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303900000020

第20章 心理咨询中“说”的技术 (1)

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常用的内容表达有哪些方式?内容表达常用于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等。

其实咨询过程中任何技巧都离不开内容表达,都是通过内容表达起作用,广而言之,指导、解释、影响性表述、自我开放等都是一种内容表达。

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容表达与倾听技巧中的内容释义是不同的,后者是咨询师反映求询者的叙述,而前者则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虽然内容反应中也含有咨询师所施加的影响,但比起内容表达来,则要显得隐蔽、间接、薄弱得多。一般来说,求询者中心学派、非指导型咨询师多用内容释义,而希望直接施加影响、表达自己观点的咨询师则多喜欢内容表述。

反馈是一种内容表达,反映咨询师对求询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询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询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的做出调整。

提出忠告和建议也是咨询师内容表达的一种形式,但应注意措辞的和缓、尊重,比如“我希望你……”、“如果你能……或许就会更好”,而切不可“你必须……”、“你一定要……”、“只有……才能……”,要不然,求询者听了会不舒服,像是被人强迫似的。同时,咨询师不应该认为自己的忠告、意见是唯一正确的、必须实行的,否则会影响咨访关系。

在咨询会话中,如何运用情感表达?

在咨询会话中,咨询师在进行内容表达的同时,也会带有某种情感。有时候,咨询师也要让求询者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所谓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向求询者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状况。

情感表达与倾听技巧中的情感反应有所不同。前者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后者是咨询师对求询者的情感的理解和回应。

咨询师的情感表达既可以针对求询者,如“我觉得你很坦然”,也可以是针对自己的,如“我很抱歉没有听清你刚才说的话”,或针对其他事物,如“我也很喜欢跳舞”等。

咨询师正确使用情感表达,既能体现对求询者设身处地的反应,又能传达自己的感受,使求询者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咨询师形象,可以了解咨询师的人生观。同时,咨询师的这种开放的情绪分担方式为求询者做出了示范,易于促进求询者的自我表达。

咨询师所作的情感反应,其目的是为求询者服务的,而不是为作反应而反应,或者为了自己的表达、宣泄。因此其所表达的内容、方式应有助于咨询的进行。

一个男青年来咨询,因为他在恋爱中“脚踏两只船”,不知该取谁舍谁。下面是他与咨询师的谈话。

求询者:我觉得自己很爱小丽,但也很爱美美,你问我爱哪一个多些?这我就很难决定了。我的确很爱她们。但是,自从美美堕了胎之后,就逼得我很紧,要我只能二者选其一,否则她就不再理会我了。老师,说实在的,小丽实在很可爱,十分温柔,而且比美美驯服。至于美美,人的确长得很美,好些男生都追她哩!咦,老师,你好像有点不大高兴的样子,是吗?

咨询师:对!我如今心头有种很复杂的感受,我为你们感到不安和惋惜,同时我也感到愤怒,因为你口口声声在讲“爱”,但却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爱!对不起,我的确很激动。但你们都是我的学生,我关心你们,不愿意你们陷入感情纠缠之中而不能好好地成长。

这位咨询师并没有隐藏自己的愤怒和恨铁不成钢的复杂情感,他的直接表达,让求询者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令人气愤的。

但是,他的这种做法伤害了求询者的自尊心,会令求询者陷入紧张、焦虑、无所适从的境地。像上面那位咨询师的情感表达是不恰当的。

在咨询会话中,咨询师怎样进行言语指导?

心理咨询必须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但这并不排除咨询师给予求询者一定的指导。

指导是指咨询师告诉求询者应采取什么行动,包括直接让求询者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指导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技巧,它应用各种心理学原理和技术来帮助求询者改变自己。指导需要语言的表达,所以叫言语指导。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心理咨询要不要指导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指导的问题。这就涉及了语言指导的技术。

对于心理咨询是否应该给予指导,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看法。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与其认知模式密切相关,如果求询者有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或绝对化、或极端化,则会导致其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据此,通过改变求询者的言语(反映其思维活动),可以达到改变求询者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如咨询师对求询者说:“请把你说的‘我应该怎样’改为‘我希望怎样’,把‘我干不了’改成‘我可能干得了’。”

在咨询实践中,求询者最多见的绝对化语句是“我应该怎样”或“一定要怎样”,于是,咨询师就要帮助求询者将“应该”改为“希望”;把“一定”改为“争取”。曾有一位女高中生来咨询,她因患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而困扰。在咨询中,咨询师发现她之所以出现强迫症,关键在于她具有不合理思维。她认为,她应该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学生,她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因此,她学习很刻苦,特别重视每一次考试的分数,经常担心自己在班上成绩排名单上的名次会掉下来,压力也很大。有一次考试她发挥得不好,成绩不理想。为此,求询者焦虑万分,非常担心自己达不到考上名牌大学的目的。于是,在过分焦虑中,她出现了强迫性思维,总是反复不断地想:“人活着这么辛苦有什么意思,说不定哪一天地球就爆炸了。”在咨询中,咨询师要求求询者把“我应该在班上数一数二”改为“我希望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把“我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改为“我争取考上名牌大学”。这些不同的语句,给求询者所带来的压力在程度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是绝对化,没有退路,没有调和的余地,也是完全主观性的,没有考虑到客观因素或偶发因素的变化;后者则减轻了压力。

在进行语言指导时,首先咨询师应明确自己对求询者应该指导些什么,叙述应清楚明白,要让求询者真正理解。同时,咨询师的指导应该是平等的讨论式的,切不可以权威的身份对求询者发号施令,让求询者强制执行,否则会引起求询者的反感,使指导无效。此外,在进行言语指导时,咨询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言语行为,以便增加对求询者的影响力。

咨询如何解释求询者的问题和困扰?

解释是咨询师依据某一理论构架或个人经验,对求询者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解释使求询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自己的困扰、自己的周围环境以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系统化的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

解释被认为是会话技术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与倾听技巧中释义的差别在于,释义是从求询者的参考框架来说明求询者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而解释则是咨询师站在自己的参考框架上,运用自己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求询者提供一种认识自身问题以及认识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解释与内容表达亦有关,但解释侧重于对某一问题做理论上的分析,而内容表达则是指咨询师提供信息、建议、反馈,等等。

咨询师凭借自己的理论和经验,针对不同求询者的不同问题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咨询师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

初学者往往以为记住了某几种理论流派的概念、方法就能应付自如,却忘了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还有很大差异。有些咨询师只是简单地拿理论去套实际,甚至削足适履,却不懂得如何灵活地掌握理论、灵活地运用知识,忽视了现实中所遇到的人是形形色色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因而初学者的解释容易显得说服力不强,过于牵强、千篇一律,甚至张冠李戴、无法解释。有些咨询师用弗洛伊德的幼年性体验去解释一切问题,而有些则是一律用行为矫正解释。事实上,有些问题的根源在过去,甚至在幼年,或许是性心理发育的偏离或是其他的不良刺激(环境的潜移默化、个体的遭遇等),而有些问题的根源则在最近的实际问题中。咨询师应把握真相,结合具体的问题来做具体分析。

因此,作为咨询师,在做出解释之前,首先要了解求询者的情况,否则,解释很有可能会偏离方向。同时应明了自己想解释的内容是什么,若自己对此也模糊不清或前后矛盾,则效果就差。再者要把握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间、运用什么理论、怎样解释最好。影响解释效果的因素并非是单一的,解释不仅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还取决于灵活地、熟练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程度。

在咨询实践中,有些咨询师凭感觉、经验来决定求询者的问题所在,但难以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系统的分析解释。他们的解释或过于表面化,或叙述不清,或缺乏说服力。这就需要提高理论修养,否则会影响咨询效果。

如何做解释,同样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比如,解释应因人而异,有些求询者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心理学修养,领悟能力较强,解释时可以深入些、系统些、全面些;对于理解能力不够强、文化水平较低的求询者,解释应当通俗易懂,少用专业术语,多打比方,多举例子,这样更容易为求询者接受。

有一点需要注意,咨询师不能将自己的解释强加在求询者身上,即,一方面不能在求询者还没这种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匆忙地予以解释,过早解释往往会使求询者不知所措,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不能把求询者不同意或有怀疑的解释加在他的身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匹配”。有的咨询师说:“你的问题就是这样,你不理解是因为你不懂。”或者说:“你不同意我的解释,我就没办法了,你懂还是我懂?”强迫求询者接受,其效果往往不好。最好的办法是经咨询师富有技巧性的帮助后,求询者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就可以水到渠成。最有效的解释是与求询者的思想基础、理论取向有某种程度的吻合。例如,一位相信弗洛伊德理论的求询者比一位不懂此理论甚至反对此理论的求询者更能理解也更容易接受幼年性体验的观点。

解释只有被求询者接受才有效,因而,最好的解释是求询者的自我解释。因此,把咨询师心目中的解释设法转变成求询者“自我发现”的解释是一种理想的做法。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降低直接解释的风险。解释性的设问是较好的方法之一。例如,“……那么你认为你之所以不信任男人是因为你父亲曾那么粗暴地对待你”这一形式比“我觉得你不信任男人可能是起于小时候跟父亲的关系,你父亲曾那样粗暴地对待你”这一形式,试探性强,且把解释权交给求询者。还有其他方法可用来诱导求询者自己探索解释。

在咨询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解释?咨询师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并且跟咨询理论取向有关系。有学者提出了以下五种类型的解释,有助我们了解在什么地方就什么做解释。

(1)改变的障碍。解释的焦点在求询者为什么无法投入咨询过程或完成咨询作业。在心理动力治疗中,对防卫或抵抗的解释通常是处理其他冲突的先决条件。

(2)自我省察。解释的焦点在求询者怎样知觉自己和他人,以及怎样跟他人互动。这方面的领悟往往有助于求询者明了他们在知觉上的失误,这种失误又导致他们在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3)感受的觉察。解释的焦点是求询者没有觉察到的感受。经典精神分析时代,解释主要集中于求询者何以会有这样的感受(理性的解释),现在的解释强调帮助求询者有更多的体验性觉察(他/她正感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