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咨询100问
2935500000009

第9章 发展心理咨询(4)

婴儿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对他们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在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缺乏感情联络,则不利于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的建立,也不利于建立起对人的信赖和依恋。反之,如果过分依恋,没有完成从对看护人的依恋到其他人的依恋调整,则同样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分离性焦虑、社交不良等。因此,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养育者)之间的温暖的、不断的、亲密的、连续的关系。不仅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的信任感,而且要培养对同伴等周围人的信任感,同时培养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往能力,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孩子的独立性一般表现有两种:

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如能够自己洗脸,会收拾玩具,不催促也会做所规定的事情,如按时起床上学、做作业等。

二是精神活动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有勇气做自己相信的事情,做错了也敢于承认。

关键词:独立性、培养

专家答疑

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开始萌芽发展,不喜欢大人把他当做什么都不会干的“小孩子”,喜欢有独立做事的机会。这种意识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锻炼孩子的意志。大人应该理解并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独睡,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性。这个年龄的孩子已能在大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习自己穿脱衣服,自己铺床铺被,自己关闭电灯,然后静静地睡觉。这是独立生活能力很好的锻炼机会,大人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做得不适当的地方,也不应求全责备,关键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毕竟年龄小,仍有照顾自己不周全之处,大人要给予关怀和一定的帮助。首先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与健康,小床应有栏杆,防止孩子从床上摔下来。冬季被子要宽大些,这样被子不易踢开,刚开始独睡时,大人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睡眠情况,最好半夜起来看看孩子的被子是否盖好,以免孩子受凉感冒。也有些孩子可能比较胆小,刚开始独睡时有些害怕,大人可在旁边陪一会儿,等孩子睡着了再离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独睡。通过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将日益增强。

小贴士

孩子的独立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后天的培养,至迟应该在3岁时就开始实施,并从小处着眼。首先父母可以先观察。比如,从孩子玩积木游戏中,就可以发现他们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儿童能够自己想出各种玩法,不断变换不同的模型,玩完后还自觉地收拾积木;有些儿童却只会按父母的要求玩,搭好一种模型后就不知如何玩下去,经常还要父母帮忙。这反映了孩子在独立性方面的性格差异。

温馨提示

如果发现孩子处处都依赖父母或长辈,一有困难就要父母为他解决,甚至稍遭挫折就在大人面前撒娇,要求补偿。作为父母,应该多教孩子如何去做,一旦孩子做对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即使做得不对,也要充分给予鼓励。这一点对培养孩子的坚韧性格非常重要。

成人应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儿童的行为节律,而不是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儿童,即成人应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安排儿童的生活。

如何对待心理慢性症的儿童?

基本知识ABC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和“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他们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以致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孩子不听管教是一种心理慢性症的表现,原因多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实际是在不断给孩子以相同的刺激,这种唠叨式的说教使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惰性。于是,父母的说教一旦出现再成为刺激,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或消失。具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其父母在家庭中存在一定的通病。

关键词:教育不当、原因

专家答疑

心理慢性症主要表现有三方面:

(1)教育语言使用欠佳:在批评孩子时,父母斥责的声调高而尖锐,语句反复。

(2)说教简单化:指责孩子时不讲清原因及道理,大话连篇,不明要领,使孩子不知错在哪里。

(3)抖箩筐式的训斥:孩子犯一点小错,父母就抓住不放,并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情绪。

小贴士

如何防止心理慢性症:

(1)变换不同的教育语言来指出孩子的同一缺点:如对于孩子写作业粗心的毛病,父母用“仔细点”,“不要再当马虎大王了”和“写算术式时不要把等号丢在脑后”等,比反复说“要用心,别粗心”更有效。

(2)责备语调要比平常说话的语气低沉:低沉的语调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亲子双方都能冷静下来。用与平常不同的语调还可以唤起孩子的注意。

(3)让沉默取代指责:那些听惯了父母责骂的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自然会等待着父母的打骂。如果这时父母真的责骂了,孩子反而会觉得松了一口气,产生又熬过去了的感觉,过后就忘了。父母保持沉默,反而会使孩子猜测父母的心态,紧张的情绪会保持一段时间,并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

(4)使用强调性语言:在训教前用强调性语言说:“我只说一遍。”如孩子未听见,也不要重复,让孩子品尝不听话的苦果,下次他就会注意听了。不停地唠叨只会使孩子产生厌恶,父母力图纠正孩子错误的愿望不能实现。

(5)明确指出孩子错在哪里: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后,不讲清道理就批评一顿,说完之后又忙自己的事了。孩子糊涂地不知自己错在哪儿,或不知错误的危害,也就自然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了。

温馨提示

只针对眼前的错误进行:很多父母往往只要孩子犯了个小错误,就把过去的错误重新数落一遍,新账老账一块算。这样不但使孩子对所犯的错误分不清主次,淡化了对这次错误的批评,还会影响亲子关系,抵消教育效果。

如何避免单亲孩子性格缺陷?

基本知识ABC

父母离婚是威胁儿童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相当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来说,只有亲人去世才能比父母离婚更痛苦,更损伤身心。在离婚家庭子女中,有37%的儿童在父母离婚5年后,心理创伤仍未消除,并表现出情绪消沉、低落、性格古怪孤僻,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往往是希望父母复婚。也有的儿童变得粗暴、冷漠、烦躁、反抗、敌视,有的儿童甚至由于父母的离异而走向堕落。

关键词:伤害、性格缺陷

专家答疑

儿童时期正是人的性格处在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有着极大的可塑性。而在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终身的。父爱和母爱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给予,也不可能取代的。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能够心理相容、和睦相处,并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就容易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而父母离异,通常是由于感情不和,心理不容,矛盾无法解决所导致的。离婚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但离婚的后果往往会祸及子女,使孩子的性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许多不良的性格特点。

特别是这样几种情况,更不利于孩子性格健康地发展:一是父母离婚后继续吵吵闹闹。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的性格也往往会受到扭曲。二是父母离婚后诋毁和报复对方,一些夫妻离婚后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在孩子面前诋毁甚至谩骂对方,并不允许孩子和对方接触,甚至不能再叫爸或妈。一旦发现孩子与对方接触,要么指责对方,要么惩罚孩子。

这样做应该说受到伤害最多的还是孩子,他(她)不仅失去了父爱或母爱,而且能得到的那一点点可怜的爱也常常是扭曲的。三是父母离婚后把怨气撒到孩子身上。四是父母离婚后双方都拒绝抚养孩子。有些夫妻离婚后把孩子视为再婚的障碍和绊脚石,都企图把孩子推给对方,有的甚至双方都不管孩子,使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成了有父母的“孤儿”。这样的儿童性格上最容易出现不良的品质了。

小贴士

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子女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就会不一样。 单亲父亲的教育方式以严厉惩罚型居多,所以单亲父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暴躁性格,易酿成暴力事件。 单亲母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母亲常常过分保护,过分干涉,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性格自卑、任性、适应力差。这种性格有时也会产生暴力倾向,发生激情暴力。但人是很复杂的,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温馨提示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夫妻离婚后仍能友好地相处,让孩子相信他的父母是好人,是可以依赖的;他(她)并不割断孩子与对方的联系,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对方接触,从而使孩子能得到健康的甚至更多的父爱和母爱。因此,我们要对那些不得不分道扬镳的父母们说,当你们不得不选择离婚这条路时,一定要善待对方,善待孩子!

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爱心和上进心。当然,关心也要适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过分的呵护和过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要自强自信自立,打掉自卑心理。学习一些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心平气和”这样的话,或在笔记本上写上“制怒”等词,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

如何帮助宝宝戒掉恋物癖?

基本知识ABC

恋物癖是一种精神病,指的是病人对某种东西有控制不住的冲动,看见它,一定要去弄来。比如有的男子喜欢女性的内衣,想尽办法去收集。

小年龄儿童喜欢某种东西(特别是柔软的东西)是很常见的,这是一种心理安全的需要。抱着一只毛绒玩具,抓住一条手巾或被角,甚至摸着一定的T恤衫,他会感觉到安全。这些“东西”称之为“慰藉物”。一般最晚到4~5岁就不需要了。

关键词:恋物瘾 孤独

专家答疑

其实,儿童的“恋物瘾”——一种离了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的行为,会使患者怕见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该“恋物瘾”大抵是因为安全感缺乏引起的。以前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注重亲子关系的中国比例很小,但近几年随着白领阶层教子模式的日益西化,日益强调教育在幼儿生活中的比重,而忽略亲情的互动式享受,有“恋物瘾”的儿童越来越多。

说到底,儿童“恋物瘾”就是一种轻微孤独症的表现,容易培养出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这些幼儿容易出现在:

(1)住房条件宽裕,自1岁起就开始在儿童卧室里单独入睡的家庭。

(2)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的家庭。

(3)虽然表面上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但生活中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的家庭。

(4)孩子与暴力动画相伴成长,与电视长期为伍的家庭……

小贴士

戒除守则:

(1)避免强制性戒除。大家可以参考以下3个渐进式戒除方法。小布块随身带:从旧棉被上剪下一块布料,让小宝宝带在身上,尤其适合已上幼儿园的宝宝。多买一件:不论是毛巾、小棉被还是小枕头,当发现宝宝有特别依恋的现象时,不妨把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买一件,方便替换清洗,维持基本的卫生清洁。多找替代品:用宝宝感兴趣的其他东西来转移注意力,多找一些替代品。

(2)为依恋物举行告别仪式。在帮宝宝戒除恋物习惯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一致。不妨与宝宝一起举行戒除仪式,如戒奶嘴告别仪式,请宝宝用口述或画图方式,跟奶嘴真正说byebye,一起把奶嘴收起来、埋起来,甚至是丢掉,消灭一切会让宝宝思念奶嘴的可能性。

同时,父母不妨适时给予宝宝奖励,或协助宝宝开发其他兴趣,陪伴他、鼓励他勇于探索,寻找其他更美好、更有趣的事物。或者分配一些小任务给宝宝,加强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这对戒除恋物习惯也很有帮助。

温馨提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宝宝的恋物行为会自然消失,所以爸爸妈妈不妨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这个成长中的小插曲。不要因为孩子偶尔的、短时间的一种倾向,就简单地认定他“恋物”,进而嘲笑、责骂,甚至激烈对抗。慰藉物、替代物再好,也是没有生命的,无法给宝宝带来丰富的情感交流。宝宝只能通过单方面的幻想,自己对自己进行抚慰。这种情感寄托显然无法与人类之间深沉的情感相提并论,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爸爸妈妈要多关注宝宝,多与宝宝沟通和交流,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重视。

如何从心理上帮助宝宝解决入园难?

基本知识ABC

一般来说,如果3岁之前,孩子从没有离开过母亲或家人,突然上幼儿园会感到恐惧、怕生,不愿意上幼儿园。但是,只要家长坚持送,及时鼓励,再加上幼儿园本身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吸引,一般孩子会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愿去到愿意去。但如果孩子一去幼儿园就有情绪,每次都哭闹一番,且持续的时间较长,那就表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充分,年龄虽然到了3岁,进入独立期,而自我意识发展的某些指标仍处于3岁水平以下。有这种现象的孩子往往和家长平时过分溺爱、娇惯有关。因此,家长在孩子1周岁能独立行走后,应该多让他自己玩。只要孩子没有危险,可以让他独立活动,鼓励他多和别的小朋友接触,使他逐渐适应离开父母的守护,为今后上幼儿园打好基础。

关键词:入园准备、分离焦虑

专家答疑

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做些准备工作。比如,经常给孩子吹吹风,幼儿园如何好,有什么玩具,幼儿园的老师唱歌跳舞特别好等,使孩子在思想上先有一点向往:“幼儿园是个好地方。”

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带孩子提前到幼儿园转一转,看看幼儿园里各种活动器材,看看小朋友们在老师带领下做游戏的场面,让孩子看看教室里的小桌椅,睡觉用的小床。这些实地“考察”都可以让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的兴趣,让孩子熟悉幼儿园,喜欢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