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味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推手的时候,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这些都是练拳时情绪提高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许多试验证明,做一种运动时,在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化学、动力过程以及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对患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由此充分地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作用。
(二)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美国心脏协会称: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吸烟和血液中胆固醇:过多所致。根据调查,美国约有3700万人得高血压,约有180万人患中风,对于2亿多人口的美国,这已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据《健康报》披露,中国现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000万人,70%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国每年病亡人数的40.7%源于心脑血管疾病。不难看出,无论欧美和中国,人类的“第一杀手”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成了保障人们健康的头等大事。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除了戒烟限酒和调节饮食外,最主要的手段是运动,而太极拳则是最有效的运动项目之一。因为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其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用劲如蚕吐丝,绵绵不断。这种缓慢柔和的运动,会促使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弹性增强,加强心肌的营养,同时,使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适应外界的刺激,医学科学家证实,运动可以增加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简称HDL),它是血液中的良I生胆固醇,可以帮助身体去除或减低恶性的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进而减低动脉硬化致心脑血管梗塞的危险。科学实验证明,柔和缓慢的运动可以稀释血液。因此,习练太极拳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无疑是理想的手段。
高血压的病因,除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即某疾病引起的高血凰外,大约90%的患者都是查不出原因的原发性高血压。一般认为,这类高血压是长期的精神紧张刺激和情绪激动,致使大脑皮质功能减退,导致皮质下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所致。因此,除了遵照医生嘱咐服药外,还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擎使精神放松,恢复中枢神经的功能,使全身小动脉避免痉挛。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观察,经常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平均血压为134.1/80.8毫米汞柱,动脉硬化率为39.5%;而对照组一般正常的老人,平均血压为154.5/82.7毫米汞柱,即高压比练太极拳的老人高出20毫米汞柱,动脉硬化率为.4%,比练太极拳的老人高出7个百分点。
太极拳动作包括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隔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呼吸运动同样也加速静脉的回流。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并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协调,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与淋巴液的循环。
(三)提高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支点,依靠肌肉收缩为动力,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各种活动。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活动减少,肌肉力量减弱,骨中有机成分也减少,骨组织中的骨细胞生长缓慢,骨蛋白基质减少,因此容易骨质疏松,易造成骨折、骨裂,关节软骨多发生纤维样变或钙化,关节凝结不活,从而易发生各种骨关节病变,尤其是知识分子、学生、长年伏案人员,由于颈项韧带及周围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极易造成慢性劳损,颈椎病发病率很高。习练太极拳对骨骼肌肉的作用,在于太极拳是一种内外结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它要求动作连贯,圆滑协调。因此,全身各部肌肉、关节都能得到锻炼。
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它的运动量可通过架势的高低进行调整,属中运动量,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也不至于造成缺氧,却又能达到人体所需要的运动量。俗话说:人老先老腿。中国道家的养生观特别强调练下丹田,就是腰及小腹部位。我国有些专家提出,现代人运动量的降低,远远不能满足关节的要求。尤其是中医更强调膝关节,把它称作“筋之府”,大脑称“神之府”,下丹田称“精之府”。所以下肢出问题,就是一种衰老现象。练低架太极拳能够使腿部肌肉发达,腿部的肌肉和血管丰满,能增强血液输送与回流的泵力。通过练太极拳,大腿肌肉增厚,肌肉群的伸展收缩本身起了一种对心脏血液收泵力作用的辅助功能,就像在下肢增加好多个小泵。从运动系统来讲,就是重视走低架对身体的优势。因此太极拳对运动系统有较大促进作用。
打太极拳要求身法中正,从会阴穴到百会穴,整个脊柱要尽量正、直,并强调用意,使之对拉拔长脊柱以及它的两侧。按中医讲的督脉、阳经以及西医讲的中枢神经系统,都是通过脊柱的两侧伸展到全身的各个部位,现在很多人患腰椎间盘脱出,颈椎、腰椎骨质增生,都是平时立不正、坐不正、弯腰弓背造成的,而经常练太极拳的人,一般腰椎都很有力量,脊柱也不易出问题。因为经常虚领顶劲、裆部下沉,气沉丹田,整个脊柱对拉拔长,整个运动系统都会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了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得坚固起来,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脚的状况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人过中年,步履开始蹒跚,行动也渐迟缓,特别是现代人物质条件好,交通方便,步行机会很少,脚趾活动的减少已成为许多“文明病”的原因。
除了脚,运动系统最主要的器官之一就是膝关节。
人在走路时,膝关节要承受相当于2~3倍体重的力量,上下台阶时更大些。如果是已经发生病变的关节就会产生剧烈疼痛。疼痛时使人不愿活动,而活动减少又会使肌肉进一步弱化,肌肉弱化又会促进关节的进一步老化,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太极拳要求分清虚实,步伐稳健,动作轻灵,迈步如猫行,对运动系统尤其是膝关节、双脚的骨骼、肌肉、韧带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如果按照足道养生阐述的观点,我们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要求脚踩涌泉,经常是独立支撑全身,对双脚反射区是一种良性刺激,因此,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出有力的双脚,提高关节、韧带的灵活性、柔韧性,而且对全身其他脏器等组织也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中国太极拳之类的锻炼方式有助于加强老人双腿的稳定能力,降低因为摔倒而受伤的可能性。这一发现是基于从美国8个治疗中心为老年人规划的锻炼项目获得的结果。这些持续时间从10周到9个月不等的项目分别涉及举重、肢体伸展、耐力和平衡训练等内容,参与者随后接受最长达4年之久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参加锻炼的2328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减少了大约13%。而这些锻炼形式中,太极拳效果最好,年龄至少在70岁以上者摔倒的可能性下降了%。
(四)对循环系统的调节太极拳注重顺逆缠丝这个缠劲,四肢顺缠逆缠,腰左右旋转,若发力往左发,则先往右转,往右发,则先往左转,胸腰的开合、旋转,手脚的顺逆缠丝,加上运动中的松活弹性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太极拳是将锻炼意识放在首位,整个套路没有特别发劲和过猛、过急的动作,因此能松弛紧张的神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内分泌失调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衡得到调整,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并使痉挛的小血管得以松弛,从而使血压自然下降,而且在运动中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都舒张开放,毛细血管数目成倍增加,既加强了血液循环,又降低了外周围的血管阻力,因此有利于血压下降。
太极拳运动量不大,所需的能量可由有氧代谢提供,不存在氧债问题,也就不会加重心肌缺氧。久练太极拳,可以锻炼心血管系统,营养使心肌纤维强壮,有力,心跳次数减少,增大了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了心肌储备力。一个人全身的毛细血管平时只有20%左右开放,而久练太极拳,能促使毛细血管开放,并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练太极拳还能通过骨骼收缩、舒张使静脉血流加速,并通过膈肌的活动对腹压的改变,使血液尽快经下腔流进心脏,同时可以减少肝、胃、肠的淤血水肿。
(五)对呼吸系统的调节经常练太极拳可以增强体质,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结核及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这是因为练太极拳时,经过户外冷空气和日光的照射及严寒的磨炼,身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有了较强的适应力,在受到严寒的威胁时,机体毛孔和表层血管迅速收缩,增强了新陈代谢等防御反射的能力,体温调节功能随之增强,因此感冒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人到中年后,肋软骨钙化,使胸廓的活动受限,肺气肿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常练太极拳,可以改善肺呼吸机能,使肋间肌等呼吸肌纤维变粗,肌肉强壮有力,肺廓活动度好,肋软骨骨化率低,肺活量变大,从而使肺部更好地进行气体交换。
太极拳强调丹田内转,其实丹田内转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质是锻炼运用腹式呼吸与肺呼吸相结合。医学研究表明,胸式肺呼吸时肺活量小,长期部分肺组织利用率低,即肺叶有中下部分的肺泡组织活动度小,部分肺组织就会易退化、纤维化以及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太极拳运动可以逐步改变人的呼吸方式,由胸式肺呼吸转变为腹式呼吸。氧是人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成人每分钟耗氧量至少在0.25立升以上,人体内氧的贮量仅为1.5立升左右,因此生命活动所需氧气就只有靠呼吸空气中的氧获得。吸人人体的氧气经过肺脏,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组织细胞利用氧将摄人人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糖等氧化分解,产生可供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供给人在生命活动及劳动中应用。与此同时,身体中还会产生二氧化碳,它在人体内不能大量滞留,通过血液被输送到肺脏,再由肺脏通过呼吸排除,这是氧在人体内参与生物氧化的正常生理过程。正是这种频繁的不间断的呼吸及氧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才维护了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病人缺氧的情况。此外,工作繁重、学习紧张、生活节奏加快,均可造成缺氧。缺氧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轻者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思维没有条理;重者头痛恶心,呕吐,四肢动作不协调,意识丧失,血压下降,甚至死亡。慢性长期缺氧,表现为疲乏无力、心烦急躁,严重时可带来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
对缺氧者可以使用氧保健,如氧吧、氧亭、微型便携式制氧器等等。但是最有效的补氧方式是坚持锻炼。
太极拳要求采用腹式呼吸,呼吸保持深、长、细、匀,并且与动作协调,这就使呼吸肌(横膈肌和肋间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长期习练,可加强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这样,当身体负担较重的工作时(如负重、爬山),只要调整呼吸深度,就不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了。同时,由于腹式呼吸,使横膈肌的运动范围增大,使胸腔的体积变化增大,腔内的负压和腹压变动也就增大,使下肢的静脉血更快地回流心脏,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六)对消化系统的调节由于习练太极拳强调丹田内转,胸腰折叠,所以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加强输入。练习太极拳后,胃口好、吃得多;其次,加强了吸收功能,我们吃下去的食物经过胃部粉碎,真正吸收,变成热能,是靠小肠壁亿万个毛细血管的吸收。通过练习太极拳,丹田内转运动,自我按摩,吸收功能就加大,增强了排泄功能,所以,坚持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少便秘。
消化性溃疡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至今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尚未全明,但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有很大关系。精神因素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胃酸、胃蛋白酶、胃泌素分泌增加,胃肠活动及血循环失调,最终使胃黏膜被酸性胃液自我消化而形成溃疡。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防治作用在于在习练中,人的精神、情感、五官、手、足、身、全身与运动及大自然和谐一致,所以能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作用,使大脑各部分功能协调,各种内分泌适当,不良的病灶自然受到抑制,这样就消除了精神因素引起的胃酸增多,而精神愉快就会促使患者消化性溃疡愈合。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功能,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太极拳活动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所以有“命意源头在腰际”之说。腰的转动幅度大,带动胃、肠、肝、胆、胰做大幅度转动,同时,深、长、细、匀的呼吸,横膈肌活动范围的扩大,对于肝、胆起着按摩作用,可以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功能,甚至治愈肝炎等疾病。同时,还能加强胃肠的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进而改善整个消化系统,因此,太极拳对治疗胃肠方面的慢性疾病效果非常明显。练习太极拳,要求舌顶上腭,此时津液频生,徐徐送人丹田,对于助消化、养容颜都有好处。实践证明,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兼咽津液,使人精气常留,颜色不槁,青春常在,病痛解除,步履矫健。
(七)对内分泌、泌尿、生殖系统的调节这三大系统基本上都在丹田区域,也就是骨盆之内这一区域。太极拳强调这一部分运动,特别是对耻骨尾肌的锻炼,该肌可以支撑骨盆内的全部器官,它是一条比较宽的韧带。这部分是怎样运动的呢?一是收缩,二是放松,再收缩,再放松,快收缩,快放松,慢收缩,慢放松。这样反复运动,锻炼这一块也即中医讲的肾脏系统的内肾、外肾,对人的内分泌,特别是对性腺的内分泌大有好处。
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其内环境有三种调节方法: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各种脏器组织的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