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很多人在面对批评时,没有一个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久而久之,逐渐迷失了自我,所感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第三种情况,则多发生在职场老手身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这类人的口头禅!在流行“个性”的时代里,这类下属是越来越多,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会觉得自己活得潇洒,但这种盲目的潇洒也将使他们失去提升的可能。
邓艾灭掉西蜀后,渐渐有些自大起来,司马昭对他本来就有防范之心,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变,于是发诏书调他回京,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兵权。
虽然邓艾有带兵打仗的谋略,却没有自知之明,他既不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也不明白自己何以招来麻烦。他只想到自己对魏国承担的使命尚未完成,还有东吴尚待去剿灭,因而上书司马昭说:“我军新灭西蜀,以此胜势进攻东吴,东吴人人震恐,所到之处必如秋风扫落叶。为了休养兵力,一举灭吴,我想领几万兵马做好准备。”
多疑的司马昭看后更怀疑他心存不规,他命人前去对邓艾说:“临事应该上报,不该独断专行封赐蜀主刘禅。”邓艾争辩说:“我奉命出征,一切都听从朝廷指挥。我封赐刘禅,是因此举可以感化东吴,为灭吴做准备。如果等朝廷命令来,往返路远,迁延时日,于国家的安定不利。《春秋》中说,士大夫出使边地,只要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邓艾虽说不上比古人,却还不至于干出有损国家的事。”
邓艾强硬不驯的言辞更加使司马昭不安之心大增,而那些嫉妒邓艾的官员纷纷上书诬蔑邓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马昭最后决定除掉邓艾,他派遣人马监禁押送邓艾前往京师,在路途中将其杀害。
毛泽东曾经提出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态度呢?首先,要有一个坦然的心态,作为一个年轻员工,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经验,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一环;其次,在面对领导的批评时,下属要懂得进行自我剖析,避免纠妄过正,优秀的下属能够从不同意见中吸取精华,尤其是应对来自领导批评的压力时,下属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批评的压力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否则事情就会越做越糟;第三,下属要有宽大的胸怀面对批评,俗话说“良药苦口”,下属要真正做到正确面对批评,必须让自己心胸广阔,“睚眦必报”将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企业内部的批评是就像发热是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反应一样,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这里所说的领导批评,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是善意的批评,失去了诚信,这样的批评便成了诽谤。对领导而言,把握好批评的语言艺术是其批评能否达到“治病救人”效果的关键,对于下属而言,一个端正的态度去接受批评,则是其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前提。
千万不要和领导发生争执
张宝常大学毕业后就在久远和利公司上班。五年以来,张宝常一直保持少说多做的作风,和谁都不多说话,别人说什么他都认为与自己无关。有时候,即使别人说了对他不利的话,他也觉得无所谓,因为他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领导自然会看得到,肯定不会亏待自己的。
让张宝常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天他正在做一个新的工作任务,领导怒气冲冲地来到他面前,将一个文件“啪”地摔到了他的桌子上,怒吼:“张宝常,你在这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连这点儿事都做不好呢?简直是一塌糊涂!”
张宝常正在专心工作,被这突如其来的批评一下子给弄懵了。他拿过文件来一看,发现上面虽然签的是他的名字,但却不是他做的文件。于是他平心静气地说:“这个文件不是我做的,虽然写的是我的名字……”听了这话,领导更加恼怒:“不是你做的是谁做的?写的就是你张宝常的名字,你以为我不识字呀?也不知道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是怎么了,总喜欢推卸责任!”
领导的话让张宝常非常生气,他觉得自己在久远和利公司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五年,别说这份报告不是自己写的,即便是,出了什么错误,也不至于对自己发这么大的火啊!何况还当着办公室里这么多人的面向自己发火,难道就不能给自己留个面子吗?连最起码的尊重也不给!于是,张宝常压住火气说:“我想,从今天开始,你再也不是我的领导了!”
领导愣了一下,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张宝常平静地说:“我要辞职!”领导指着文件问:“这报告怎么解释?你要赔偿我损失!”张宝常拿起文件:“我不干了,你要损失,上法院告我去吧!”说完张宝常就离开了,一点儿也没有惋惜这五年来的辛苦和成就,一点儿后路也没有给自己留。
半年后,张宝常再次遇到那位领导,他才知道,当时领导的举动完全是为了考验一下张宝常的应变能力,因为他当时想把张宝常调到外联部门去担任主任职务,而外联工作需要很多的应变能力。五年来,张宝常给他的印象是工作踏实、性格沉稳,但不知道他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如何。所以,他就想出了那个主意。张宝常听了之后心里十分懊悔。他知道一切都太迟了,他彻底失败在那个被领导安排好的测试中……
有时候,领导会冲你发脾气,这是因为他所处的地位不同,肩负的责任不同,特别是企业一把手,肩负的责任更大,他的压力也更大。他是一个企业权力的行使者,凡是企业的问题,他都有责任管,管不好要承担责任。这种权力使他可以安企业需求管理下属、分配工作,并实施惩罚和奖励。对下属发脾气,是因为下属没有按照要求落实工作、遵守规章的一种惩戒。发发脾气要比温和地批评和规劝强烈的多,在很多时候也有效的多。现代领导学研究证明:一次强烈地刺激要比多次低度地刺激更能够对其产生作用,更能影响以后的行为。这种影响,往往令下属、员工终身难忘。
的确,发脾气已经成为不少领导推进工作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发脾气的确也是一种有效地方法。只要运用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地效果。它比说服教育更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领导善于运用发脾气,还可以达到文武结合、一张一弛的管理效果。如果平时很少发脾气,一旦动怒则举座皆惊,令下属生畏,让员工不敢忘怀,不再轻举妄动。就一般的情况来看,领导发脾气往往与工作有关,即领导常常是有意无意地在用发脾气的手段去达到一定的工作目的。发脾气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一种应该控制的不良情绪,但对于领导而言往往代表着一定的权威,这一点可以从战场上前线指挥员的行为态度得到验证。不少指挥员在激战时都是发着脾气指挥作战。发脾气往往能使下属产生心理震撼。
艾森豪威尔决心扭转一下军队中存在的歪风邪气。一次,艾森豪威尔巡视卡普里岛,看到一所豪华的大别墅,他问道:“这是谁的别墅?”“先生,是您的。”有人回答,“是布彻先生安排的。”艾森豪威尔指着另一所更大的豪宅问道,“那所呢?”“那是斯帕茨将军的。”艾森豪威尔怒火中烧,大声吼了起来:“去他的,这不是我的别墅,那也不是斯帕茨将军的!只要我一天是这里的头头,这些别墅就一天不属于任何将军!”他顿了顿,强压着心头的火气说:“这里要成为休养中心,成为战士们的休养中心!而不是军官的俱乐部!”上岸后,他马上打电报给斯帕茨,训斥他说:“这直接违反我的政策,必须马上停止!”如此地关心部下,是艾森豪威尔的典型作风。
领导批评你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听明白。切记,千万不要和领导发生争执。因为一旦发生争执,受伤的最终还是自己!你可以告诉领导,你已经做好了听的准备,请他坦诚地说,这样很多矛盾就能大而化小、小而化无。如果是自己的错误,请恳切地道歉,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果错误不在自己,了解了真相后,领导更不会责怪于你。
下属在与领导相处时,必须正确对待和妥善对待领导发脾气的问题。否则,要么会使领导小看你,要么激化双方的矛盾,从而使一方、或双方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对待领导发脾气的正确态度是:只要领导不是有意侮辱人格,或故意找茬,你应该以忍让为上。特别是当你在工作上出了差错,领导为此发脾气时,下属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当时与领导对抗、顶撞。此时,你不仅应该忍耐,而且应主动表示认错。因为,事实证明,纠正一个下属的错误的最好方法,与其好话说了一箩筐,不如适当地发点脾气,只要不超分寸,教育效果往往优于和风细雨。因此,对待领导因工作问题发脾气的正确态度是忍耐、自我反省、总结教训。
在领导发脾气时,如果你认为自己受到了委屈,也不应该当场顶撞和对抗,同样应该忍耐,不同的是,你可等领导冷静之后再向其做解释。当然,这是指比较重大的事情,对于一些不涉及切身利益和个人尊严的小事情,你则大可不必与领导斤斤计较。值得指出的是,那些在领导对其发脾气之后,特别是受到委误解时,能主动向领导表示亲近的下属,将会被视为聪明、有理智的下属。这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种良好的素质修养。
领导发火时,下属要控制住自己
在一个企业里,下属服从领导的安排是天经地义。但当你将目光聚焦于某个企业、某个单位时,桀骜不驯的下属却不乏其人,甚至每个员工都有过刁难、冲撞领导的时刻。同样是服从,领导的感受却大相径庭,期间最有效的真理是,唯有服从是关键。
下属在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位置,要虚心接受领导的教诲。当受到批评时,最忌当面顶撞领导。当面顶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既然是公开场合,你下不了台,反过来也会使领导面上无光。其实,如果在领导一怒之下而发其威风时,你给了他面子,这本身就埋下了伏笔,设下了转机。你能坦然大度地接受其批评,他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歉疚之情,或感激之情。
下属受到领导批评时,便要与领导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没有必要的。如果确有冤情,确有误解的话,可找一个适当的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这种斤斤计较的下属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没有犯错误,领导也不会批评你的,再说,一个把领导搞得筋疲力尽的员工,是不可能得到晋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