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上)
2881600000007

第7章 乱世(5)

书无记载,不必瞎说,但不难猜想,述律平事先的两次清洗应该有助于耶律德光,实在不是难于想象的风景。

说起这个述律平太后,也是人物。耶律阿保机在世时钦慕汉高祖刘邦,所以也自称刘姓;而述律平的先世就在辅佐耶律家族,其地位就好像刘邦大臣萧何萧相国,所以她也自称萧姓。在后来的日子里,萧姓家族女子多为太后,"萧太后"就成为契丹也即大辽国内部常见的称谓。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契丹"和"辽"的关系。契丹,是族名,辽,是国名。

魏晋以来,异族向慕中华,多将自家政权仿照汉代制度定一"国号",如北部拓跋族人自称"魏国"(史称"北魏"等),契丹族便自称"辽国"。但这个"辽国"的称谓在公元936年,耶律德光南下中原,灭后晋之后,才正式定下。史家称耶律阿保机时的部族政权,或为"契丹",或为"大辽",或为"辽国",都不过是习称而已。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只在介绍"大辽"国号、引用其内部文件时说几句"大辽",其余叙述,一律用"契丹",不用"大辽"。这是因为他不承认这个"大辽"可以与"大宋"比肩,如此行文,有"春秋笔法"的意思。

契丹的来源,如同很多民族一样,也有一个神话源头。据说早年间(一说大约相当于中原秦汉时),有一骑白马的男子和一驾灰牛的女子,相遇于辽河水畔,二人成为夫妇,生育八个男儿。这八个男儿相继成为酋长,成为契丹最早的君主。后来契丹祭祀天地,一直沿用灰牛白马。契丹得国名为"辽",也与始祖相见于辽河有关。

述律平自断玉腕

且说耶律阿保机有一次外出征讨,留下述律平"监国"(守卫本部),结果有两大部落来袭。述律平沉着指挥,从容应战,一举破敌,从此名声大噪,国人对这位"萧皇后"无不敬畏。

有一故实可见述律平的威信之高。说耶律阿保机之后,述律平"称制"(代理元首管理全境)。她讨厌一个老臣,将其囚禁起来,上了铁索,并对他说:"你就在牢里待着吧,等这铁索朽烂了,就放你出来。"但是不久述律平又觉得此人可用,派人到牢里提他。来人要将他的铁索去掉,这位老臣竟说:"铁索还没有朽烂呢,怎么可以去掉?不能去!"这事感动了太后,便去掉了他的铁索。可见契丹人对这位太后畏服到什么程度。

据说述律平打个喷嚏,周围的人就会自发地齐声喊道:"治夔离!"这仨字是契丹语,翻译成汉语就是"万岁"。所以她收拾各部酋长,为耶律德光上位而预作清场时,契丹族无人敢于反抗。但她遇到了一个汉人。此人是投降契丹的赵思温。按照传统,他也在殉葬的名单里,应当前往耶律阿保机大墓,等待砍头,但赵思温不去。述律平太后问:"你侍奉先帝很亲近啊,为何不去?"赵思温在生命的危急时刻,调动起胆识,扬言道:"先帝最近亲的人莫如太后!太后去,我就跟着去!"太后闻言,应该有过短暂的尴尬。她还从未见识过这等难于反驳的辩言。

想了想之后,太后道:"我不是不愿意到地下去追随先帝,实在是因为嗣子幼弱,国家无主,没有办法去啊!"说罢,她举起一把锋利的草原弯刀。赵思温正在惊惧,只见那弯刀在空中划过一道晶亮的弧线,述律平从腕间自断一只手下来。

如果制作影视剧,此处应有一个特写:镜头推近,对准那只手。太后这只手,在绿色的草地上,有了视觉的震撼效果。记不记得《诗经·硕人》里那个美妙的说法:"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美人白白的手像初生的茅草茎芽般白嫩细小。镜头推近:这只手离开手腕,在草地上,其中一根手指还在神经质地抽动……有一些血。应该有大夫走过来用一种办法止住了她腕间的流血。随后,述律平太后平静地令人将那只雪白的手,放置到耶律阿保机大墓之中。

史称述律平为"断腕太后"。她最后没有杀掉赵思温。动机无法揣测。

在《宋史·李谷传》中,我钩沉出一条史料,知道契丹有一种类似"习惯法"的草原传统规定(还不好说是"制度"):"人未伏者不即置死。"意思就是:人若没有认罪伏罪,就不能即时处死。契丹杀"罪犯",要杀心服口服的人。赵思温并不心服口服,碍于草原传统,因此不能"置死"。所以赵思温得以活命。

这个赵思温也是人物。在后来的日子里,石敬瑭勾结契丹,契丹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将幽州命名为南京,当时就任用赵思温为留守。但赵思温的儿子赵延照在后晋做祁州刺史。赵思温暗中经由赵延照给石敬瑭上书,说契丹的情况早晚有变,请求幽州"内附"于后晋。这意思就等于说要将幽州脱离契丹,重归中原。

此事大有内蕴!赵思温也不是等闲之辈,尽管这个意见充满种种不确定性,但真做起来,不仅好看,还会有种种可能性。但石敬瑭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他拒绝了赵思温,当然,也没有告发赵思温。

历史,失去了一次意味深远的军政活剧。

《辽史》记载,赵思温是一个狠角色,打仗很厉害。很早的时候,他在一次战斗中,统领偏师,"流矢中目,裂裳渍血,战犹不已",哪儿来的一支流矢射中了他的眼睛。他将衣裳撕了用来擦拭眼睛里流出的鲜血,继续战斗不止。这人的故实很像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赵弘殷也是一骁勇善战的武将,骑射本领高强。一次战事中也被流矢射中眼睛,但他反而越战越勇,最终击败来犯之敌。但这俩人的事都很像三国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当初夏侯惇在战事中被流矢射中眼睛,他一把拔下箭矢,用剩下的一只眼睛看到箭头上血淋淋的一个眼珠子,高叫道:"父精母血不忍遗弃!"然后一口吞下,继续战斗。赵思温、赵弘殷,似都有这个范儿,演绎开来,都是有意思的故事。

在以后的日子里,耶律德光,这位契丹族第二代君主,成为中原士庶不断讲述的人物。五代中的三代--后唐、后晋、后汉--都要和这位草原大酋长打交道。他创造了一种地缘政治模式:利用汉人、掠夺汉人,侵扰中原、入主中原。

船山《读通鉴论》有言:

当时中原之所急者,莫有大于契丹也。

契丹的存在,成为当时中原诸国面临的最为急迫的问题--重要而又难于破解的地缘政治大问题。赵匡胤时代,这个问题即从耶律德光开始。

船山,即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史称船山先生。船山先生是我最钦佩的大儒之一,我尤其欣赏他的史论。讨论中国历史之得失,迄今为止,(在我眼界内)似还没有谁超出船山先生的意见。他用了一种方法,在我看来就是"以史证经",用历史故实,来考核、验证儒学大经大法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我这本书,就承续了船山先生的大部意见。我自以为理解了船山先生那种勘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对此,我有一点自信。

耶律图欲尊崇儒学

赵匡胤出生,耶律德光继位。赵匡胤的青少年时代,会不断地听到耶律德光魔鬼般的故事。忙里偷闲,说说"人皇王"耶律图欲。他没有成为契丹国主,但回到领地,继续做他的东丹国王。所谓"东丹"就是"东边的契丹",其实就是原来的渤海国。耶律阿保机灭了这个东北的小国,耶律图欲被封在这个地方,史称东丹国。耶律德光对这位兄长不放心,在后来的日子里,施行了多种特务手段监视他。耶律图欲不免(如俗话所说的那样)郁郁不得志。此时中原地区正当后唐,刚刚做了皇上的明宗李嗣源,听说了他的遭遇,便秘遣使节渡海来东丹国,邀请他到中原做官。耶律图欲接受邀请,于是假装到海上捕鱼捞虾,在海边竖立一块木牌,题写了一首小诗,逃往后唐去了。

这首小诗很有名,只有二十个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诗中的"小山"借指耶律德光,"大山"就是他自己。

耶律图欲"叛逃"到后唐,受到热烈欢迎。李嗣源甚至将前任皇上庄宗李存勖的嫔妃美女夏氏嫁给耶律图欲,又以"东丹"为姓,赐名"慕华",意思就是"仰慕中华";后来又赐国姓"李"名"赞华",意思就是"赞慕中华"。还拜为节度使、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