破裂,于是,父母对孩子绝望了,不再教育他们,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只要不犯大事就可以容忍。
事实上,正是这种错误的家教方式导致了孩子的不健康成长,其中,打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
从心理学方面看,打骂孩子容易使孩子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或更加胆小和自卑,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孩子,由于处于父母的打骂教育方式下,为了减少皮肉之苦,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自我保护,撒谎、欺骗、威胁等行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模式是具有遗传性的,类似打骂教育的家教模式会通过父母遗传给孩子,从而对孩子以后的家庭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的错觉,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孩子也会以暴制暴,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
另外,经常打骂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西格利曼提出的。他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条狗放进一个装有扩音器的笼子里,当扩音器发出声音时,笼子会通上强度足以让狗感到痛苦却无损于狗身体的电流。刚开始,扩音器一响,被电击的狗会在笼子里到处乱窜,企图逃出笼子。但经过多次实验之后,这条狗发现自己根本逃不出去时,便放弃了挣扎,躺在地上忍受痛苦。尽管之后实验人员再次给它通上电流,打开扩音器,却将笼门打开时,这条狗依然躺在地上忍受痛苦,没有企图逃跑迹象。这是因为,在经过多次挣扎后,它已经绝望,认为自己根本逃不出去。
之后,西格利曼教授将这条狗放进了一个带有隔板的大笼子,这个笼子被隔板分割成两半,一半通电,另一半没有电流,并且隔板并不高,狗只要轻轻一跳就能跳过去。此外,教授还将另一条没有经历过试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作为对照。这两条狗都被放进了可以通电的那半个笼子,当扩音器响起、通上电流的时候,那条没有经过训练的狗惊吓之下轻易地跳到了另一边,免除了痛苦;那条经过实验的狗却躺在地上忍受痛苦,眼睁睁地看着另一条狗跳过去而无动于衷。
随后,西格利曼教授还用人做了类似的实验,也得到了一样的结果。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当孩子长期生活在打骂的环境中时,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认可,于是,孩子的精神就会麻木,从而放弃一切努力,就算成功离自己仅一步之隔也不会为之一试,最终陷入绝望之中。
从社会角度来说,打骂很容易将孩子逼上绝路。因为经常受到家长的打骂,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验不到家庭幸福,因此,会厌倦家庭,过早地进入社会,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后果自是不堪设想。
曾有媒体报道,一个小男孩在生日那天,母亲不仅没有给他买蛋糕,反而因为学习的事情暴打了他一顿,而在此之前也是因为学习上的事情,他常常遭到母亲的打骂,于是,愤怒之下,这个小男孩拿出藏于床下的一把菜刀,伺机冲进母亲的房间向母亲砍去,致使母亲当场死亡。案发后,警方在网吧将小男孩抓获,然而面对警察时他既不惊慌,也表示不后悔,相反,他甚至认为,这些天自己就像出笼的鸟儿,非常快活幸福。他非常配合警方,认为即使是监狱也一定比家里好!不能不说,这个家庭是不幸的,这位母亲是不幸的,而这个孩子又何尝不是不幸的?而这一悲剧的发生,仅仅是因为打骂这一错误的家教方式。不能不引人深思。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和态度,将“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变为“不打不骂”的教育方式。
为此,家长首先要明白生气只会将事情弄得更糟糕,面对孩子的错误,要保持应有的理智,心情平静的时候,再一起和孩子谈论问题。家长要记住,自己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通过打骂孩子给自己出气。
其次,家长要耐心地聆听孩子的说法,协助孩子找到犯错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尽可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免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父母是孩子幼小心灵的依靠,也是孩子为人处世的榜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错误,因此作为父母要有足够的爱心和智慧去教育孩子,将“打骂”这一粗暴的方式放下,代之以理智和关爱,耐心地引导孩子走向人生的正确方向。
本节家教智慧
打骂孩子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地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相反,还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而不打不骂的家教方式却能够让孩子从认知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改正。不打不骂的家教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家教方式,才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良方!
2
教育孩子不能滥用家长的“权威”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是家长,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反驳,那就是顶嘴,是对长辈的不尊重。这样的家长普遍有一种“家长本位思想”,认为一切都得以家长为中心,认为批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容置疑的。
在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听到父母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等等,言下之意就是作为家长,他经历的事情比孩子多,因此孩子必须听家长的。此外,家长也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所以,当孩子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便总是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甚至即使意识到了自己是错的也决不向孩子低头。然而,家长们可曾思考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朱坤是一位典型的传统父亲,“家长本位”思想非常牢固。虽然对孩子也很关心,但在孩子面前始终放不下做家长的架子。
一天,朱坤因为工作的事情心情不好。回到家后,不小心踩了儿子一脚,他马上批评孩子:“你怎么搞的?走路都这么不小心!不知道我要从这过啊!真是的。”
儿子的脚被踩了,不但没得到安慰,还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批,心里自然很不舒服,回应道:“怎么又是我的错啊?明明是你踩的我,踩人家脚了还批评别人,这是什么道理嘛!”
“说什么呢?还敢顶嘴,敢教训老子了?赶紧滚回去做作业去。”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理,朱坤赶紧把话题叉开,“好好做作业,不准去外面玩。”
“作业早做好了,我要出去玩。”儿子也很气愤。
“不行,作业做完了不会看书啊?不知道复习学过的功课,预习明天的内容啊?什么都要我教。”朱坤严厉地说。
“我就要玩,老师都说要劳逸结合,学习效率才会高。你不也是这么教育我的?”儿子不甘心地说。
“胡说八道,我说了不行就不行,哪那么多废话?我是老子还是你是老子?”朱坤明知自己理亏,但是不甘心给孩子低头,于是拿出了家长的威严。
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型家庭,在这种家庭中,父亲就是权威,家长只会是对的,就算错了,也容不得孩子来批评。这些家长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就是打自己的脸,要是认错了,家长的威严就失去了。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不仅难以让孩子信服,而且会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会让孩子认为霸权就是王道。
儿童教育学家指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会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做主。在这一时期,如果家长不给予孩子足够的民主、平等,孩子就会更加叛逆。而权威性的专制型家庭,更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抗意识。所以,家长一定要适时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威,要懂得民主地对待孩子。那么,作为家长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已经给予了孩子尊重,其实并没有,在许多问题上,很多时候只是象征性地问问孩子而已,最后还是自己做决定。比如,高考的时候,家长都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但是,如果孩子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不符,部分家长就会采取冷处理,不再关注孩子的事情,等孩子吃亏了就做事后诸葛亮;部分家长则会声明:“我尊重你的意见”,但又无时无刻不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不放过一丝说服孩子的机会。
其次,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孩子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或者孩子犯错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发火,胡乱批评孩子,而是要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孩子的解释。对于事情的处理也要公平,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对于自己做错的事情家长也要及时地向孩子道歉,家长的认错,一方面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得到了重视,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态度很真诚,从而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此外,家长的这种行为还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是谁,无论处于什么地位,犯了错都要敢于承认,勇于纠正。
最后,家长要多反思。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就是说,如果自己的行为或者自己对别人的要求没有做到,那么首先就要反省自身,从自身找原因,进而改正。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孩子对家长的要求不执行时,不要忙着发脾气或批评孩子,而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的要求孩子不听?是否自己的要求不合理、太过分了?是否自己没有说清楚?抑或是孩子也有自己的事情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不问缘由地批评,妄图以自己的威严压服孩子,这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抵触、反抗情绪,抑或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性格。
所以,当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与家长产生争辩时,这时家长不应该制止或愤怒,而应该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感到高兴,因为这表明孩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懂得了独立思考。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正确的做法不是批评孩子,用权威打压孩子,而是平心静气地与孩子进行辩论,阐明各自的理由,最后说服孩子或者认同孩子的观点。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又能够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现今社会,很多家长都明白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的道理。既是这样,家长就要放下自己的权威,民主地对待孩子而不是专制独裁。不过,很多人虽然明白应该这样做,但潜意识里仍然存在“家长本位”的思想观念,因此,并没有真正从认知上彻底改变,在孩子面前他们依旧很难放下姿态。或许,这些父母能够从名人的经历里获得一些教育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