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罗多德的生平不详,我们从他的著作以及后人的零星记载可以粗略看出,他出身于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很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希罗多德学习刻苦,酷爱史诗,这都为他后来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奠定了基础。此外,由于政治原因,希罗多德一度出走,他游历各地、搜集了许多资料。他的足迹广布各地,到过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埃及等地区。沿途考察了大量历史古迹,收集了许多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为将来撰写《历史》巨著奠定了基础。
《历史》一书以丰富的内容再现了希腊城邦打败强大波斯帝国那场影响巨大的战争。记录了许多前人或同代人的作品,收集了大量口头传说,为后人了解这场战争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献。更为重要的是,《历史》一书开启了西方历史编纂学的新时代。
在编纂方法上,希罗多德开始有意识地将神话传说与现实区分开,开始重视鉴别史料的真伪,同时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将史实的记载和阐释结合起来。希罗多德首创了历史著作的体裁,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有些已被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或成果所证实。
希罗多德十分重视东方诸国的文化和东方文明对希腊的影响。他首次在《历史》中提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作者对非希腊民族秉持着公正而谦逊的态度,这成为该书的一大特色,例如他认为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等等。
希罗多德的《历史》,内容结构较为松散,许多生动的故事缺乏有机联系,在具体叙述某一事件时又常常走题,因而与后来以修昔底德为代表的谨严风格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尽管如此,希罗多德对历史学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是罕有人能比得上的。
尼罗河畔的花蛇——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
“红颜祸水”这一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早已根深蒂固,它时刻警示着那些渴望成功的男人们,要时刻不忘美女误国的教训。同样,西方也有类似的名言:你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记带上鞭子。可见,相比中国把美女比为祸水而言,他们有过之而不及。比如,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西方人就把她视为导致当时社会危机的罪魁祸首。
克娄巴特拉(公元前69—前30),古代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
据说,她才貌出众,尤其是她的鼻子长得恰到好处,有学者把她的鼻子称为“改变历史命运的鼻子”。意思是说,如果她的鼻子再大或再小一点,恺撒与安东尼有可能不会爱她,古罗马的历史也有可能会因此而改变。在一些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她常常被描绘成一位美丽可人、聪颖机智、心怀叵测,尤其擅长运用权术的女人。她是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的爱女,后来卷入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旋涡,同恺撒、安东尼均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后来被屋大维下令处死,享年三十九岁。
克娄巴特拉除了有“埃及艳后”的绰号外,还被称为“尼罗河的妖妇”、“旷世的性感妖妇”、“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等,后人对她的厌弃之情可见一斑。
上述描述是否属实,学界也有不同的争论,我们无意纠缠其中。即便克娄巴特拉的上述行为属于客观事实,但作为一个维系风雨飘摇的托勒密王朝的女王来讲,她的所作所为是与她的女王身份相符合的。在与哥哥、丈夫的争权夺利过程中,她明白政治游戏的潜规则,心慈手软就等于自取灭亡。再者,在与恺撒、安东尼的较量中,我们当然不能否定其中有真的爱情存在,但她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托勒密王朝。作为一个女王,克娄巴特拉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无可厚非的。至于说恺撒、安东尼因为克娄巴特拉而最终身败名裂,这种说法根本就不成立,他们作为著名的政治家,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当然,克娄巴特拉的确在这场政治危机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理应为此担负一定的责任,我们也无意为其推卸什么,但要把这场历史悲剧的责任全部推到她一个人的身上,对她而言则是不公平的。在崇尚“政治让女人走开”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克娄巴特拉很难作出客观的评价。
菩提树下的思想者——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在菩提树下,一位舍弃王位、财富,甚至美丽妻儿的智者,在静静地思考着人生苦恼的根源,人死之后是进入地狱还是天堂?终于有一天,这位智者顿悟,然后把他苦苦修行得到的智慧传遍人间,他就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君主。释迦牟尼的诞生,也被人们赋予了神话的色彩。
一天,迦毗罗卫国王后梦见一头从天而降的白象,从王后的右肋进入她的体内。醒来后,王后发现自己怀有了身孕。后来,在一片茂密的无忧树林里,王后手抓无忧树枝生下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诞生时,天降祥瑞,天空呈现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的奇观。更令人称奇的是,释迦牟尼呱呱坠地即能行走,且每走一步地上就出现一朵漂亮的莲花。他还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口中喊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释迦牟尼出生仅仅七天,王后就去世了。尽管如此,在迦毗罗卫国王的精心照料下,小释迦牟尼还是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释迦牟尼小时候就才智过人,他爱好广泛,对天文、地理、典籍等都有极大的兴趣,并样样精通。虽然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他却十分具有同情心,当看到天下众生承受着生老病死的痛苦时,就立志去拯救他们。
随着释迦牟尼对民众生活状况了解的深入,越发加深了他对这种状况的担忧,因为无法了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他感到苦恼与迷茫。一天,他坐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一位出家人点化他说,万事万物都是有因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摆脱苦海。这句话给他指点了迷津,给他的未来生活指明了方向。于是,释迦牟尼抛却了尘世的一切,走上了苦苦修行的道路。
经过了静思冥想,他终于顿悟了人生的真谛,修成正果,从此走上了长达四十九年的传法生涯。而这棵有助于释迦牟尼立地成佛的树,被后人称为菩提树。
释迦牟尼立地成佛后,通过成立佛教团体的方法,广收门徒,传播佛法。由于释迦牟尼的积极推广,佛教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迅速传播。释迦牟尼主张人人平等、因果报应说与生死轮回说等,都被广大佛教徒所接受,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另外,释迦牟尼所采取的传播佛法的方法,也对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譬如,他四处云游、沿路化缘、坐禅等,被教徒争相仿效,甚至被他们视为佛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视征服为最高信条的大帝——亚历山大
在西方历史上,有一位帝王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被称为“勇士当中最英勇的勇士,国王当中最伟大的国王,统帅当中最英明的统帅”。这位集千万尊敬和崇爱于一身的帝王,就是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的一生,几乎可以说与军事征服相伴始终的。从十六岁起,他随父征战,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征服生涯。二十岁登基之初,他用军事暴力手段平息斯巴达人的起义以及希腊其他城邦的起义,最终谋取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帅之职,开始积极准备东征。亚历山大东征的第一目标是波斯,经过几年的战争,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帝国,打开了通往小亚细亚之门。亚历山大的军队又轻易地攻占了苏萨与波斯波利斯、巴勒斯坦、叙利亚,不费一兵一卒进入埃及。为建立更大的霸权,对试图进行反抗的东方人进行威慑,亚历山大继续挥师北上,转战于中亚细亚。为了巩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亚历山大在东方建立了无数的要塞,都以亚历山大来命名,并派重兵驻守。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向印度进发。印度西北部诸邦林立,彼此敌对,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亚历山大利用各邦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紧接着,又开始向印度河流域进发,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由于将士疲于作战,人心思变,拒绝前进,纷纷要求回家。他们进行集会,甚至举行了多次哗变。情势对作为统帅的亚历山大非常不利。再加上马其顿——希腊联军对印度的气候极为不适应,瘟疫也开始在军中流行。亚历山大迫不得已,只得决定留下一部分人驻守战略要地,把大部分军队撤出印度,并打算进一步征服地中海西部和南部地区、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此时,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于公元前323年6月13日病逝,终年三十三岁。
亚历山大远征亚洲作为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永远载入了史册,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地理学的发展亦因此而受益匪浅。亚历山大的远征与此时正向西的航行探险遥相呼应,从经度上向东方亚洲扩展,于是,一个新的世界图景展现在地理学的面前。从此,将世界作为一个大陆的看法,完全取代了将世界局限于地中海区域的传统观念,为古代西方地理学揭开了新的一页。
回头浪子——圣·奥古斯丁
中国历史上,“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例子是数不胜数,而在西方,同样有回头浪子获得巨大成功的例子,圣·奥古斯丁就是其中的典型。
奥古斯丁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神学与教父哲学的代表,他的神学思想几乎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他的代表作《忏悔录》、《上帝之城》更是成为欧洲中世纪时期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