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唐文青
3027600000010

第10章 《渡荆门送别》

——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

公元701年,一位普通的中产阶级妇女在即将临盆时,梦见了太白星。太白星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金星,洋人叫维纳斯,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太白星的神仙是个老头。之后这个妇女生了个男孩,家里干脆给他取名为白。

对了,这个男孩姓李。

李白,如雷贯耳的名字。但是,李白的出身却让人颇多疑惑。我们最多只能确定他口中的老家是四川绵州,连出生地都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出生在山东(太扯了),有人说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貌似也不靠谱)。但是,根据李白去世时他家亲戚的说法,李白就出生在四川,我认为这是比较靠谱的说法。

至于李白的家族家世,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很可能是李白想隐瞒什么。有人说他们家隋末的时候被流放到西域,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回到内地,所以才有了李白出生在西域的说法;有人说李白是梁武昭王九世孙(这可不得了,这就是皇族了),但是如果是真的,那么以李白这么高调的性格,不可能我们不知道;再后来不知道谁提出来的,说李白是李渊长子李建成的后代……

总之一句话,不要迷恋哥,他只是个传说。

关于这哥们小时候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就是铁杵磨成针。故事很简单,就是小李白不好好读书,整天游山玩水,还逃课。有次逃课去小溪边玩,遇上了一个老奶奶在溪边的鹅卵石上磨铁棒。李白很困惑,就问老奶奶:您老人家在干吗啊?老奶奶就回答说:我没针用了,拿这根铁棒磨成针用。李白被吓到了,拿铁棒磨成针!最后老奶奶说了千古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让李白若有所思,从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虽然那个老太太很可能是李白老爸请的托,但是故事确实很励志。还有就是他梦里看见他笔头上开了花,给咱们贡献了“妙笔生花”这个成语。但是总的来说,这都是传说。而且是不靠谱的传说,尤其是铁棒磨成针这个,这老奶奶除非有阿尔茨海默病,不然不会做这么二的事。

我们差不多可以确切知道的是,李白在大约十八岁的时候,在戴天山隐居了一阵子,跟着一个道士读书学文化。此时他在巴蜀一带也小有名气了,不仅写的文章好,有学问,还会剑术,没事见义勇为啥的。在他第一次去戴天山找那个道士的时候,他并没有找到这个人。但是,他依然很开心,流传下了一篇佳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壁松。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水声中依稀传来狗叫声,沾满了露水的桃花显得格外浓艳。丛林中时不时能够看到野鹿,因为道观里没有人,都中午了还没听到钟声。野竹的苍翠让青色的云气能够被分辨,飞泉瀑布好像挂在悬崖的松树上。可惜没人知道道士们到底去哪了,我只好惆怅地靠在几棵松树前。

这首诗可以看出这哥们儿年轻时候的童心,去道观里学习,没见到道士,心思不在找人,却在美景与动物身上,实在是可爱。

有人说,这时候李白隐居是因为在老家犯了事,跑去道观里躲躲。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说李白当小吏得罪了他们那儿的县令。没错,这也是传说。小吏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没有品级的公务员,有品级的才叫官。这个在当下人人竞争的岗位,在过去哪怕是普通市民都会不屑。小吏也俗称皂隶,听着这名儿,就有种苦差事的味道。很明显,这传说不靠谱。

在道观学习期间,李白也不闲着,去周边的大城市转了转,比如重庆成都啥的。在成都还拜访了一些上流社会的人,差不多算是第一次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这其中还包括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在政坛上也风生水起的苏颋。苏颋对李白评价也颇高:“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将他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那是相当给面子了。

一直到二十四岁那年,李白的生活重心都在戴天山。可以说,以后那个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李白,此时是一个标准的宅男。

后来李白在四川各地玩了大半年,峨眉山、成都、重庆,都是他早就玩过的地方。同样是二十多岁,王维已经考中进士,而李白依然在四川巴蜀转来转去。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他终于决定,离开重庆,真真正正地去外面闯荡一回。他只闯荡了一回,这一回,就是一生。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前途未卜,年轻的李白乘船沿江而下,到了荆门。这里是巴蜀地区与江汉地区的分界线,过了荆门,就离开了巴蜀。对现代人来说,离开自己生活的区域并不算什么,但是在李白那个时候,这种心情必然是复杂的。毕竟,咱们现在一小时开车走的路程,顶得上他们两天的步行或者骑马、坐船一整天……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从很远的地方沿着水路来到荆门,现在也算开始了楚地的游览路程。山随着平原旷野慢慢消失了,长江也流入大平原,显得格外壮阔。月亮就像是飞在天上的镜子,云气蒸腾,就像海市蜃楼。还是要感谢这些家乡流淌来的江水,是他们一路送我到这里。

说起来很有意思,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是没有赠别的对象,或者说赠别的对象其实是李白自己。自己给自己送别,不得不说这哥们儿太有个性。

但是,闯荡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他在洞庭的时候,与他一起从四川出来的朋友吴指南突然病逝。这件事情给李白的打击很大,按照他后来的回忆,他当时为朋友披麻戴孝,痛苦不已,就像自己的亲人去世了一样。为了安顿好朋友,李白哭着背着尸体找地方安葬,路人看着都不忍心。因为是夏天,还是在山野间,尸体的气味甚至引来了野兽,李白也不为所动。

出门在外,终究不如家里。李白家庭条件虽然不错,此时毕竟闯荡在外。路上的盘缠早就结交朋友、周济落魄书生用光了一大半,此时的他只能含泪将朋友简单地安葬在洞庭湖边。因为他距离此行的目的地——金陵(今南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李白并没有忘记这个朋友。几年后,李白已经成家,条件也好些了,还特地回到旧地,重新安葬这位生死之交。

死者长已矣,李白的漂泊还在继续。接下来的几年里,无论是长江下游的金陵、苏州、扬州、杭州、台州甚至于东海,还是湖北湖南沿江各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近乎流浪的游历中,李白结识了包括孟浩然在内的众多文艺界名流,名声也渐渐风生水起。

李白在二十七岁的时候,结识了前任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并一起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李白很幸福,同时也会有疑问,李白浪迹天涯的经费从哪里来?而且他不仅浪迹天涯,貌似一路上还锦衣玉食,一掷千金。比如在长江下游的时候,为了接济落魄的读书人,一下子捐出了三十万!

有人说,李白是个生意人;有人说,李白是个富二代、啃老族。我倒是觉得,李白可能是个家境不错的人,但是绝对不可能完全啃老。

李白的出行,大部分都是应朋友邀请,或者去有朋友待的地方,然后……白吃白喝。所以他游历的时候日子过得不错,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很多关于锦衣玉食、一掷千金的描写,我倒更觉得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他并没有那么富有,如同杜甫说自己很穷一样。(杜甫可是朝廷命官,中央的干部,说他穷,你也信?)

而李白的路费和生活费,我想早年应该确实是家族的支撑,比如说刚刚出荆门那会儿。之后,可能也是以朋友的馈赠为主。这么说,可能你会觉得李白这人忒不仗义,到处白吃白喝,连生活都是靠吃朋友的。嘿嘿,李白当然不会白拿别人东西。比如某个谈得来的土豪朋友修个房子啥的,李白送篇文章写首诗,这样钱不就来了吗?可以说,这就是那时候的稿费。要知道,后来的韩愈专门给人写碑文,起步价就是二十万钱!以李白的文笔,肯定不会差,一篇文章赚个万把块肯定是小意思。

自己有点小收入,出门旅游有朋友接待,家里还有个大家闺秀老婆。这样的生活,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满足。但是,作为李白,他绝对不会止步不前,他的梦想是立足政坛,而不是山野。有人说,李白是个道教徒,确实不假。但是更多的时候,李白与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是个坚定的、怀揣经世致用思想的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