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3049600000003

第3章 养心——人不能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心态(1)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他们的身上散发着不同的美,每一种美好的品质都是诱人的。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你周围的人,你便会坦然地面对一切。

——叶舟(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

嫉妒是心灵的陷阱

越是没有任何成就的人,他就越是嫉妒那些有成就的人,而越是嫉妒,他们就越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

——刘师培

你的一位同学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即将出国,你是禁不住赞道:“真棒!”还是心里酸酸的说:“咳,傻小子有傻福呗……”

你的一位同科室的女孩,嫁给了一位老外,就要随夫到国外定居。你是衷心祝福她,还是在背后撇嘴说:“就她那长相,也就傻老外能看上……”

某天,你听人谈起某位过去在单位不得志的同事下海几年发了,现在有了自己的公司,你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还是来一句:“没准儿发的是不义之财呢……”

和你同时参加工作的某君,现在已是处长了。每次他见了你,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你是同样大方自然呢,还是在心里暗自说:“不就是当了个破官儿嘛,看那假惺惺的样子……”

如果你的表现是后者,那你就是嫉妒了。而嫉妒,以着名诗人艾青的话说就是“心灵上的肿瘤”。你如果不警惕,不痛下决心把它“割掉”,它就会“像锈蚀铁那样,以自身的气质腐蚀自己”。

嫉妒,作为人性的弱点,几乎谁都会有那么一点儿。这是人性中残存的动物性的一面。据研究者说,许多动物都有嫉妒的本性,一只狼会把比它多抢了猎物的同类咬死。据中国杂技团驯兽员夏世华讲,一只叫“红红”的小狗看到驯兽员接触一只叫“丽丽”的小狗较多,它竟然嫉妒地把“丽丽”咬死了。我们虽早已进化成了人,但这个“动物性”却似乎与生俱来。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会对父母表现出对其他弟妹的“偏心”而心生不快,我们会因他们比自己多吃了一口蛋糕或新穿了一件衣服而生气甚至哭闹。

虽然嫉妒是人普遍也可以说是天生的缺点,但我们决不可因此而忽视它的危害性。趁着它还只是我们心灵里的小小“肿瘤”,我们就要赶快诊治它,以免它发展下去,成恶性“癌变”。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嫉妒者承受的痛苦比其他人遭受的痛苦更大,因为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嫉”至极点就是病态,“妒”到极端就是心死,嫉妒是一种敌视或破坏别人优越的心理倾向。

据说,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美洲大陆回到西班牙后,女王为了奖赏他,特地为他大摆庆功宴席。

因为哥伦布出身不好,所以,在酒席上,哥伦布遭到了一些王公大臣、名流绅士的歧视,而且由于嫉妒他作出的贡献而纷纷出言相讥讽。有的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换成我出去航海,一样也可以发现新大陆。”有的说:“驾着船,只要朝一个方向航行,不转弯,就一定有新发现。”有的说:“这么容易的事情,女王还给他如此高的奖赏,真是不服。”

这时候,哥伦布从桌上随手拿起一个鸡蛋,笑着问那些讥讽自己的人说:“各位令人尊敬的先生们,你们谁有能力让这个鸡蛋立起来呢?”

于是,那些内心充满嫉妒而又自以为能力超群的王公大臣,开始纷纷尝试着将那个鸡蛋立起来,但左立右立,想尽了办法,无论如何也立不住一个椭圆形的鸡蛋。

“哼!我们立不起来,你也别想将它立起来!”大家又纷纷把目光盯向了哥伦布。

只见哥伦布不慌不忙地用手拿起鸡蛋,“砰”的一声往桌子上磕了一下,蛋头破了,鸡蛋便牢牢地立在了桌子上面。

众人一看,便纷纷骚动了起来,都嚷道:“这谁不会呀!简直太简单了!”哥伦布微笑着对众人说道:“是的,这当然很简单,但是,在这之前,你们为什么想不到这样去做呢?”

哥伦布一语便道破了这些王公大臣们嫉妒的心情。他其实是在变相地告诉他们:与其浪费时间去嫉妒别人,还不如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能够做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嫉妒会使人的心中充满恶意、伤害。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产生了嫉妒心理,那么他就会从此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不能在阳光下光明磊落地说和做,面对别人的成功或优势也是咬牙切齿、恨得心痛。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嫉妒的人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别人年轻他嫉妒,别人长相好他嫉妒,别人身材高他嫉妒,别人风度潇洒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别人富有他嫉妒……结果嫉妒来嫉妒去,伤害的却是自己。

那么,当我们出现嫉妒心理时应如何克服或调整这一人性上的弱点呢?

要放宽眼界,心胸开阔一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这个世界上,比你强的人有很多,光嫉妒身边的一两个人是自寻烦恼,关键是你的嫉妒心理还会阻碍你向前发展。所以与其嫉妒别人,不如发愤努力,迎头赶上。

学会尊重别人。人们常说,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应正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对于别人的超越要心悦诚服,然后向其学习,使自己更加完善。

正确对待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并不全都是消极的、不利的。相反积极的嫉妒心理会让我们产生自爱、自强、自奋、竞争的行动和意识。所以,当别人比我们更加优秀时,不妨换种态度,用嫉妒心理促使自己去发愤努力。

总之,对别人的成功,要以一种正面的心态去看待,不要以一种消极的心态去嫉妒。这就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别人的好事多祝福,消除恶魔般的醋意,这样,你的人生自会有一种别样的精彩。

以感恩心面对世事

我一生经历过许多挫折,甚至遇到过许多坏人,但在我的记忆中,更多的却是对那些曾经帮助我的人,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困难岁月里在物质或精神上支持过我的恩师、同窗、挚友的感激之情,这让我时常能体会到感动与幸运。

——季羡林

很多人都认为,感恩和沙发、芭蕾、香槟、咖啡、巧克力等“洋词语”一样,也是一个舶来品。美国不是有个世人皆知的感恩节吗?肯定是从那儿来的。其实不然,“感恩”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了。比如西晋时期成书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中,就有“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蜜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的句子,唐代诗人陈润也曾写下过“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的诗篇。而民间关于“感恩珠”的神话传说,至少可以上溯至汉朝。所以说“感恩”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礼貌谦让、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行为一样,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感恩戴德、知恩图报,是一种最起码的良知,而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则是毋庸置疑的小人行径。但时至今日,“感恩”也不应再简单地理解为“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它既是一种品德修养,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更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人类自古就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也一直把“知恩图报”作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原则之一。

但是,随着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只注重个人利益,在他们心中金钱就是上帝,“占便宜”是最基本的生活原则,而“情”和“义”根本不值一提,完全被他们抛置脑后,就算体验到了别人恩典所带来的实惠,对恩人也毫无感激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虽能出色地完成某项任务,但在整个人生历程中,接受来自别人的帮助仍是很重要的。受助和施助看起来有些矛盾,但适当依赖别人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优秀而谦虚的人往往乐于承认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并心存感激。只有对别人感激,你才会珍惜,才有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感恩之心,那么他的情感就是残缺的。

回头想想往事,你曾经多少次受过别人的帮助。你如果是名职员,那么就是老板为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你如果是个学生,那么你所得到的知识和所引用的信息都是老师传授的;父母的孩子所掌握的那些为人处世之道,有哪一点儿不是他们教给的……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