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武臣尽读书。文治格局之下,大宋帝国在老赵手里并没有出现兵马不力的状况。太祖一朝,猛将镇边四周惮服,边帅忠心北境大安。意味深长的是,这样的格局在五代时期是不可想象的。赵匡胤的驭边之策,使大宋在虎狼般的草原铁骑觊觎下,先后成就百年和平。
君使对话暗藏杀机
太祖赵匡胤在扬州待了一阵时间,准备离开前,偕诸将登上了扬州南门楼子。这里可以俯瞰长江。回首扬州城里,虽经李处耘一番整治,但还是呈现为一片凋敝之象。几个地方还在冒烟,空气中夹杂着烟气、水气。
老赵手扶城堞,瞭望江南。扬州水军就在城下江水之中。这是当初柴荣留下的家当,李重进负责代管。柴荣跨江之志从未泯灭,惜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中国一统,遐迩一体,这是所有大中华政治家的梦想。赵匡胤也不例外。他能想起李重进抗命时,曾试图联络南唐,虽然李璟卑辞来报,但证明了南唐与扬州有一个秘密联络通道。南唐如果足够强大,也许两方还就联成一体了。那时可就麻烦大了。幸亏柴荣时代已经彻底打服了南唐,收回了淮南等地,削弱了南唐国力……当年曹孟德击水中流,横槊赋诗之际,也很有那么点壮烈啊,但他终于折戟于赤壁。大帝苻坚也没有过得去这道江水……过江,是一个梦啊!但是南唐近在咫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我猜太祖赵匡胤应该在登上扬州南门城楼时有了这个决断。破扬州之后的日子里,老赵做出乘兵锋之勇而南渡的意思。一时间,战船分列,舰阵分明,江岸横亘数十里,但见旌旗戈甲漫布江津,水兵轻舸穿游苇丛,耀武扬威,声势甚壮。这一架势跟当年大帝柴荣平淮南后,江干耀兵、宣威南唐是一个战略目的。
唐主李璟遥见这一阵势,忙遣左仆射严续来犒师,名目是祝贺大宋讨平扬州。
之后,李璟又派他的第八子李从镒、户部尚书冯延鲁来“买宴”。“买宴”就是“买单”。大宋克扬,应有一场大宴,鼓瑟吹笙中的弦歌酒宴可以想象,这个场面,由南唐买单。后周时已经有过这类“买宴”,但那是由本邦臣下来孝敬。周太祖郭威时代,曾经两次拒绝臣下贡献金帛“买宴”。郭威甚至说:“诸侯入觐,天子应该有宴犒,哪里用得到诸侯臣下来买单啊!从今以后,有如此来买宴的,一概不接受!”此事成为后周的美谈。但南唐来买宴,赵匡胤并没有拒绝。同时,他与南唐使者冯延鲁有过一场暗藏杀机的对话。冯延鲁口才了得。南唐折冲樽俎之间,向来不乏人才,如冯延鲁,如韩熙载,如徐鼎臣……老赵事实上也是一谈辩甚健的人物。这一次两人相遇可称棋逢对手。
老赵试图给冯延鲁一个下马威,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厉色诘问:“尔国何为敢通吾叛臣!”
你们这个南唐国为何竟敢与我的叛臣李重进秘密联络!冯延鲁似乎早有准备(南唐来使个个都是有备而来),但见他神色不变,缓缓说道:“陛下只知道我唐国与李重进‘通谋’,但是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当初重进的特使,就住在臣的家里。我国主令臣对这位特使说:‘大丈夫意气不平而反,世间常有,但你们李重进这次造反,时机不对啊!当初大宋刚刚受禅时,人心未定,李筠作乱,宋师北征,君迁延不决,不趁此机会造反;现在内外无事,乃欲以数千乌合之众,抗天下精兵,哪里还有胜算?我岂能在这个时候助你呢!我如助你,岂不自取灭亡!’”
这是一番大实话。考老赵始末,也是一个处处讲大实话的人。他愿意讲大实话,也愿意听大实话。冯延鲁一番大实话,让老赵有点意外--他还以为这位文人会像李守节那样,吓得屁滚尿流呢!
老赵高兴,但还是想吓唬吓唬他,因此接着问道:“我大宋诸将力请渡江。卿以为何如?”
冯延鲁还是神情自若,似早就打好腹稿,他不紧不慢地说道:“李重进自谓天下雄杰,无与敌者,陛下神武一临,破扬州、平淮南!何况我们江南这个小国,哪能抵抗大宋天威呢!但是想想陛下,似也有令人忧虑之处。本国侍卫数万,皆先主亲兵,誓同死生,固然绝无投降之理,大国欲下本国,恐怕也须做好损兵数万人准备乃可;何况大江天堑,风涛无常,若攻城未下,粮饷不继,那么,这事儿是否一定能成?还真不好说!”
又是一番大实话。赵匡胤大笑曰:“朕本来跟你说笑啦!你还真把自己当说客啦,哈!”
说归说,做归做,老赵下江南混一寰宇之志从未放弃。在他离开扬州之前,总是乘坐大船多次观看水军演戏。这就等于在南唐最后的屏障前做姿态。老赵没有一鼓作气下江南,实在是有顾虑。江南虽然已经国力日蹙,但根基未动;虽然君臣猜疑,但俊逸尚在。他想到了江南的几个人才,知道那都是人中龙象,当世豪杰,是绝不可小觑的人物。他想起当年与周世宗柴荣攻取寿州、楚州的那几场艰难的战役……而冯延鲁这一番话,也让老赵明白,方圆数千里的南唐国土上,刘仁赡、张彦卿这样的忠义勇武之士还不在少数。更重要的是,李筠不在了,李重进不在了,但是还有川蜀,还有吴越,还有南汉,此外,朝中还有那么多大将军,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符彦卿、慕容延钊……哪个不是战功赫赫?这些人,哪个比黄袍加身的郭威差呢?现在取江南,似凶多吉少……江南,今未易下!老赵告诉自己。
但是老赵在江北日夜操练水军的消息传到江南,却吓坏了几个人。
南唐后主李煜即位
唐主李璟身边的一个小臣杜著,此人也是一个有点辞辩的人物,假扮商人,渡江来投奔大宋。
还有一位彭泽令薛良,因为受到李璟批评,亦挺身来奔,且献《平南策》。唐主听说这类事,更加疑惧。赵匡胤为了安抚江南,下令将杜著正法;彭良免去县令之职,配隶庐州牙校。
李璟听到这个消息,知道大宋暂时不会南下,心下略安。冯延鲁在扬州馆驿期间,有“止杀”的善举,也与“好生之德”有关。话说石守信在扬州,每天都在抓获隐匿躲藏的“叛军”,每天都会抓获数十人,每天都要杀掉数十人。
冯延鲁有机会和老赵说话时,进言道:“反叛大宋的,是李重进一个人,还是众人?如果说是众人都反叛大宋,那就证明陛下之得位不是应天顺人。世上恐无此理。应该是李重进一人反叛而已。如此,胁从者何罪?”
一番话说得老赵大为感悟,马上通知石守信,从此以后,再抓住“叛军”,一律宽恕,不再诛杀。
老赵也很感谢冯延鲁“爱人以德”,等到他回江南时,给了他一笔厚厚的赏赐,并明确表示:此番暂不下江南。史称“南渡之师,由是亦辍”,要渡江作战的宋师,因此也暂时中止了南下计划。
虽然老赵暂时不准备南渡,但江南国主李璟还是因为淮南已失,扬州又破,等于与这个新起的强大宋国已经没有了中间地带。他感到“国境蹙弱”,决定听从诸臣建议,从金陵迁都南昌--此前,他是一直不愿意迁都的。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留在金陵监国。同年二月十三日,李璟还派遣了使节到汴京来庆贺赵匡胤的生日。两天后,礼尚往来,老赵又派出通事舍人(皇宫办公室干事)王守贞出使南唐,来庆贺南唐迁都。
但是李璟到达南昌后,发现南昌城市规模狭小,皇宫规模有限,跟金陵皇宫根本没有法子比,又不好改造,迁来的官员也牢骚满腹,弄得李璟心情非常郁闷,甚至准备杀掉最初提出迁都主意的人。挨到六月,后唐中主李璟病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后主嗣位,南唐似乎暂时没有大宋威胁,史称冯延鲁“颇自伐奉使之功”,他对一番舌战,阻止赵匡胤南下有居功得意之情。曾经在内殿赏宴之时,后主李煜亲自给他倒酒,但他居然不干杯;李煜派人诵诗、弹琴,鼓励他干杯,他还是不干,李煜一笑,宽待为怀,不去责备。
有一次早朝,冯延鲁与众官集合在待漏舍等待早朝,忽然又想起舌战太祖赵匡胤事,于是高言道:“当初唐玄宗赐给贺知章三百里镜湖,这事我不敢想;但是今上如果能赐我个玄武湖,也算是遂了老夫的平生之志。”
但是这一次,他遭遇了另一个好口才的人物,徐铉徐鼎臣。这位大概听冯延鲁自夸自雄的话头太多了,决计刺他一下,于是笑笑说:“今上对待近臣,岂惜一玄武湖?遗憾的是,当代没有贺知章啊!”
镜湖,在今绍兴境内,唐名臣贺知章的家乡所在。唐玄宗曾赠予贺氏“镜湖一曲”(镜湖的一隅)建构庄园。徐铉这话的意思是:冯延鲁才能德行不可与贺知章比。冯延鲁想想,与贺知章比,自家还真是没有多大资本,只好尴尬一笑罢了,史称“延鲁不能对”。
在以后的日子里,徐铉需要替代冯延鲁来与赵匡胤打交道,那时节,他应当知道:这不是个好干的差事。
后来又派冯延鲁来汴梁公干,但他忽然生病,不能上朝,赵匡胤闻知,更加厚待他,专门派遣太医护视,并下诏放他回金陵。最后,冯延鲁死在金陵家中。他的一个儿子,在后唐考试科举时,复试没有过关。南唐被大宋灭后,这个落第的儿子带着诸位兄弟,在大宋继续考取功名,先后及第,在南唐公卿之家中,成为特别显赫的家族。
与冯延鲁一样,他的后人也是“锐于仕进”的人物。愿意出山做官,为天下做事,这类品行应该是一种正取向,无可非也。但冯延鲁为当年舌辩阻止太祖南下,得意不已,也是襟怀不够豁达的表现。此事表过不提。
猛将镇边四周惮服
且说太祖赵匡胤在扬州城南门楼子上,思前想后,认为现在下江南至少有三个隐患需要考虑--一、士兵水战训练演习不足,不可玩忽。二、江南名宿人才所在皆是,不可小觑。三、大宋内部藩镇习气仍在,不可轻心。至于大江之波涛,气象之万变,可付诸天命不必计较。此外还有个北汉,蕞尔小邦,却迟迟难下;更有一个石敬瑭留下的燕云十六州,眼下在契丹管辖之下,对我大宋构成持久压力。想到这里,老赵率众走下城来,传令翌日班师回朝。我想象老赵这一路上心事重重。如果平江南,那么,河东、河北两大雄藩必要有人守卫,免我后顾之忧。一路上,他想到了十几员猛将。
李汉超屯关南之地,可以捍御幽燕一面。此地为后周显德六年(959),世宗柴荣从契丹守境收复而来,约当今河北白洋淀东大清河流域,是我大宋北边屏障。
马仁瑀守瀛州(今河北河间),可为关南之地的南部要塞,足为李汉超后援。关南有事,李、马二人可为平之。
韩令坤可镇常山(今河北曲阳),此地位于北汉、幽燕之间,为北边藩帅应援,令人心安。
贺惟忠守易州(今河北易县),与韩令坤可为掎角。何继筠镇棣州(今山东滨州),以拒北契丹。郭进控西山(今太原西北),可以看住北汉。武守琪戍晋州(今属石家庄),一日内可以驰援河北诸藩。李谦溥守隰州(今山西隰县),与郭进同为看住北汉的两个钉子。李继勋镇昭义(今山西潞州),就在此地直接防御北汉南下。赵赞屯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可与秦州、凤州自成三角,赖此而安西北羌戎,也可遥观西南后蜀,令彼不可觊觎天朝,不得东出。姚内斌守庆州(今甘肃东部庆阳市),西戎不能东进。董遵诲屯环州(今甘肃东部环县),与姚内斌互为声援。王彦升守原州(今宁夏固原),西北重镇在此,当为羌戎不可逾越之地。冯继业镇灵武(今属宁夏),与王彦升互为掎角,以备西戎。这都是日后南方用兵时,必须在北方预作的重大安排。在以后的日子里,老赵待边关将士,别有心法。名将李汉超,镇守关南十几年。此地近邻契丹地界,但契丹因为惮服李汉超大名,多年不敢来犯。可有一年,当地有百姓到汴梁上访,告李汉超“强娶己女为妾”,“借了老百姓的钱不还”。
老赵召来上访者,问他:“你家丫头可以嫁给什么人啊?”上访者答:“可以嫁给农家的。”
又问:“李汉超没到关南时,契丹何如?”对曰:“每年都被契丹侵暴得很苦。”又问:“现在怎么样啦?”对曰:“现在契丹不敢来了。”
老赵说:“你看看。汉超,是朕的贵臣,你的女儿给他做妾,不比做个农妇生活好吗?况且,汉超要是不在关南,你家还能保有财富吗?”
说罢,把这个上访者嗔责一顿,遣送回关南了。老赵却秘密派人晓谕李汉超说:“你赶紧把人家的女儿还了!赶紧把欠人家的钱也还了!朕这一次暂且饶你,以后再也不许有这类事!再有这类事,决不饶你!再说了,你钱不够花的,干吗不跟朕说啊?”
李汉超得到这个处理结果,感动得哭了。从此以后,李汉超更加注意政理之事,在职期间,可称政治清明。当地很多冤案得到平反。他后来与当地的庶民关系处理得也好。以至于到后期,当地人对他的德政很感动,史称“吏民爱之”,纷纷上书给朝廷,要求为李汉超树碑立传。太祖闻讯很高兴,就令当时的率更令,从南唐过来的大才子徐铉撰文刻碑,礼送关南士庶。这个碑文全文都在今存徐铉《徐文公集》中,名曰《李公德政碑》。李汉超病逝时,很多将士边民为之落泪。
按这一段事,《宋史》《东都事略》都据《归田录》系于李汉超名下;但《续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据《涑水纪闻》将此事系于张美名下。这应该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传闻异辞”。了解一下这类“传闻异辞”,可以感受一点历史记录的复杂性。《续资治通鉴》的记录是:
(乾德五年)三月,戊戌,以前安国节度使张美为横海节度使。美至沧州,久之,有告其强取民女为妾,又略民钱四千馀缗者,帝召告者,诘之曰:“张美未至,沧州安否?”对曰:“不安。”“既至,何如?”曰:“无复兵寇。”帝曰:“然则美之有造于沧州大矣。
朕不难黜美,但念汝沧州百姓耳。”因命官为给直,还其女。复赐美母钱万缗,使谓美曰“:乏钱,当从朕求,勿取于民也!”美惶恐,折节为廉谨,未几,以政绩闻。
事情经过大同小异。还有一位镇守西北环州(今甘肃环县)的将军董遵诲,老赵待他也很优厚。
想当初,老赵“微时”,曾投奔董遵诲的父亲随州刺史董宗本,遵诲仗着父亲的势力,很是轻视老赵,史称“常侮之”。
据说遵诲曾对老赵说:“我常见城上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黑蛇约长百尺余,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之,是何祥也?”老赵没有回应他的问题。有一次纵论战事,遵诲理多屈,拂衣而起。老赵想了想,也辞别董宗本而去。据说从此天上的紫云渐散。
等到赵匡胤即位,一日,在便殿召董遵诲,遵诲想起往事,伏地请死,老赵令左右扶起他来,对他说:“卿尚记往日紫云及龙化之梦乎?”遵诲再拜呼万岁。
不久他的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起诉董遵诲不法之事十几桩。老赵也略过不问。董遵诲知道此事,更加惶愧。老赵于是召见他,对他说:“朕方赦过赏功,怎么会念旧恶呢!你放心,不必担心自扰,我将重用你。”
遵诲感动得哭着再拜不已。老赵又问他:“母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