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两宋-民国卷)
2874400000004

第4章 两宋:两京梦华(4)

高太后(1032—1093),宋英宗皇后,宋神宗生母。实际执掌朝政9年。

高太后执政期间,“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等,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高太后以崇尚节俭,办事公正,特别是注意约束外戚和严守封建妇德而著名。她汲取五代时期封建伦理道德沦丧、权臣武将跋扈横行甚至弑上篡位的教训,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特别注重宣扬儒家的封建礼教伦常观念。对程朱理学的兴盛起到一定作用。

高太后病重时,召大臣吕大防、范纯仁等入内,对他们说:“我死以后,皇上(哲宗)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了。你俩应当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动退避,让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祸。”几天后,高太后病死,终年62岁。

徽宗好道

宋徽宗赵佶即位后,不思治理朝政,专门寻欢作乐,尽情追求享乐腐朽的生活。有一年,他迷信上了道士,一时间不惜人力、物力,在各地寻访知名道士,大造道观。后来,有位官员为他引荐了温州人林灵素。这个林灵素年少时先学佛为僧,因被长老斥骂鞭打,不堪其苦,就改学道术做了道士。

见到赵佶后,林灵素在徽宗面前大话连篇,他说:“天上有九霄,最高一层叫神霄。神霄宫里有个玉清王,是上帝的长子,他主管南方。徽宗就是上帝长子下凡。另外,神霄宫里还有八百仙官,蔡京、童贯等人就是仙官在世。”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徽宗哄得心花怒放,他赐林灵素“通真达灵先生”之号和大量金银财宝,并天天请大批道士在宫中讲道。

自那以后,林灵素借助赵佶之力,命令官吏及百姓入宫拜受神霄玉清王的秘籍。那些官迷心窍的官员,一时间趋之若鹜。宫廷内经常大设斋祭神坛,靡费钱财无数,叫作千道会。赵佶亲赴神坛,坐在专设的帷幕之内。林灵素则端坐神坛中央,接受官吏的跪拜祝祷。林灵素大放厥词,滔滔不绝,也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倒是夹杂着不少诙谐嘲讽的话语,逗引人们大笑不止。后来,林灵素的门徒达到了两万人,他们个个都是锦衣玉食,享受荣华富贵。

由于林灵素深受赵佶信任,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有一年,他被任命为温州应道君节度使,可随意出入宫禁,并有仪仗开路,一路呼喝鸣锣,气势逼人,诸位王公大臣也只能退避三舍。

又过了几年,北宋都城发生了水灾。赵佶就让林灵素作法,以道术治平水患。当林灵素受命率领门徒登上城头,准备作法时,却被守城的官兵围住,一顿乱棍猛打。幸亏当时林灵素跑得快,才免了一死。赵佶听说这事后,这时才知道林灵素已成为人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从此,赵佶心中开始对林灵素有些不满意了。

在京城的四年中,林灵素横行无忌,作恶多端,怙恶不悛,甚至狂傲得遇见皇太子赵桓都不主动行礼或避让。对此,赵桓非常气愤,入宫向徽宗赵佶告状。赵佶大怒之下,就贬林灵素为太虚大夫,遣返回原籍,并让温州通判对他进行监管。后来,温州通判发现林灵素的宅第违制,有僭越之罪,就上奏了朝廷。不久,朝廷下诏将林灵素发放到楚州。时间不长,林灵素就在那里死了。林灵素死后,赵佶下诏以侍从的身份将他下葬。

何谓斋醮、青词

道教祭祀神仙的宗教仪式。斋与醮原来是两回事,斋的意思是洁净其体、斋定其心,是古人在祭祀之前的一种洁身清心的准备,以示对神仙的虔诚。道教早期的斋仪,大体是祈福者或申请入道者自己在静室“首过”、“忏悔”,道士只是在一旁主持仪式,帮助斋主通神致意。所谓“醮”,原是祭祀五星列宿的一种巫仪,早期道教将其发展为道士们祭神的仪式。到南北朝时期,经过寇谦之、陆修静等人的努力,斋醮才脱离了原始巫祝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范和程式,包括清心洁身、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诵经、上章赞颂,等等。

斋醮仪式中的章表,原来是上奏天庭的文字,因为书写在青藤纸上,所以后世称为“青词”。历代许多大文学家如王安石、苏轼等人都奉皇帝之命,撰写过青词。明代的顾鼎臣、严嵩等,也皆以青词写得漂亮而获得皇帝的青睐,人称“青词宰相”。清代大诗人龚自珍也曾经留下一首著名的青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蔡京乱政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士,开始踏入官场。当时,王安石变法正方兴未艾,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蔡京凭着这种关系混进了变法派的行列。

神宗去世后,司马光执掌朝政,要把变法派制定的免役法废除掉,而恢复原来北宋施行的差役法,限定各个主管官员在五天内办好。大臣们都认为时间太紧迫了。这时,蔡京正任开封府的长官,他非常迅速地恢复了差役法,没有一个人敢于违抗他。然后他马上跑到司马光所在的政事堂去报功,司马光一听非常高兴,拍着蔡京的肩膀说:“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奉公执法,还能有什么事情做不了呢?”

宋徽宗赵佶即位后,在当时的宰相曾布的坚持下,蔡京被贬官,在杭州任提举杭州洞霄宫的职务。这本来是蔡京仕途上一次大的挫折,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这反而为蔡京在仕途上的飞黄腾达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蔡京被贬到杭州不久,宋徽宗的亲信宦官童贯也到了杭州。童贯到杭州是专门为宋徽宗访求古玩字画而来的。蔡京遇上了宋徽宗身边的这个大红人,怎么能放过巴结的好机会呢?于是一连一个多月,蔡京都与童贯交游,不分白天黑夜。蔡京本来就擅长书画,据说他的书法字势豪健,沉着痛快,自成一家,有很高的成就。宋徽宗比较欣赏他的书法,曾经以两万钱的高价收买过蔡京为两个小吏写的团扇。蔡京这下可发现了讨好当今皇帝的途径。他不断地让童贯把所画的屏风、扇面等送给宋徽宗,而且童贯还在奏折中写上表扬蔡京的话。同时宫妃、宦官等也都得到了蔡京所写的条屏、扇面之类。在童贯的竭力推荐和宫妃、宦官的一致赞誉下,宋徽宗决定重新起用蔡京。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蔡京升任右相,第二年的二月又任左相,北宋从此开始了以宋徽宗、蔡京为首的腐朽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

蔡京一上台,马上打着继承宋神宗改革事业的旗号,狠毒地打击保守派。他把司马光等120人列为奸党,宋徽宗亲自书写他们的名字,然后刻在石碑上,称为党人碑,立在宫城的南门端礼门。凡是被列为奸党的人,活着的都被贬官,死去的要被削去官职,连他们的书也被毁掉了。蔡京虽然标榜自己是王安石变法的继承人,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与王安石的变法背道而驰。他的所谓“新法”实际上就是搜刮民脂民膏。

宋徽宗的人生哲学是:“太平无事多欢乐。”蔡京就迎合他的心意,提出了“丰亨豫大”(就是丰盛、亨通、安乐、阔气的意思)的口号,来引导徽宗尽情享乐。于是徽宗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宫殿。政和三年(1113年)春,蔡京认为原来的皇宫不够宽敞,于是就在宫城北门外,又修造了规模略小于皇宫的延福宫。政和七年(1117年),又在京城东北部修筑规模更大的阳华宫,在北宋灭亡之前,一直都在修筑,国库财富的花费像流水一样。

蔡京做宰相期间,过着极其骄奢淫逸的生活。他的宅第非常宏敞,园内树木参天,装饰华丽,家里养着成群的姬妾。每年过生日的时候,各地官员都要向他送大宗礼物,称为“生辰纲”。他贪污勒索得到的金银财宝无数,比朝廷府库里的财物还要多。一次,蔡京请僚属们吃饭,仅蟹黄馒头一项就花掉了1300多贯钱。平时吃一碗羹,就要杀死几百只鹌鹑。他家里的厨师分工特别细,竟有专职做包子馅内葱丝的人。

蔡京把持朝政多年,权势熏天。他大量任用亲党、门生做各类官职。如果有谁不合他的心意,马上就会受到排斥。像曾受过蔡京举荐的中书舍人吴伯举,有一次蔡京找他办事,他想按照朝廷的制度来办,惹得蔡京勃然大怒,说:“已经做了好的官职,还要做好人,怎么能两者都能兼顾呢?”当即把他贬出了朝廷。在宋徽宗统治的20多年里,蔡京由于遭到别人的反对,曾先后三次被罢免。一被罢免,他就跑到皇宫,跪在宋徽宗面前苦苦哀求,不顾一点廉耻。为了不至于被罢免,甚至称他自己的儿子蔡攸为“公”,被天下人传为笑谈。

蔡京的所作所为,再加上宋徽宗的荒淫无耻,使社会风气极为堕落,贿赂公行,见利忘义,也使徽宗时期成为北宋王朝最腐朽最黑暗的时期。到了徽宗后期,朝廷公然卖官鬻爵,京城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三百贯,值通判;五百贯,值秘阁。”

当金兵南下的时候,从繁华梦中惊醒的宋徽宗为了逃命,慌忙把帝位传给了宋钦宗,自己称太上皇,连夜离开京城逃到南方避难。蔡京见军情危急,就与儿子蔡攸、童贯等以扈从徽宗南巡的名义,携带着金银细软,离开了京城,这引起了朝野上下广泛的不满。太学生陈东首先上书,称蔡京等六人为“六贼”,而其中蔡京是“六贼”之首,要求把他们杀了以谢天下。宋钦宗虽然受过蔡京的保护,却也没有办法,只好把蔡京贬到儋州。

蔡京在去往儋州的途中,沿路的店家,一听说是蔡京来买东西,都不肯卖给他。甚至许多人把他围起来,狠狠地骂他。依靠州县官吏的强制驱逐,蔡京的车轿才得以继续前行。蔡京哀叹说:“没想到我失去人心竟然到了这种程度!”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贪恋荣华富贵,才到了今日这步田地。

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蔡京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病死在一家寺院里,这年他80岁。

徽宗时期的中书侍郎侯蒙曾说:“如果蔡京能够心术端正,即使古代贤良的宰相也比不过他啊!”蔡京的才能、智商确实是非常高,只可惜没有用对地方,不但没为国家作出什么贡献,反而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六贼乱政

宋徽宗有六个非常宠信的人,就是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和朱,这些人党同伐异,剥削百姓,打着皇帝的旗号,坏事做绝,被朝野称为“六贼”。 比如朱把搜刮来的花石,用大船载往京城开封,规定每10只船编成一纲,称为“花石纲”。“花石纲”为“六贼”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创造了机会,但是由于他们奢侈浪费,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宋室南渡

公元1125年,金国的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率领大军南下攻宋。徽宗吓得六神无主,赶紧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赵桓,这就是钦宗。钦宗不重用李纲等主战派,导致国都被金兵攻破。1127年,金兵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和皇族、官吏二三千人,满载着搜刮来的财物,回北方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押回金国,囚禁在五国城(在今黑龙江)。金兵在开封扶植了投降派头子张邦昌当傀儡皇帝,还给了他一个国号叫“楚”,想利用他来统治宋朝的百姓。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被押到金国去了,只有康王赵构不在开封,逃脱了被俘的灾难,于是,一批北宋的官员决定拥立赵构,让他登基继承皇位。

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是妃子所生,在王室中地位不高。因此,当金兵要王室人员去金国当人质的时候,他被选上了。不料金人也瞧不起他,一定要徽宗的第五个儿子到金国做人质,他便侥幸回到了开封。金兵第二次南侵时,到各地组织部队增援开封的苦差事,又派给了赵构。赵构离开开封来到河北,想不到这倒让赵构逃脱了被俘虏的噩运。等到开封沦陷,北宋灭亡,所有的王室子弟之中,只剩下赵构一人留在中原,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坚持正统思想的北宋朝臣们注目的中心。在人们心中,要选皇帝,除了赵构,就没有第二个人选了。

要赵构登基的呼声一天天强烈,可是赵构本人却还在犹豫不决。他对金兵怕得要死,只担心当上皇帝就会成为金兵对付的主要对象。何况金人还扶植了一个楚帝张邦昌,张邦昌有金人撑腰,也是个得罪不起的人物。

这个顾虑很快便打消了。张邦昌是金人扶植上台的,金兵北撤,他立刻失去了依靠,大臣里面,没有一个支持他。张邦昌眼看当不成傀儡皇帝,便写信给赵构,表示愿意退位,拥戴赵构登基,赵构当然放下了这门心思。

但是,要当皇帝,照例要有老皇帝的诏书任命。两位皇帝都被关在五国城,赵构怎能得到他们的同意呢?幸好皇室里边,赵构还有一个长辈没被金人抓走,赵构可以取得她的同意,合法地即位称帝。

这位长辈是宋哲宗的皇后元祐皇太后。元祐太后照理是徽宗的嫂嫂,也就是赵构的伯母,哲宗在位时,她被人陷害,被剥夺了皇后称号,出家当了女道士。因为她被赶出了皇宫,好多人都把她忘了,所以金兵搜捕皇室成员时,她也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来张邦昌为了收买人心,表示自己维护赵家正统,记起了她,把她接进了开封。

于是赵构上书给元祐太后,表示要她这位长辈出来垂帘听政。元祐皇太后当久了女道士,不愿再卷入到政治斗争中去,便颇识时务地写了道诏书通告全国,要大宋子民拥护赵构登基称帝,重建宋朝江山。

一切条件都已成熟,赵构经过大臣们一再劝谏,终于在北宋王朝的“南京”摇(河南省内应天府)即位称帝,改年号为建炎。这位宋高宗赵构建立的宋朝政权,历史上称作南宋。

赵构的朝廷是个杂凑成的政权。由于大敌当前,人心所向,赵构不得不任命拥护自己的德高望重的抗战派人物李纲当宰相,任命宗泽当东京留守兼开封知府,到跟金兵相持的第一线主持抗金斗争。但是,赵构最相信的,还是主张议和的黄潜善和汪伯彦,让他俩主持着朝政和掌握着军权,就连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也因为让位有功,当上了太师。

这样的一套班子,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尖锐的内部矛盾。宋高宗和李纲在用人和定都两大问题上,意见很不一致。

李纲认为,高宗应该把以张邦昌为首的投降派统统明正典刑,而高宗却一再保护张邦昌,最后迫于朝廷内外的压力,只是罢了他的太师官职,贬谪到潭州便算了事。

过了不久,高宗想把都城迁到建康,模仿东晋偏安一隅,倚仗长江天险跟金兵对峙。李纲认为不行,指出历代中兴君主,都是立足西北而征服东南的,他主张定都应当首选关中,其次是襄阳,最后才轮得着建康。他还认为,高宗应该出巡开封,拜谒宗庙,安抚人心,招募天下英雄豪杰,打败金兵,迎回徽宗、钦宗,洗雪靖康年间的耻辱。

宋高宗本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李纲要高宗做“中兴之主”,对他的要求是太高了,他决不肯冒着生命危险去当什么“中兴之主”;至于迎回徽宗、钦宗,更触犯了高宗内心的最大忌讳,迎回了徽宗、钦宗,他就不能再当皇帝,这样的事,高宗当然不会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