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行音乐之旅
2908500000006

第6章 爵士音乐之旅(1)

“什么是爵士乐?”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笑着说:“如果用语言来答复,你就一辈子也明白不了。”

一、爵士乐的记忆

爵士乐的第一个记忆点是在它的出生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19世纪以前这里是法国与西班牙的殖民地,后来成为运送黑奴至东岸的交易重镇,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们一起创造了独特的城市生活景观。最先能听到爵士乐的地方是在新奥尔良红灯区斯托里维尔(Storyville)。乐师在此地的酒吧里靠表演谋生,不论是非洲的节奏,或是欧洲古典的乐风,都成了他们的素材。多种音乐在这里自由撞击,原本只是乐手为了谋生所作的努力,却在无意间成就了爵士乐。

爵士乐源于两种重要的音乐风格:布鲁斯音乐和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

1. 源头的拉格泰姆(Ragtime)

19世纪末,从南方出来浪迹江湖的乐师纷纷拥向相对富裕的北方,为了生计,他们在旅途中就开始在咖啡馆、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为客人弹奏钢琴。最初,拉格泰姆只是这条旅途上单纯的钢琴音乐形式,但逐渐地在新奥尔良流行起来,慢慢地传到各地,盛极一时。

在当时开放而自由的新奥尔良,乐师们每天都在花天酒地的氛围中为客人弹奏,因为需要长时间地演出(往往是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并且音乐似乎更多是用于催情,客人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琴师们逐渐养成了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的习惯,即便偶尔弹错几个音符也可以忽略不计。

拉格泰姆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融合欧洲音乐的一些特点,形成了以切分和即兴为标志的音乐风格。它的曲式与当时的进行曲相似,一般由三四个不同的乐段组成,每个乐段包括4个乐句(共16小节),经常重复一遍,典型的结构如:AABBCCDD或AABBCCA等,有时还加上引子和间奏。拉格泰姆很少使用小调式,某些曲子的调式特点常是在对比性中段转入下属调。

Maple Leaf Rag

2. 谁是拉格泰姆之王

著名的拉格泰姆作曲家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1869~1917)被后世誉为“拉格泰姆之王”。他出身在得克萨斯一个音乐家庭,幼时习钢琴,在邻居(一位德国音乐家)的免费教授下学会了乐理和记谱,并且接触到了欧洲音乐大师们的作品。青年时,开始靠表演卖艺谋生。1899年他的《真正拉格泰姆曲集》出版。同年,一位白人出版商斯达克在枫叶俱乐部听到乔普林演奏的一首拉格泰姆乐曲,十分喜欢,就用50美元买下了它的版权,这首曲子就是流传后世的《枫叶拉格》。

3.谁是爵士乐之王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显著的特征:手中的小号,沙哑的嗓音。

他与爵士乐的关系,有如巴赫与古典音乐,猫王与摇滚乐……

令世人心悦诚服的是:少年时不慎因“非法持有枪支”被送进感化院,但最终成为了美国文化永远的记忆和屹立于世界流行音乐的一座巅峰。埃林顿说:“如果要推举爵士乐的代表,无疑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过去是而且今后永远是爵士乐精粹的体现者,他是我心目中的美国旗帜、美国典型人物。”

二、爵士乐的个性符号

爵士乐最为显著的个性符号是即兴,它是围绕歌曲的主题,在相对融合的和声功能圈和相同的结构里重复或是变化重复的一种音乐模式。在大多数场合的爵士演奏中,即兴都是很开放的,就是说一个演奏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握自己演奏时间的长短,最后通过一个暗示,转由另外一个演奏者继续即兴演奏。

爵士乐的乐队形式常见的有小乐队(小编)和大乐队(大编)两种,小编以钢琴、贝司、鼓为核心,加入少量管乐;大乐队主要以铜管乐(小号、长号、萨克斯等)、钢琴、贝司和鼓为主,外加吉他、颤音琴等其他乐器。

小号是爵士乐中最早运用的铜管乐器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乐器之一。爵士乐中小号音色多变,常使用弱音器,有硬音弱音器(音色变得沙哑而略带金属色彩)和软音弱音器(软化小号的音质,使其音色接近于木管乐器)两种。

萨克斯是爵士乐中最常用的乐器之一。以中音萨克斯和次中音萨克斯最为常用,可通过气息控制形成很大的力度对比。在爵士乐中萨克斯经常担任旋律声部的吹奏,在大乐队中还可以用不同调的萨克斯组成萨克斯组吹奏不同的声部。

钢琴是爵士乐队的主角之一,爵士钢琴演奏的主要特点有:“大跨度”(演奏时左手善用连续的大跳);“布吉-乌吉”(快速滚奏、左手持续弹奏固定低音;“行进”[Walking]的8度低音分解和 “双音”反复的低音音型);“波普”(节奏支离破碎,旋律很不连贯,有时右手不时地连续奏出一连串单音音符);“松弛”(用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和弦在二分或更长时值的基础上不时地加入一些切分)等等。爵士贝司有“行进贝司”的特点(在稳定的节奏基础上作和弦分解进行)。

长号是常用于爵士乐大编乐队的特色乐器,其音色独特,是爵士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之一。长号常以在短音或长音后马上休止的表现方式,另外也常用吹对位节奏与主旋律形成呼应的模式。

架子鼓是爵士乐队的灵魂乐器,它通常由一个脚踏的低音大鼓、一个军鼓、两个以上通通鼓、一个或两个吊镲和一个带踏板的踩镲等部分组成。在爵士乐中,鼓手特别注意对音色的控制、力度的控制以及速度的控制,这些都能体现鼓手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为了音色的需要,除了木质鼓槌外,爵士乐还常使用鼓刷。

三、爵士乐的经典作品

从爵士乐诞生以来,遍走他乡,渐渐地由美国南方的民间音乐成长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大家熟知的风格就有:新奥尔良爵士乐(New Orleans Jazz)、迪克西兰爵士乐(Dixieland)、芝加哥爵士乐(Chicago Jazz)、大乐团(Big band)、摇摆乐(Swing)、波普爵士乐(Bebop)、主流爵士乐(Straight Ahead)、酷爵士乐(Cool Jazz)、西岸爵士乐(West Coast Jazz)、硬波普爵士乐(Hard bop)、 放克爵士乐(Funk)、自由爵士乐(Free Jazz)、调式爵士乐(Modal Jazz)、拉丁爵士乐(Latin Jazz)、融合爵士乐(Fusion )、后现代爵士乐(Post-modern)、酸爵士乐(Acid Jazz)和现代爵士乐(Contemporary Jazz)等。其作品数量众多,下面选取几首爵士歌曲以供欣赏。

1. 多么美妙的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

by Bob Thiele& George David Weiss

Isee trees of green,red roses too

Isee them bloom for me and you andI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Isee skies of blue,and clouds of white bright blessed days,dark sacred nights

and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

What a Wonderful World

歌曲由鲍勃·蒂勒(Bob Thiele)和乔治·大卫·韦斯( George David Weiss)创作,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于1968年首次录制并以单曲发行,曾被电影《早安,越南》(1968)和《十二只猴子》等电影(1996)录用,翻唱版本甚多,著名的有:罗德·斯图尔特(Rod Stewart)、席琳·迪翁(Celine Dion)、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伊娃·卡斯蒂(Eva Cassidy)等。中文翻唱的有邓丽君、万芳、谷峰、陈奕迅、胡琳等。

歌曲的旋律呈水波状线条,平稳而精致地蜿蜒,给人以亲切柔和、甜美惬意的感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版本配器中的三连音,让歌曲浸润在摇曳之中,后来多数翻唱版本也纷纷效仿。歌词深入浅出,以日常生活的点滴看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听着友人握手言好,婴儿哭啼成长等,表达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以柔和的方式触动当时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Daniel Armstrong,1901~1971)是爵士乐早期的灵魂人物,精湛的小号演奏和独具一格的沙哑歌声流芳至今,昵称书包嘴(Satchmo),他张嘴唱世界,包嘴吹天下,为爵士乐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几乎每一本爵士乐的书首先都会提到他。他对爵士乐的贡献如同巴赫对古典音乐的贡献。

2. 飞越彩虹(Over the Rainbow)

by Harold Arlen & E.Y. Harburg

Judy Garland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Way up high There"s a land that I heard of Once in a lullaby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Skies are blue And the dreams that you dare to dream Really do come true ……

Over the Rainbow

《飞越彩虹》(Over the Rainbow)是一首经典的爵士歌曲,源自美国米高梅公司于1939年出品的童话音乐片《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哈罗德·阿伦(Harold Arlen)作曲、埃德加·韩伯格 (E.Y. Harburg)作词,茱蒂·嘉兰(Judy Garland)原唱。该曲曾荣获第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歌曲奖,后被多部影片引用,在欧美地区传唱不衰,成为老少咸宜的旷世佳作。

歌曲描述一个美国农村小女孩,奇妙地进入到幻想世界,游历之后,明白寻找“彩虹的彼端”的人生哲理。歌曲结构精练,包含AB两段,A段字幅宽松,一词多音,装饰较多,旋律悠扬;B段旋律和字幅的密度都加大一倍,在两个乐句中完成副歌,与A段形成对比。歌曲的旋律有如小女孩的内心独白,A段开始的八度上行滑音,与语言的韵律极其贴切,旋律上扬后逐渐下行回到原始音,形成橄榄形旋律线条,给人自然轻松的感觉。歌曲被评选为美国世纪金曲[1] (Songs of the Century)之首,“二战”时亦被远征欧洲的美国士兵用作缅怀祖国的歌曲。现在,此曲已成为美国流行歌曲的经典符号,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风格的歌手在翻唱和演绎,但原唱茱蒂·嘉兰给人留下的却是永恒的记忆。

3. 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

by John Kander&Fred Ebb

Start spreading the news,

I"m leaving today.

I want to be a part of it,New York,New York.

These vagabond shoes,

Are longing to stray,

And make a brand new start of it

New York,New York

……

[1] http://zh.wikipedia.org/wiki/Over_the_Rainbow

New York, New York

《纽约,纽约》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曲,由约翰·坎德尔(John Kander)作曲,弗雷德·艾博(Fred Ebb)填词,丽莎·明妮莉(Liza Minnelli)演唱。时至今日,这首歌曲已经成为代表纽约城市的音乐符号,在诸多仪式上都能听到,已经约定俗成的是在当地传统的新年跨年晚会上,当象征跨年倒计时的球落下后,演奏完《友谊万岁》,接着就是数秒的New York,New York。另外,纽约市警察局训练学校、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也会演奏此曲。[1]

《纽约,纽约》作为经典的励志歌曲,整体上给人情绪高昂,热情洋溢的感觉。歌曲的前奏围绕核心旋律发展变化,A段旋律先抑后扬,线条明晰,重点突出,“New york,New york”呼喊乐句成为歌曲的标志;B段旋律作适度的舒展,流畅自然。运用反拍,重音倒置的效果极佳。

真正让这首歌曲火红起来的是美国歌星弗朗西斯·阿尔伯特·西纳特拉(FrancisAlbert Sinatra, 1915~1998,昵称:瘦皮猴)。他曾经10次荣获格莱美大奖,16次被爵士乐杂志《反拍》(Down Beat)的读者选为年度最佳男歌手,自1954年至1959年6次被选为年度风云人物,7次获得《花花公子》评选的年度最佳爵士乐男歌手。在1980年,他荣登大乐队与爵士乐名人堂;2001年,被BBC电台选为“20世纪最伟大歌手”;其他奖项还有世人羡慕的肯尼迪演艺中心荣誉奖章(1983)、总统自由勋章(1985)和国会荣誉金勋(1997)等等。弗朗西斯·西纳特拉一生录制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含大乐队、摇摆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风格。著名的作品有:《与贝西伯爵在金沙》(At the Sands with Count Basie)《在巴黎,西纳特拉和六重奏》(Sinatra and Sextet: Live in Paris)等。1964年,他演唱的《飞向月球》(Fly Me to the Moon)风靡一时,成为那个年代的代表曲目,并在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陆月球时播放。

歌曲被翻唱无数个版本,广为人知的有美国歌星碧昂丝·诺利斯(Beyoncé Gisselle Knowles)、香港歌星张学友等。更有趣的是,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丽莎·明妮莉在24架钢琴的伴奏下演唱了这首歌曲。

4. 我的宝贝只在意我(My Baby Just Cares for Me)

by Gus K & Walter D

My baby don"t care for shows

My baby don"t care for clothes

My baby just cares for me

My baby don"t care for cars and races

My baby don"t care for high tone pla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