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303900000021

第21章 心理咨询中“说”的技术 (2)

(4)无意识成分的澄清。解释的焦点是无意识的冲动或冲突,包括移情。这有助于求询者认识当前关系中的扭曲,并更好地了解这些冲突是怎样在行动、感受和思想中表现出来的。

(5)压力性质的生活事件。解释的焦点是促进求询者对压力事件影响的觉察。这有助于求询者更好地了解其处境,以及哪些因素抑制了自己承认压力事件的影响力。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在具体应用时咨询师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解释必须在充分了解求询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咨询师要了解问题的重点,再以自己的语言摘要陈述,然后再加上自己的看法或解释。因此,解释的时间不宜过早,以免因为对求询者情况的不完全了解,而出现解释错误或不准确,影响求询者对咨询师的信任,使解释得不到应有的作用。

(2)解释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有的咨询师在进行解释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炫耀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解释中,一会儿是“潜意识”,一会儿是“心理情结”,令求询者不明所以;或者在解释时啰啰唆唆,反反复复。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求询者对咨询师解释的理解。

(3)解释要有真实性和合理性,不可用偏激的解释,造成对求询者的伤害。有时,咨询师对求询者的行为不接纳,于是就用一些恐吓性的言语解释。比如对一个手淫的男求询者说:“你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是你内心深处的性欲望太强所引起的,如果不下决心戒掉,就可能影响你将来的婚姻。”这个解释或许可以加强求询者改正手淫过度的决心,但同时也加重了求询者的内疚感和焦虑情绪,甚至感到更加自卑。

(4)解释要尽量采取试探性的保留态度,以便求询者有思考、接受或拒绝的余地。咨询师可以采用“也许”、“可能”、“我想大概是”等用语来进行解释,这样会令求询者比较容易接纳。事实上,对咨询师的解释,求询者有时会持抗拒态度,尤其是出现下列情况时,解释更要谨慎:①求询者感到焦虑和紧张。这可能是咨询师的解释与求询者的背景有出入,或不当的解释所致。这时咨询师要暂时停顿,或以支持方法稳定其信心。②拒绝。可能因解释的不正确或求询者维护自尊而发生,这时咨询师要改变解释的角度。③漠不关心。求询者对咨询师的解释漠不关心,可能是解释不恰当,也可能是求询者正在想自己的问题。这时咨询师必须放慢解释的速度,甚至可以用暂时沉默的态度来引起求询者的关注。

总之,解释是会话术中最为复杂的技巧。咨询师要合理、灵活、富有创造性地应用解释技术,在求询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达到帮助求询者认清自己“庐山真面目”的作用。

咨询师如何帮助求询者澄清问题?

在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求询者中,有些求询者明确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是他们自己解决不了,他们前来咨询是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够给予他们帮助;但是有些求询者却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他们只是觉得自己有困扰,具体问题在哪儿自己也不清楚,这就需要咨询师借助自己的知识,帮助求询者澄清自己的问题,这就是问题的澄清。在心理咨询中,许多问题需要运用一些具体化的技术来澄清。

在咨询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求询者刚到会谈室时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他烦乱、痛苦,他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有一肚子不幸的事,有一大堆叫人难受的感觉,可他对那到底是哪些事、是什么感受却说不清、道不明。而且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又加重了他的困扰,尽管他自己往往不曾意识到这一点。具体性的会谈使他得以理清自己的观念、事实、感受、态度和欲望,在此基础上,很可能引发他对自己的问题产生新的领悟,至少也能消除这种模糊不清状态本身造成的烦恼。

求询者的问题缺乏具体性一般有三种情况:模糊、概括化和概念不清。

除了表达障碍,求询者表达上的模糊往往反映着内在表征上的模糊。换言之,说不清楚是因为心里不清楚。在咨询中,许多时候是因为求询者的感受和事实脱节,情绪“罩住”了认识。结果,求询者会以情绪性的抱怨开始,“这一阵子太不顺心了”、“我苦恼死了”,等等。在咨询的初始阶段,对这种较为模糊的情绪表达,咨询师最好不要把注意集中于情绪,而应注意抱怨后面的事实细节,只有找到产生这些感受的事实细节,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的感受。例如:

求询者:我这段时间太不顺了。(情绪或者事实,模糊)

咨询师:嗯,你能告诉我一两件不顺心的事吗?(具体化)

求询者:好吧。上个月涨工资,没我。(事实,但不很具体)这几天跟我妻子又别别扭扭的。(事实,不具体)

咨询师:的确是两件烦心事。或许我们应该深入讨论一下,你愿意选择一件谈谈具体情形吗?(具体化)

通过逐步深入具体地发掘事实细节,并了解求询者是如何知觉、感受和认识这些事实的,我们就能协助求询者澄清思想和感受,咨询也就有了具体性。

过分概括化是求询者中较普遍的现象。概括化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特性,概括过程就是从特殊、个别的事实、经验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概括的层次有高有低,以事实的特殊程度为转移。从极特殊的事实只能做出有限的、低层次的概括,否则就不合逻辑了。正如你不能根据一个鸡蛋是坏的就断定一篮鸡蛋全是坏的,如果依据一两个人对你不好就断言“全班人都跟我过不去”,这就犯了过分概括化的毛病。在咨询中,通过具体化这一与概括化相反的过程,能够帮助求询者发现过分概括的错误,使其对自己的真实情况有准确的认识。

求询者:……我的性格很不好。

咨询师:一个人的性格有多方面的表现,你能告诉我你认为哪方面不好吗?

求询者:我的性子很急,爱耍脾气。

咨询师:譬如……

求询者:我常跟我男朋友发生冲突,爱冲他发火。

咨询师:对别人呢?比如对同宿舍的同学?

求询者:那倒还好,我凭什么吼人家呢?

咨询师:别的方面呢?譬如待人诚恳吗?自私吗?

求询者:那倒没问题,我跟其他同学处得不错。

咨询师:这么说,你认为自己性格不好,主要是因为你常对男朋友使性子?

至于概念不清的情况,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求询者看了一些变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他的言谈中夹杂着不少专业名词,比如“强迫症状”啦、“恋母情结”啦,等等,他们把自己与这些概念对号入座,自己给自己下了诊断。咨询师要特别小心地探查他们是否准确地理解了这些概念,不可被求询者牵着走。

有位求询者一坐下就说,“我有强迫症”。咨询师要求他谈谈具体症状,他告诉咨询师,他洗手的次数明显比别人多。咨询师问,以前洗手次数和现在比,是否现在多。答,差不多。只是最近看过一本书后偶然注意到的。问,不洗怎么啦?答,难受,手心黏糊糊的。让他把手伸出来看看,果然汗渍渍的。原来他就是手心多汗,不洗不舒服罢了,根本不是什么强迫症。

像这样概念不清的情况,不限于专业概念,还有一些是求询者生活圈子里的特殊用词,或他个人对某一概念的独特理解,造成咨询师感到模糊不清,都可通过具体化予以澄清。

为澄清具体情况,在咨询时咨询师可以借用开放性的提问,如:“你的意思是……”、“你说……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你说……能给我举个例子吗”,等等。这样通过具体的提问,可以很快地澄清求询者的问题。

当求询者对会话的情境及双方的关系发生误解时,咨询师应如何澄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求询者对心理咨询缺乏足够的了解,误以为心理咨询和一般的亲友交流一样,因而对咨询会话情境之下的双方关系,以及双方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误解。因此在咨询会话过程中,咨询师不仅要把求询者的问题澄清,还需要把咨询会话的情境加以澄清。

在咨询会话的各个阶段都会用到情境澄清的技术。所谓情境澄清,就是当求询者对咨询会话的情境以及双方的关系发生误解时,咨询师需要对此进行澄清。有的求询者对咨询师的期望过高,希望咨询师能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对咨询师产生了感情偏移,把咨询师当成生活中的亲友,对咨询师产生了咨询关系之外的感情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咨询师运用情境澄清的技术来妥善地处理。

一些求询者把咨询师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以为咨询师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咨询师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求询者,更不能替求询者改变或做决定,其实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求询者努力改变现状的作用。遇到这样的情况,咨询师就要运用情境澄清的技术,使求询者认识到,咨询师无法给求询者一个现成的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能代替求询者解决问题。咨询师的职责是帮助求询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此外,有些求询者往往对咨询师期望过高,以为通过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咨询师洞悉一切,妙手回春。实际上,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它要求求询者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由咨询师对求询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才能帮助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要引导求询者一起澄清对心理咨询以及对双方关系的误解,调整求询者不恰当的期望。

为了进一步解释情景澄清技术,下面举一个实例说明,看看在具体的案例中,咨询师是怎样运用情境澄清的技术来处理问题的。

有一位求询者在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尽管咨询师在开始时已经明确地告诉过她,咨询师无法给求询者一个现成的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她也表示同意,但她还是固执地认为咨询师就是为人排忧解难的,是替人拿主意的。因此,咨询开始不久,她就期望咨询师能够给她找到一个既简单又管用的解决办法,并且她试图说服咨询师能够对她特别对待,给她一个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在他们的咨询会话开始不久,咨询双方就进行了下面的会话。

求询者:我在单位待得很难受,我现在跟单位的同事合不来,似乎他们在故意疏远我,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不叫上我,有时候他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挺热闹的,一旦我插话或者发表意见他们就都沉默了……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对我的。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您能帮我拿个主意吗?我觉得再不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我恐怕在这里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咨询师:你想知道你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吗?

求询者:对。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我理解你现在非常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目前我还是不太明白你与你同事的关系,这个问题你还没有讲清楚;还有,就是在弄明白问题、情况之后,我们最好一起来处理这个问题。因为这毕竟是你和你同事之间的事情,至于该怎么做,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则需要你自己的思考和选择。你说对吗?

求询者:我明白您的意思,可是您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咨询师,一定见到过类似的问题,我想您一定知道我的问题该怎么办。请您一定要帮助我。

咨询师:是的,在我以前的咨询实践中,的确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是你们之间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适合他的方法或许对你不起作用。我们最好先一起来探讨一下你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看这样行吗?

求询者:好吧……

上面这个案例中,求询者对咨询师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她认为咨询师就是替人排忧解难的,她想让咨询师帮她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就需要引导求询者,一起澄清对心理咨询及双方关系的误解,调整求询者不恰当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