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两宋-民国卷)
2874400000005

第5章 两宋:两京梦华(5)

李纲还像在钦宗时一样,左一个建议,右一个建议,终于建议得宋高宗心烦起来,觉得李纲成为自己执行议和政策的障碍,公开地责备李纲说:“你天天跟我在这些小事上争论不休,这是为了什么?”这句话说出口之后,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立即在高宗面前说李纲的坏话。有的说李纲功高震主;有的说李纲招兵买马,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还有的说李纲是金人最痛恨的朝臣,任用了他,金兵总有一天会借口出兵。这些恶毒的攻击,正好说中了宋高宗的心病,他最怕的是有人会夺了他的帝位。于是,宋高宗更加重用黄潜善,并颁布了一份诏书,说李纲狂妄荒诞,刚愎自用,越权伤主,罢免了李纲的宰相职务。只当了75天宰相的李纲看到自己一片忠心反被误解,一气之下,连高宗让他当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的任命也拒绝了,第二年就郁郁病故,死的时候,他才58岁。李纲死后,高宗只追认他为少师,连国人皆曰可杀的张邦昌,当初都当过太师,在高宗的心目中,李纲连张邦昌都不如。

李纲初被罢相之时,当初在开封府领着太学生大闹皇宫的陈东又忍不住了,再次跟进士欧阳彻等人一同上书皇帝,替李纲打抱不平,他们的上书中,指责皇帝黑白不分,是非不明。李纲是忠臣,不该罢免;黄潜善、汪伯彦奸佞误国,不当任用。宋高宗看了奏章,恼羞成怒,立即下令把陈东、欧阳彻关进大牢,不久把他们杀害。

从此,投降派在朝廷占了上风,南迁之事再也没人敢反对。两个月之后,金兵并未南侵,前线并不紧张,宋高宗却把朝廷迁到了扬州,以后,再往南迁,搬到了浙江临安,一个偏安东南的小朝廷终于出现了,黄河两岸广大的百姓,成为金人统治的对象,也成为南宋小朝廷苟安的牺牲品。

太学风潮

北宋末年著名学生领袖陈东领导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潮。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徽宗被迫退位,钦宗即位。陈东率学生数百人上书要求惩治奸臣蔡京等人。不久,金军兵临城下,钦宗为讨好金军竟罢了抗战派大臣李纲的宰相职务。陈东连夜写好书状,又率学生伏阙请愿。百姓、士兵纷纷加入请愿队伍,竟达十万人以上。钦宗被迫重新起用李纲。汴京陷落后,陈东又上书,要求高宗返回汴京,引起高宗和奸臣黄潜善等不满,竟被处死。

岳飞之死

高宗即位以后,始终抱有与金求和的打算。就在各地抗金斗争接连取得胜利的时候,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络绎不绝。绍兴七年年底,宋使王伦从金朝带来了议和条件,金朝要求南宋称臣、交纳岁币,作为交换,金朝答应废黜伪齐,归还徽宗帝后棺木和高宗生母韦氏,归还河南地。高宗得到这个消息,欣喜异常,屈膝求和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再派王伦使金,与金朝商量具体的和谈事宜。

高宗议和的决定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其中几位手握重兵的大将的意见,对于和议能否顺利签订至关重要。绍兴八年八月,高宗召韩世忠、张俊与岳飞入朝,希望说服他们至少不反对议和。张俊向来害怕金兵,在历次对金作战中都极力避免与金兵交锋,其为人又善于逢迎,所以马上表态支持议和。而韩世忠与岳飞则坚决反对,岳飞更是对高宗明确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善,恐贻后世讥议。”这番义正词严的话不禁使高宗对岳飞心生嫌弃。

其实,在此之前,岳飞已经在两件大事上冒犯了高宗。这位抗金最坚决的大将个性耿直,在战场上有勇有谋,而在政治斗争中却显得缺少心计,太不善于保护自己。

绍兴七年三月,宋廷解除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兵权,高宗本来答应将刘光世率领的淮西军队拨给岳飞指挥,岳飞信以为真,以为这样一来,自己兵力大增,兴奋之余,立即提出要带兵十万,出师北伐,这正犯了高宗的大忌。高宗临时变卦,拒绝将淮西军队交给岳飞。对高宗的出尔反尔,岳飞十分愤慨,一怒之下,他竟然离开本军驻地鄂州,以为母守孝为名上了庐山。在高宗看来,这种行为分明是要挟君主,但当时金兵的威胁尚在,解除岳飞兵权的时机并不成熟,因此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诏,对岳飞好言抚慰,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飞返朝,向高宗请罪,高宗表示对其宽恕的同时,引用太祖“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中已经暗藏杀机。

第二件事发生在同年八月。返朝不久的岳飞好心建议高宗早立太子。高宗的独子赵旉八年前夭亡,他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高宗时年才三十岁,内心仍抱有生育的希望,此时立太子,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所以,岳飞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深了高宗对他的忌恨。

这两件事以及在抗金上毫不妥协的立场,为岳飞日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绍兴十一年正月,兀术统领近十万大军卷土重来,直攻淮西。高宗命驻守鄂州的岳飞率军增援淮西,但岳飞援军尚未赶到战场,杨存中与刘、王德等已在柘皋大败金兵。张俊准备独吞战功,便打发岳飞等回军,不料兀术命孔彦舟回师攻陷亳州,并重创前来救援的杨存中和王德军,当岳飞率领的援军赶到时,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岳飞两次赴援淮西,行动似乎都慢了一些,他向以用兵神速著称,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反常。究其原因,第一次据说是当时岳飞正患感冒,第二次则是军队乏粮,其中是否夹杂着对高宗阻挠他北伐的不满情绪,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这件事还是成了后来秦桧陷害他的口实。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高宗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名为升官,实际是夺去了三大将的兵权,三将所辖军队从此直接听命于皇帝。七月,秦桧死党万俟卨秉承上意,弹劾岳飞,他抓住岳飞曾经擅离职守、私上庐山以及没有及时应援淮西等事,大做文章,并把张俊撤除淮东防务的事情栽赃到岳飞头上。岳飞意识到自己处境险恶,上书辞职,恳求高宗“保全于始终”,能放过自己,但高宗对岳飞的厌恶由来已久,根本不打算手下留情。

在高宗看来,除去岳飞,既可以使和谈顺利进行,又能震慑其他武将,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真是一举两得。因此,他不惜违背“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亲自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张宪、岳云斩首。

绍兴和议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双方达成和约:一、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二、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于金。三、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孝宗北伐

宋孝宗赵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德芳的后人。高宗在扬州逃跑时因为受到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于是,他将赵昚收为养子。

赵昚被养在宫中将尽二十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分。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就是高宗还是抱有幻想,想自己争取再生个儿子出来。其次秦桧的强烈反对。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直到韦太后死去。高宗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美女十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那十个都不是处女了,而给赵昚的那十个都是完璧(赵昚是听从了史浩的建议)。于是,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

赵昚颇有抗金雄心,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就有所表现。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35岁的赵昚十分气愤,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兵决战。但经史浩的提醒,为了避免高宗疑心,他再次上书,请求在高宗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孝心与忠心。即位后,孝宗表面上不便对高宗妥协求和的政策明确表示反对,但在处理政事时,他一反高宗的做法,平反岳飞冤案,驱逐秦桧党人,起用一批被高宗贬黜的大臣,还积极联络北方抗金义军。绍兴三十二年七月,也就是孝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颁布手谕,召老将张俊入朝,共商恢复大计。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任命张俊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负责抗金前线的军事指挥。此前,金人向南宋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之地及岁币,被张俊拒绝。金朝屯兵虹县、灵璧,摆出一副马上要进攻南宋的架势,南北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张俊主张先发制人,立即进行北伐。此议一出,马上招来了主和派的强烈反对。此时的孝宗正是初生牛犊,锐气十足,北伐决心很大。当年四月,孝宗为了避开主和派的干扰,绕过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

北伐初期,宋军接连取得胜利,李显忠攻克灵璧、宿州,邵宏渊攻克虹县,金将蒲察徒穆、大周仁、萧琦等先后投降,北方人民纷纷响应,归附者络绎不绝。捷报传到临安,孝宗大喜,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然而,就在宋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军队内部的种种问题也暴露出来。首先是将领之间不和,邵宏渊为人心胸狭隘,争强好胜,孝宗任其为招讨副使,位在李显忠之下,对此他耿耿于怀。而张俊对这一问题又处理不当,听任邵宏渊不受李显忠节制,使宋军无法协调行动,统一指挥。其次,面对胜利,主帅李显忠产生了轻敌心理。攻克宿州后,他既不谋进取,也不作防守,终日与部下饮酒作乐。当有人报告说金军万余人向宿州逼近时,他竟不以为然地说:“区区万人,何足挂齿!”此外,李显忠在犒赏军士时有失公平,士兵三人才分得一千钱,每人平均只得三百余钱,无法调动士兵们的作战积极性,邵宏渊又趁机暗中起哄鼓噪,士卒怨怒,宋军一度高昂的士气大为削弱。

就在宋军主将失和、军心浮动的时候,金人调兵遣将,大举进攻宿州。李显忠率领部下奋力抵抗,而邵宏渊当此紧急关头,仍不肯与李显忠合力守城,极力主张弃城撤退。李显忠知道邵宏渊对自己心存忌恨,不会援手,仅凭自己所部孤军守城已不可能,只得放弃宿州,连夜南撤。二十三日,宋军刚刚退到符离,就被追击的金兵赶上。在金兵的围攻下,宋军再无抵抗之力,士兵们丢盔弃甲,惊慌逃窜,连同随军民夫在内的十三万人马伤亡殆尽,粮草物资也拱手送与了金军。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在乱军中逃脱,侥幸保住了性命。至此,历时仅二十天的北伐以宋军溃败而告终。这也是孝宗在位期间唯一的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毕竟是南宋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出击,与以前穷于应付金人的进攻是不同的。

深埋在心底的怨恨

孝宗立三子赵惇为太子。赵惇小心翼翼地在东宫做了十几年孝子,年过不惑,却仍不见孝宗有将皇位传给他的意向,终于有些耐不住了。一天,太子向孝宗试探道:“我的胡须已经开始白了,有人送来染胡须的药,我却没敢用。”孝宗听出了儿子的弦外之音,答道:“有白胡须好,正好向天下显示你的老成,要染须药有什么用!”太子碰了软钉子,从此不敢再向孝宗提及此事。

淳熙十四年(1187年),高宗驾崩,孝宗悲痛欲绝,萌生禅位之意。一年后,时年四十三岁的赵惇终于登上皇位。后来孝宗得病,光宗一次也没有过宫探视,可能对父亲的怨恨一直深藏在他心底吧。

朱熹传授理学

就在宋军主将失和、军心浮动的时候,金人调兵遣将,大举进攻宿州。李显忠率领部下奋力抵抗,而邵宏渊当此紧急关头,仍不肯与李显忠合力守城,极力主张弃城撤退。李显忠知道邵宏渊对自己心存忌恨,不会援手,仅凭自己所部孤军守城已不可能,只得放弃宿州,连夜南撤。二十三日,宋军刚刚退到符离,就被追击的金兵赶上。在金兵的围攻下,宋军再无抵抗之力,士兵们丢盔弃甲,惊慌逃窜,连同随军民夫在内的十三万人马伤亡殆尽,粮草物资也拱手送与了金军。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在乱军中逃脱,侥幸保住了性命。至此,历时仅二十天的北伐以宋军溃败而告终。这也是孝宗在位期间唯一的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毕竟是南宋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出击,与以前穷于应付金人的进攻是不同的。韩愈、李翱所提倡的新儒教,到宋代发扬光大,称为“道学”或“理学”。这种新儒学名义上为孔孟思想的正传,实际上却导源于释老的玄理。理学大致流为两派:一派是调和的实在论,由朱熹集其大成;一派是绝对的唯心论,由陆九渊集其大成。两派见解根本不同,来往论辩甚多。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不一致,但都是“同植纲常,同宗孔孟”(黄宗羲语)。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南宋灭亡,理学北传,元代出现一大批理学大儒。理学又成为元人的统治思想。朱熹为《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作注释,这本书称为《 四书章句集注 》,简称为《 四书集注 》,它宣扬从孔、孟到二程的道统。

朱熹通过注释和序阐释理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强调天理纲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元朝统治者为强化统治,以程朱理学为官学;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准。《 四书集注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