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之外,体量最大的是南唐。它几乎奄有了大半个江南,还占据了江淮之地,就是这个江淮之地,让南唐有了令人羡慕的北部屏障。
乱世中,南唐何以做到这一步?
中原对北敌的战略
柴荣继位后,最想解决的是契丹问题。契丹问题中,最急于解决的是燕云十六州问题。但解决燕云十六州问题,几乎需要倾国之力。中央禁军几乎要全部出动,而大军北上,究竟需要多少时日,难于预期。这样,就留下了空虚的后方,而后方,其他小国不去说了,单是南唐、后蜀,两大"藩镇帝国"就对中原一直虎视眈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新生的北汉。这个北汉,看上去不大,所辖之地无非就是过去的河东之地,却是过去石敬瑭、刘知远等人赖以成就后晋、后汉的根据地。况且,北汉又与后周已经结成世仇,谁又能知道在征讨契丹的时候,它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呢?
柴荣,那一颗年轻的鹰隼之心,在思考。他知道,解决契丹问题之前,先要面对北汉问题,后蜀问题,淮南问题。这之中,个头最大的是淮南问题,因为,淮南属于南唐,而南唐,不仅享有江南广袤的富庶之地,而且属于"衣冠之国",在"五代十国"中,最具有"正朔"的性质。后周动江淮,就要直面南唐;而直面南唐,就是一场"正朔之争",不仅可能很惨烈,而且还要付出道义风险--有什么理由跟一个安静地待在江南近二十年的大国发动战争呢?石敬瑭以割让国土为条件,获取国家政权及天子地位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它启迪了北方与南方诸国的政治想象力:中原王朝都可以这么干,我们似乎也可以联手契丹,对付中原王朝。
基于这个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居于北方的北汉、西夏,就与契丹有过事实上的战略联盟;居于南方的后蜀、南唐,也与契丹有过试探性的战略联盟。目的只有一个:牵制中原王朝。
这一格局,南唐与契丹的勾结最为凶险,因为它一旦勾结成功,即意味着对中原王朝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这是后晋、后汉、后周,一直到大宋王朝出现,都不愿意看到的地缘政治格局。
但南唐确实与契丹有过接触,甚至是实质性接触。南唐联系契丹,是"赵匡胤时代"的一大关节,涉及中原诸国与北邻的地缘政治大问题。由于后周与大宋都以中原正朔自居,因此,对勾结契丹的邦国会相当敏感;而后蜀和南唐,也会尽可能地争取境外势力,牵制中原武装力量,进而对抗中原席卷天下的趋势以求自保。这样,中原南方邦国与北方草原帝国的接触,探索合作之可能,就成为"赵匡胤时代"出现的一种战略联合,在这个方向,互相间甚至不惜动用间谍手段。
问题还有另外的复杂性。如南唐,在与契丹勾结的同时,也曾拒绝了契丹试图"册封"南唐的政治模式;但也可以反过来说:南唐尽管拒绝了契丹"册封"的政治模式,但从没有忘记勾结契丹南北夹击后周或大宋。
青年柴荣看到了契丹入主中原,但也看到了后晋与契丹决战中的光荣。阳城之战,是中原险胜契丹的辉煌战例;中原将士战胜草原帝国,纳入中国史来看,这样的胜利也为数不多。用俗话说:这是彪炳史册的重要战役。其间,中原将士奋勇杀敌舍命向前的斗志,成为鼓舞后来爱国将士的故实。它预示了:石敬瑭以来,草原帝国,并非不可战胜!
但从大唐帝国晚期以来,契丹屡屡入侵中原的故实,以及契丹颠覆后晋的故实,确实给中原衣冠造成了沉重的阴影。
--草原帝国居然可以灭亡中原帝国!它居然可以做到这一步!
契丹灭晋,灭亡中原帝国。这一故实引发了更多中原俊秀、有识之士不得不长考中原对北敌的战略。这些人包括李璟、柴荣、王朴、赵普、赵匡胤……最终一定要解决契丹问题,给我中原衣冠之邦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但是南唐、后蜀怎么办?
北汉怎么办?先解决哪一个?先动契丹,还是先动南唐,抑或先动北汉、后蜀?契丹之外,体量最大的是南唐。它几乎奄有了大半个江南,还占据了江淮之地,就是这个江淮之地,让南唐有了令人羡慕的北部屏障。乱世中,南唐何以做到这一步?
杨行密斩杀朱延寿
南唐的前世今生,与当时一个自称为吴国的藩镇有关。吴国,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第一任首领为杨行密。大唐帝国晚期,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治所在扬州。后来因为有功,得到提升,被大唐拜为吴王,建都广陵(也即扬州),称江都府。传统中国职务的行政级别,"帝",最高,全国只能有一个"帝";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那就意味着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王"不同。一个版图内可以有多个"王"。作为"王",一般都据有领地,如果没有领地,也会有"汤沐邑",也即圈定一块地方,将这个地方的租税收入划拨给他,等于是该"王"的固定的税收来源地。这个领地,就可以称之为"国"。"王国"在"帝国"之下,是可以和平存在的,不算是国家分裂。"王"是被"帝""封"的,因此"王国"又称为"封国"。
"王"之下,才是"公侯伯子男"诸爵位。这类爵位一般没有领地,但可以"食邑",也即"吃地方",有地方贡献租谷、布帛、钱粮、草料什么,可以折合成粟米,计量单位为"石",统计单位为"户"。所谓"万户侯",就是"食邑万户"。如果每户缴纳租税二斗,万户就是"二千石",就可以称"食二千石"。当然,"食"多少户,很多时候是虚数,实际得到的要少得多。
有辖地的"王",比较威风,基本上就是一个小于帝国的独立王国。历史上的独立王国很多,有人干好事,有人干坏事,都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甚至比帝国对地方的影响还大。所以,从大的历史脉络来看,"帝"对中国影响最大;但如果细细地做计量分析,"王"可能比"帝"对中国的影响更大。
杨行密所据有的"江都府",可以称为一个"国",史称"吴国",是被大唐"帝国"封赏的一个"王国"。
"吴国"辖地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有州郡一百多,是个事实上的大"国"。
说来杨行密这个人物,够得上江南一大枭雄。他出身贫寒,但长得人高马大,有力,能举起三百斤的东西,一天可走三百里路。早年参加江淮地区的造反活动被抓,但就像郭威因为被主帅喜欢,虽然闹事,还是被有意释放一样,杨行密也遇到这样一个欣赏他的人,将他放掉。
大唐时代,他曾被招募到宁夏去戍守,一年期满,返回家乡庐州(今属合肥),但有军吏不喜欢他,欺负他,令他再戍守一年。杨行密接到通知,啥也不说,准备了行囊就出发,特意路过这个给他使坏的军吏门前。军吏假装没事人,问他:"您呐,这是要干吗去啊?"杨行密走近他,大声道:"干吗去?来取你的项上人头!"说着当即砍下军吏的脑袋,提着就出了门,开始造反,占据了庐州。这就是杨行密"起家"之始。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断扩大地盘,在江淮之间跟人打了许多次惊心动魄的战斗,最后拥有了江淮和江南的十几个州郡。
杨行密独处的时候,据说常有一个黑衣服的人侍奉在他的后面。后来他有了军队,一律弄一块黑布裹在脑袋上,史称"黑云都"。
跟随他一起起兵的人有个朱延寿,此人比杨行密手段还要辣,打仗时,多次以少击众而获胜,靠的是他说一不二的"纪律性"。据说,他安排的战事,如果不胜,所有退后的士卒一律杀之。而且他下的命令,不准许有一点折扣。有一次与后梁军队作战,他让士卒二百人带着大剑前往,但又指着其中一个士卒让他留下。这个士卒为了表现自己的忠诚和勇敢,就说:"我也愿意去杀敌效劳!"朱延寿当即将他斩首。这就是所谓"令必行"。士卒们怕他比怕敌人还厉害。这个人是杨行密太太的兄弟。
朱延寿在杨行密做了节度使之后,有了背叛之心,很想夺了杨行密的位置,自任藩帅。在镇守寿州(今属安徽六安)时,他就与后梁的军队有了勾结。这事让杨行密开始警觉起来。
杨行密镇守扬州,做了两件事,来解决朱延寿。第一件事,他知道朱延寿性情忮刻,待士卒狠毒,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对将士们施行怀柔政策,尽可能地笼络人心。当时军中很多盗贼,杨行密每一次抓到盗贼之后,都将所盗之物还给盗贼,而后放回,还悄悄告诉说:"千万别让朱延寿知道啊!他知道可放不了你啦!"但事后,杨行密则用一种办法让朱延寿知道盗贼之事,盗贼于是还是被杀。
这样,军中就有了对杨行密的好感。第二件事,他开始装瞎子。他假装说有眼病,一直装了三年,每一次接见朱延寿那边来的使者,一定要错乱一些物件,显示自己眼睛已经快瞎了的样子。在家里走动,好几次撞到柱子上,几乎撞晕,要朱夫人救治,才得好转。这个朱夫人以为自己的丈夫真的瞎了,与家中的仆人多年通奸,现在来来往往的,躲着所有的人,但就是不避杨行密。
有一天,杨行密对朱夫人说:"我这眼病啊,看来是好不了啦!我这几个儿子没有一个像样的。我想将军府中的事,交给大舅哥。你帮我召他来一次,跟他商量这个事。"朱夫人就给自家兄弟写了一封信。朱延寿得信不疑,很高兴地来到军府。杨行密坐在正厅,朱延寿来见。杨行密忽然睁开眼睛说:"多年不见大舅哥啦,现在见到啦!"朱延寿猝不及防,四廊勇士出来,当即抓住,当即杀掉。杨行密同时休了朱夫人。朱延寿是当时一等一的帅哥,长得相当漂亮,很得妻子喜爱。据说朱延寿在寿州,他的妻子王氏接到朱夫人的信件后,以为这是大好事,但也可能存在风险,就勉励朱延寿说:"此行如果真的得到兵权,成就你大志,甚好。寿州到扬州,不算太远,期待你每天给我来一封信通告平安,省得我惦念。"最后一天,平安消息没有到。王氏对府里人说:"事情的结果已经知道了!"于是开始指挥家仆,全都带上兵器,将府邸大门关上。不久,扬州方向的捕骑来到朱府,围得水泄不通。王氏知道不能胜,但她所爱的男人已死,她也不想苟活,于是集中了家属,将府中财富全部分了,然后放火焚烧府廨,向上苍叩拜道:"妾誓不以皎然之躯,为仇者所辱!"我发誓不会让我这个只属于朱延寿的干干净净的身体,被仇人侮辱!于是,自己投入火中而死。
徐知训荒淫昏暴
杨行密纵横江淮时,遇到了另一个江南枭雄,此人名钱镠(音留)。钱镠帮助大唐王朝擒获纵横于江浙的藩帅,因功受赏,于是坐镇杭州,管辖江浙十几个州郡,成为吴国东南部的一大藩镇,史称吴越。也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与杨行密的"吴国"一样,"吴越"后来也升级为"吴越国",钱镠称王。
开始时,杨行密多次侵凌钱镠领地,钱镠起而抗击,双方各有胜负,大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格局。于是双方开始使用巫术,互相诅咒,杨行密命人用一种特制的绳索穿铜钱,号称"穿钱眼"。钱镠也不示弱,每年让人用大斧子砍杨柳树的树冠,号称"斫杨头"。多年来,两位藩帅兵连祸结,折腾得筋疲力尽。
最后钱镠将自己的儿子钱元璙送到广陵去见杨行密,两个任务,一是说服杨行密两家握手言和,一是要娶了杨行密的女儿回杭州。
钱元璙,是钱镠的第六子,史称"仪状瑰杰,风神俊迈",仪表堂堂,出类拔萃,风神英俊而又豪迈,杨行密一见就心生喜欢,当即将女儿嫁给了他。
有此一桩婚姻,吴国与吴越有了多年的和平。两国在和平环境下,又都居于江南富庶之地,很快就同时得到经济文化大发展。两国人民的"幸福指数"远远超过中原诸国。杨行密去世后,他的儿子杨渥世袭称王。这时大唐帝国被后梁颠覆,吴国不承认后梁,还在沿用大唐的年号。杨渥不如他爹,比较昏,大臣们对他有不满。有个叫徐温的人发动兵变,将杨渥推翻,拥立杨隆演为王。杨隆演时改元,这就等于不再承认大唐的正统和法统,因为大唐已经不存在了,而他又不想承认后梁、后唐等中原帝国,所以事实上是以"王国"的身份在与中原诸"帝国"相抗衡。所谓"五代十国",就是在这类抗衡中有了故事。
吴国的政权事实上已经在徐温手里。徐温的长子徐知训借着父亲的威风,有了骄横恣肆的习性。他不仅欺凌诸将,连国王杨隆演也欺负。杨隆演惧怕他们父子俩,不敢反抗,成为傀儡国王。
徐温对吴王杨隆演还有敬意,但徐知训则戏弄轻慢吴王,没有君臣礼节。
他曾和吴王一起装扮戏子演戏玩,他自己出演军官角色,让吴王出演僮奴角色,把头发扎成两个丫角,穿着破旧的衣裳,拿着帽子,跟在他身后。
徐知训又与吴王在河上划船,吴王站起来,徐知训就用弹弓子弹他。平时跟吴王在寺庙里赏花,喝了酒就耍酒疯,狂悖傲慢得吓哭了吴王,随从们都吓得发抖。他甚至还打死吴王的亲近官吏,将佐们没人敢说话。
徐知训很是荒淫昏暴,官职也不小,在吴国做着内外马步都军使、同平章事,还领着一个大州的节度使,等于是吴国的马军步军司令官,国务大臣,又是一方藩镇。
有一位知州,家里养着"文工团",有几十个女艺人,徐知训见过,想要收为己用。这位知州派使者见他,很诚恳也很谦逊地对他说:"卑职家中的戏子们年龄都大了,有的都有了孩子,哪里值得侍候贵人!我当为您寻找一些年轻美丽的女子。"徐知训闻言生气,对使者说:"你信不信,以后我要杀了这个知州,连他妻子也一起要过来!"但这些事,徐温都不知道。
除祸害自刎而死
杨隆演的宿卫将军们内心不服气,有一次,就劫持了杨隆演,不管杨隆演同意不同意,开始以国王的名义征发城内兵众讨伐徐知训。徐知训闻讯害怕,想逃跑,被部下劝住。最后吴国的大将,同平章事、诸道副都统,即国务大臣、全国兵马副总指挥朱瑾带着本部兵马将徐知训从危机中救了出来。
这位朱瑾也是五代十国时的一位枭雄,辣手处往往出人意料。他过去在山东郓州做军校时,被兖州节度使看中,特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朱瑾应了这门亲事,到了日子,去迎亲,但迎亲的队伍却都是他的亲兵,而在迎亲器具中,马车上,礼品箱子中,都藏了兵器。夜里到了兖州,一声唿哨,迎亲队伍成了攻城队伍,老丈人节度使被赶跑,女婿朱瑾做了"留后",大唐朝廷承认既成事实,封他为兖州节度使。
但他在与后梁作战中,有胜有败,最后一战失利,兖州失守,妻子也被人掳去,他再回到兖州时,家已经没了。随后,他南下投奔了淮南杨行密。
杨行密本来就没啥价值观,他欣赏的就是能征惯战兵强马壮之辈。他很早就听说过朱瑾的骁勇狠辣,见面时,解下自己身上的玉带赠给他。他跟着杨行密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最后也做了一方藩镇,领平卢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吴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与徐温一样,是吴国的两大台柱子。
但杨行密死后,吴国形势大变,大权转移到徐温手里。徐温和儿子徐知训对朱瑾都有提防,甚至动过念头,要除掉朱瑾。
朱瑾的做法是,不动声色,尽量讨好徐氏父子。甚至有人试图铲除徐知训时,朱瑾还带兵相救。
但这位徐知训是个色鬼,朱瑾有时会派爱妾到徐知训府上去看望徐家眷属,结果徐知训没有按捺住陡然而起的欲火,强奸了朱瑾的爱妾。爱妾回来说这个事,朱瑾终于动了杀机。
他开始多次暗示国王杨隆演诛杀徐氏父子,但杨隆演怯懦,不敢做这事。
朱瑾决计自己来做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