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村美好家园读本
2875400000012

第12章 和谐社会大家建(1)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基本要求和原则是什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建设农村美好家园必须以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为基础,这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治国理论的核心理念和奋斗目标。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基本方针,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战略思想。④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深化了党要提高抵御各种风险考验能力的战略思想。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思想涵盖领域非常广阔,从人的内心到社会再到自然环境,都涵盖其中。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3个方面的要求:①内心和谐,也就是心灵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追求心灵和谐总的来说就是将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而要达到这种内心和谐之境界,就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做到温良恭俭让,真心诚意,修身养性,控制情感,节制行为。②社会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之间,乃至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都属于社会和谐。③自然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天与人的和谐。追求天人之间的整体和谐,顺应自然,去除人为,遵循自然的和谐伦理秩序,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农村文化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就要求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逐步形成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④必须坚持民主法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稳步推进国家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广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法律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者和享有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35.和谐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提出切合实际的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总的来讲,我们在肯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着成效的同时,至少有以下九个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①在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许多矛盾,并有可能带来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②农民工的就业难,农村的教育、医疗费用日益加大,部分农民难以负担,引发农民的不满情绪。③一些农民的家庭养老由于子女的不孝,兄弟姐妹的互相推诿,造成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赡养。还有一些子女为了争夺遗产而引发激烈的冲突。④由于社会负面思想的侵蚀,农村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引发夫妻关系恶化,从小吵小闹到婚姻离异,直到生命的残害。⑤为了各家各户的利益,经常引发邻里冲突,邻里不和时有发生。⑥封建迷信盛行,婚丧喜事以迷信恶俗的方式大操大办。⑦精神生活枯燥,低俗腐朽文化思想盛行,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⑧少数人发财心切,但又发财无门,于是选择了偷窃甚至抢劫,有的谋财害命。⑨干群关系紧张。一方面是农村干部素质偏低,私心严重,又不关心群众,造成群众对干部的不满,甚至敌视;另一方面一些群众集体观念淡薄,致使国家和公共事业建设难以推进,加大了干群矛盾。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矛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针得到全面落实,农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用法律形式加以完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就是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保护人权和产权。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就是要做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高收入和低收入者比重减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确保这个格局的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进一步规范,分配结果趋于合理。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就是要做到: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产品的质量显着提高,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职能转变有较大进展,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更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四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就是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取得广泛共识,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五是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就是要做到:全社会更加团结和睦,公平竞争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的解放和发展。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与市场分工明确、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分工合理、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方便感和安全感。

六是资源利用效果显着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就是要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全面降低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水平,以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为重点,使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享用上安全的食物,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36.怎样认识维护群众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要求,而且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加有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1)深刻认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①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标准。

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人们的一切奋斗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党历来十分注意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相结合,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正确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内涵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现实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又要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我们各级干部,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哪些是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哪些是少数人、个别人特殊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做到既要下大力气解决共同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又要重视解决少数人、个别人特殊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3)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需要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①要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问题;才能增加社会财富,加大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公共文化设施缺少等问题。②要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制基础和司法保障;完善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尤其要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作为切入点。③要致力于改善民生,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经济困难地区的落后面貌。要完善社会保障网络,切实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健康保障制度,均衡农民群众的疾病风险负担;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④要把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解决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摆在重要地位。只有及时化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37.怎样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

(1)培养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①培养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团结和谐,必须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

②培养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③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它包括四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④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3)培育和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①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着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主要内容,宣传基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正确引导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②要注重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蔚然成风。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把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作为荣辱观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从而激发人们尊荣弃耻、褒荣贬耻、见贤思齐。③要建立长效机制,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在常抓不懈中扎实推进。要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把“八荣八耻”基本要求渗透到乡规民约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行各业的管理制度中,使之成为每个公民行为标准和自觉行动。

(4)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和良好人际关系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