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305500000017

第17章 厚德载物:大地和大海的智慧 (2)

人怎样才可以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必须能止,心境能够定,见解能够定,不受环境影响,勇往直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总难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坚定才是最重要的。

法王路易十六被赶下王位,关在牢中,其年轻的王子则被赶国王下台的那帮人带走。他们想,王子是王位的继承人,若能在道德上把他摧垮,那他永远也无法实现生活赋予他的伟大使命。他们把王子带到遥远的社区,让王子接触各种卑鄙邪恶的事物;提供让他沦为饕餮之徒的各种美味;让他成天耳濡目染各类粗鄙之言;让淫荡猥亵的女人环绕在其身边。他的周围处处是不讲信誉、卑微无耻的小人。就这样,一天24小时让小王子处于这种环境之中,让其灵魂受到诱惑而堕落,接连6个月都如此,但是,王子没有一刻屈从于压力与环境。在这种种诱惑之后,敌人最后问他,这些事物能提供欢愉,能满足欲望,它们就在身边,唾手可得,为什么他能抵抗这些诱惑,没有沉沦于邪恶的地狱,王子答道:“我无法这么做,因为我生来就是做国王的。”

小王子的坚定自若让人想起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一段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要止定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正己而立,便是一株傲然独立的盛世之莲。

弦外有音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年幼的孙子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的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只要内心笃定,有一个至高至明的信念,即便处于黑暗之中,也能照亮自我。

莫以身轻失天下

智慧点金石

《道德经》中的“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并非简单指旅途之中一定要有所承重,而是要学习大地负重载物的精神。

大地负载,生生不已,终日运行不息而毫无怨言,也不向万物索取任何代价。生而为人,应效法大地,有为世人挑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失却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

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畏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倘使能做到功在天下、万民载德,自然荣光无限,正如隋炀帝杨广所说的:“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道家老子的哲学,看透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自然反复演变的法则,达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境界。

故事苑:曲径通幽

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超然物外,不以功名富贵而累其心。能够到此境界,方为真正悟道之士,奈何世上少有人及,老子感叹:“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有两个空布袋希望能站起来,便一同去请教上帝。上帝对它们说,要想站起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必须自己肚里有东西;另一种是让别人看上你,一手把你提起来。于是,一个空布袋选择了第一种方法,高高兴兴地往袋里装东西,等袋里的东西快装满时,袋子稳稳当当地站了起来。另一个空布袋想,往袋里装东西,多辛苦,还不如等人把自己提起来,于是它舒舒服服地躺了下来,等着有人看上它。它等啊等啊,终于有一个人在它身边停了下来。那人弯了一下腰,用手把空布袋提了起来。空布袋兴奋极了,心想,我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地站起来了。那人见布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便一手把它扔了。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人们不能自知修身、涵养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错误,不择手段,只图眼前攫取功利,不但轻易失去了天下,同时也戕杀了自己,犯了“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的毛病。

历史上,“身轻失天下”者甚多,而王莽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当了十五年新朝皇帝的王莽,是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把他比做“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有人把他看成“曹瞒前身”,是奸雄贼子的榜首。白居易一语道破天机:“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是皇太后王政君的弟弟王曼的儿子,父辈中九人封侯,父亲早死,孤苦伶仃。与同族同辈中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相比,王莽聪明伶俐,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他曾几个月衣不解带地悉心侍候伯父王凤,深得这位大司马的疼爱。加官晋爵后的王莽依旧行为恭谨,生活俭朴,深得赞誉。正当王莽踌躇满志之时,成帝去世,哀帝即位,王莽的靠山王政君被尊为太皇太后,失去了权力,王莽下野,并一度回到了自己的封国。这段期间,王莽依然克己节俭,结交儒生,韬光养晦。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哀帝以侍候王太后的名义,把王莽重新召回到京师。随着年仅9岁的汉平帝即位,王莽将军国大政独揽一身,其野心也急剧膨胀。而后,一心想当帝王的王莽,假借天命,征集天下通今博古之士及吏民48万人齐集京师,“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天书应运而生,王莽也理所应当地由安汉公而变为摄皇帝、假皇帝。在平定了几次叛乱之后,王莽宣布接受天命,改国号为“新”。

称帝后,他仿照周朝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力,引发豪强不满;他鄙夷边疆藩属,将其削王为侯,导致边疆战乱不断;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改道,以致饿殍遍野。王莽最终在绿林军攻入长安之时于混乱中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随之覆灭。

弦外有音

老子所谓:“及吾无身,又有何患。”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其身存。志在天下,建丰功伟业者,正是因为身有所存。现在正因为还有此身的存在,因此,应该戒慎恐惧、燕然自处而游心于物欲以外。不以一己私利而谋天下大众的大利,立大业于天下,才不负生命的价值。可惜为政者,大多只图眼前私利而困于个人权势的欲望中,以身轻天下的安危而不能自拔,由此而引出老子的奈何之叹!

才道兼备的“大宗师”

智慧点金石

《庄子·内篇·大宗师》中说:“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其中,“天之小人,人之君子”指的是做事圆滑高明,但内心不正,道德方面不为人所称道;“天之君子,人之小人”指的是为人内心方直,但是往往不合于世,不善交际,处世不高明。比如说,孔子道德非常高明,在世间却老是碰壁看起来到处不合时宜,周游列国到处不得志,是一个“人之小人,天之君子”。

庄子认为,一个真正得道的人应该既是“天之君子”,也是“人之君子”,“圣人之才”与“圣人之道”兼备,这样方可称得上“大宗师”。而有“圣人之道”无“圣人之才”的人,处世都是不高明的。

故事苑:曲径通幽

在为人处世这方面,宋朝名相吕端可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才道兼备的“大宗师”。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开宝年间被授职为参知政事。当时赵普主持中书省,曾经说:“我观察吕公向皇上奏事,得到嘉奖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害怕,也不表现在言谈话语中,真是宰相的气度啊!”太宗想要用吕端为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已经属意于吕端。吕端任宰相,谨慎稳重,主抓要领,办事清平简约。

李继迁(西夏之建立者,党项族人,原先依附宋朝,受宋太宗赐姓,名为赵保吉)侵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俘获李母。

宋太宗想杀李母,召寇准(当时是掌军事的枢密副使)谋议。寇准告退之后,来到相府,吕端心念一动,问寇准说:“陛下有没有告诫先生不要对吕端说?”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界经常发生的事,我不必参与;但如果是军国大事,我身为宰相,不可不知。”寇准就告诉他原委。吕端继续问:“如何处置?”寇准说:“计划在保安军北门外处斩李母,借以警告李继迁。”吕端说:“这么做并非良策,希望先生把计划的时间缓一缓,我将入奏。”

吕端入奏太宗:“当年项羽捉到了刘太公,想将他烹杀以警告刘邦,但刘邦却说,希望分我一杯羹。想做大事的人常顾不得自己的亲眷,何况李继迁是悖逆、凶暴之辈?陛下今日杀了李母,难道明日李继迁就会束手就擒?如果不能,杀了李母,只会结怨,并加深对方叛逆的意图。”太宗说:“既然如此,又该如何呢?”吕端说:“以臣愚见,应将李母安置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派人善加照顾,借以招徕李继迁,即使他不愿投降,也可以牵制他,何况李母的生死大权始终在我方手里。”太宗很高兴地说:“如果不是你,就几乎误了大事。”就采用了吕端的计策。

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而李继迁则在不久之后,因出攻西蕃中箭死亡,他的儿子随即归顺,这是吕端的功劳。

吕端在危急时刻也体现了自己“大事不糊涂”的本色。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吕端每天都陪同皇太子(宋真宗)入侍,探问病情。

当时宦官王继恩暗中勾结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图谋拥立楚王赵元佐。

太宗一驾崩,李皇后随即派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怕局势生变,就将王继恩锁入房内,再派人严加看守,然后入宫进见。

皇后说:“陛下业已驾崩,立嗣以长才顺乎传统,如今应当如何呢?”

吕端说:“先帝生前册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如今先帝才刚驾崩,怎可违命而有不同的意见呢?”说完,就到了福宁宫。

真宗登基,垂帘端坐于殿上接见群臣。吕端这时立在殿下,不肯下拜,先请求卷帘,然后登上殿阶详细察看,确认是真宗本人之后,才走下殿阶,率领群臣叩头跪拜,高呼万岁。

接着,吕端将李继勋派赴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贬李昌龄为忠武军(今河南许昌市)司马,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于均州(今湖北均县北),而胡旦则被流放到浔州(今广西桂平),家产充公。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总有一些是重要的,一些是不太重要的。如果不能分辨大事、小事,什么事都一样用心,别人会说你是一个死心眼儿,不会讨巧。如果你知道事情重要却不拿出行动来认真对待,别人会说你是一个糊涂虫。

弦外有音

时常糊涂的是一介凡夫,追求难得糊涂的是智者,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才是一个得道的大宗师。这就是庄子提倡的“糊涂之道”。

遇谤不辩,大美不言

智慧点金石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

故事苑:曲径通幽

当诽谤已经发生时,一味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便是欲盖弥彰,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沉默是金。”的确,对付诽谤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沉默,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