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2969000000007

第7章 人物春秋(6)

关于这个伟大的神学思想家的灵魂转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

据说,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今阿尔及利亚)一个背景复杂的家庭里,父亲是异教徒,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奥古斯丁少年时生活极为放荡,十二岁便出入花柳巷,还与一个有夫之妇暗中勾搭,并有非婚生子女。后来,奥古斯丁成为一名摩尼教徒,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开始对他以前的信仰产生怀疑。尤其是基督教主教安布罗希对自己的说教,使奥古斯丁对他以前的放荡行为开始忏悔。

一天,奥古斯丁在花园中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自责。身边的一本《罗马书》被风刮得呼呼作响。奥古斯丁完全沉浸在痛苦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突然,一个童稚的声音响起,“拿起来,读它!拿起来,读它!”当奥古斯丁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他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困扰自己许久的迷茫一扫而光,自己的心灵因而得到净化。此时,他决定改信基督教,告别自己以往那种放荡的生活方式。

奥古斯丁开始把自己的悔意付诸在行动上,他把自己的家产变卖或送人,告别酒色,潜心研究基督教。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最终创造了系统的基督教理论。该基督教理论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奥古斯丁被尊为“伟大的教父”和“上帝的圣使”。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上帝是万物的本源,它高于一切,创造一切;上帝在万事万物中具有决定性的主宰作用;上帝通过启示的方式给人以智慧;上帝已经知道谁将会得到拯救,因此我们当中有些人是命里注定会得到拯救的。

这种命定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和约翰·卡尔文等都深受其影响。

奥古斯丁曾经是个劣迹斑斑的不良少年,通过对人性的反思与忏悔最终成为一位极大地影响后世思想的圣人,他的此举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曾经误入人生的歧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只要有迷途知返的决心,就一定能做回全新的自己。

大和民族的舵手——明治天皇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或走向。明治天皇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他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把一个资源贫乏的偏僻岛国变成了高速发展的世界强权国家,更是把这个本来备受列强侵略的国家带上了侵略别国的道路,创造了世界史上的奇迹。

明治天皇生于1852年,名为睦仁,十五岁接替皇位,1868年改年号为明治,史称“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统治之前,德川幕府的腐败导致国力衰退,美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日本的国门,迫使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为了推翻德川幕府的腐朽统治,明治天皇凭借下层武士与部分贵族组成的倒幕派,结束了德川幕府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

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明治天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推行了“废藩置县”政策,剥夺了各藩对土地与人民的所有权,设立了藩知事;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了武士阶层的特权,实行四民平等政策。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富国的目的,推行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先后建立了许多企业,并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明治政府还积极激励与保护私人资本。强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抵御外国入侵,同时对内镇压起义与对外扩张,他先后在军事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实行义务兵役制,设置常备军;增加军费,培养军事人才,引进军事装备;军事机构改革,建立陆军省、参谋本部等。为了推进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日本还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如整顿教育,设立文部省,颁布法令《学制》,建立欧美式的学校体制,开展****教育。同时,他们还推行了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废除旧的风俗习惯,提倡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此外,在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力大大提升。他们逐步废除了西方列强强迫他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由于日本推行****教育,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这也助长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气焰。这之后,日本对近邻中国与俄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与日俄战争。自此,日本从一个受外国侵略的受害国变成了一个极富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在明治天皇统治下,日本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他的带领下,日本从弱变强。因此,他不愧为大和民族的伟大舵手。

闻名遐迩的情种才子——但丁

恩格斯曾经对一位历史人物作出了如下的评价,“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但丁·阿利基埃里。他一生著述颇丰,除了那部划时代的作品《神曲》外,但丁还写了《新生》、《论俗语》、《飨宴》、《诗集》等著作。

但丁·阿利基埃里出身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对读书、写诗有着极大兴趣,后来也对哲学、神学等产生了兴趣,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丁·阿利基埃里还对政治表现出了极大热情,拥护进步势力而参加当时的“白党”,希望借此实现城市独立自主、摆脱教皇干预政治的目标,后因政治问题牵连而被驱逐,度过了二十一年的流浪生活,最终客死他乡。

《神曲》是但丁·阿利基埃里的代表作。后人多认为但丁·阿利基埃里《神曲》的问世源于他早年的一次奇遇,这次奇遇影响了他的一生。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但丁在阿尔诺河大桥上邂逅了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少女,他们擦肩而过,少女的美貌震撼了但丁的心灵。在他们走过的一刹那间,少女脸上同样也泛出了异样的光芒,那潮红的脸颊清晰地透出了少女情动的信息。他们并没有任何交流,就那么短短的相视,改变了但丁的一生。据说,少女后来嫁给了一个富商,不久便香消玉殒,这给但丁造成了巨大的刺激。薄伽丘也曾这样讲过:“我是断然赞成结婚的,但并非每一个人都应该的。哲学家应该把结婚留给有钱的傻瓜、贵族和农人,他们能在哲学中找到乐趣,找到一个比任何新娘要远远好得多的新娘。”薄伽丘所说的哲学家,就是指但丁。言下之意,我们要庆幸但丁的情场失意,否则就没有《神曲》这一极富哲理性的经典之作的问世。

上述观点确有合理之处,伟大的爱情的确是但丁创作的重要动机,但并不能说是唯一的动机。《神曲》中的三只猛兽别有所指,地狱、炼狱、天堂也分别表达了三种不同的境界,这足以反映作者巧妙的隐喻手法,他意在呼吁人们摆脱迷雾,希望在宗教的蒙昧中给人们指出一条光明之路,同时也希望意大利能够走出苦难,快速走上复兴之路。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失意、宗教势力的迫害、有家不能归的惆怅以及有情人不能相聚的遗憾等复杂情感的交织,但丁很难写出这样的鸿篇巨制。因此,与其说《神曲》

是但丁爱情失意的倾诉,不如说是他对人生失落的反思。

彪炳青史的奥尔良少女——贞德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在一个剧本中写道:“我带来了一位圣女,她受上苍启示,奉命来替这危城解危,还要把英军驱逐出我们的国境。她的道行高于古罗马女神,无论古往今来,她都能洞若观火。”这位圣女就是有着“奥尔良少女”美誉的贞德。

贞德(1412—1431),法国的民族英雄,因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而备受法国人民爱戴。

贞德出生于法国东北部栋雷米村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里。当时正处于英法百年战争末期。贞德家世代为农,父亲是个忠诚的农民,母亲是位勤劳本分的农村妇女。贞德也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女孩,他们家本来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没有太紧密的联系。那贞德何以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英斗争中去呢?这里面有一个十分离奇的传说。

1424年的一个夏天,小贞德在教堂中遇见一个天使,天使告诉她要向善,并说上帝将要托付给她一个重要的任务,即拯救自己的祖国。1428年,法国奥尔良城又被英国攻陷,法国的处境十分危险。在天使的指引下,贞德决心担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贞德按照天使的要求,去见在英国操纵下被剥夺王位并放逐到法国边境地区的查理王太子。太子交给贞德一支部队让她去解救奥尔良城居民。

贞德带领自己的队伍,日夜向奥尔良进发。沿途许多农民和城市贫民的积极响应,纷纷拿起武器加入到她的部队。贞德足智多谋,身先士卒,先后攻陷城外的堡垒,迫使英军弃城而退,贞德取得了奥尔良城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尽管收复了奥尔良,但法国还有许多城市被英军占领,贞德又率军向兰斯进军,最终解放了沿途的城市与兰斯,帮助法国查理王太子继承了法国王位。她又向法国国王建议收复巴黎,并勇于承担光复祖国的重任。法国国王软弱无能,不肯支持贞德收复巴黎。无奈之下,贞德只好自己率领军队攻打巴黎,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最终败退。贞德的光复举动损害了法国勃艮第派封建地主的利益,他们暗地里与英国勾结,从背后破坏贞德抗英斗争,贞德被俘虏,并以违背宗教精神的罪名被火刑处死。

作为一个民族英雄,贞德将永远被人们铭记、赞扬。从贞德的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许多启示,凡是为国家与民族利益而甘愿牺牲自我的人,他们必然会被人们铭记,即便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被误解,但这种误解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澄清,他们必将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