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在领导发火时要控制住自己的心态。当你与领导相处时,尽量不要感情用事。因为领导为了企业的发展,会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处理某一个具体的事情。有些工作一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会累及到整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此时,有很多领导冷静不下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下属就成为他看着烦、听着厌的目标。在不了解情况时,作为下属千万不要冲动,因为领导的发火有时是没有什么依据的。此时应该弄清原因对症下药,不仅能够化解领导的怒气,还会让他对你的冷静留下深刻的印象。
孙保机在一家商贸公司工作。一天,公司经理由于与外商谈判进行得非常不顺利,本来谈妥的事情又中途变卦。当他怒气冲冲地回到办公室,见到办公室乱七八糟,心情更加烦躁,不分青红皂白就大骂起来。此时,孙保机正在不紧不慢地看报纸,以为领导是冲着他来的,加上平时就以为领导好像对他有意见,心想:自己的工作做完了,看会儿报纸还挨臭骂。于是与经理争吵起来。另一位同事连忙过来,向经理问明了情况,领导此时也有些醒悟过来,直言:心情不好,不好意思。对孙保机却悻悻然,感到他不懂事儿。
在领导发火时,要么采取不理不睬的方法,要么就主动上前,给他分忧解愁,切不可与领导争执不休,那样是最不理智的。在领导发火时,首先不要妄加猜测领导是否有什么样的目的,要保持冷静;其次用交叉换位的方法,寻找领导发火的客观原因,并予以谅解。最后,要引导对方把他的原因说出来。这样,就掌握了控制自己情绪的主动权。顶撞只会使领导在一怒之下开除了你,即使冷静之后,也对你没有什么好印象了。因此不要当面顶撞领导。顶撞领导时必须考虑他的面子问题,不要令人下不了台。当面顶撞是最愚蠢的。
要想避免顶撞就要和领导交谈时达成彼此间的默契,寻找自然活泼的话题,令领导有机会充分地发表意见,你可以适当地作些补充,提一些问题。这样,领导便能自然而然地认识你的能力和价值。不要用领导不懂的技术性较强的术语进行交谈。否则,领导会觉得你在故意难为他,也可能觉得你的才干对他的职务会造成威胁,从而对你产生戒备,有意压制你。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成了领导咆哮的靶子,是默默忍耐、违心道歉;还是选择针锋相对地与之相对咆哮;抑或是被委屈和气恼吞没,在三小时内决定辞职,并发誓自己将来决不再替人打工?意气用事显然是容易的,但最终吃亏的是你,而不是领导。除非你有那个实力做领导,否则哪怕你是打工皇帝,都可能与咆哮领导面对面,唯一的方法是在领导已经失控或假装已经失控的情况下,你自己不要被他吓得失去理智,或被激怒,冷静分析领导大发雷霆背后的真实目的,才能帮你想一个应对的万全之策。
4A级广告公司的张华素就遇到了这样“决不允许出错”的领导,领导是台湾人,一生谨慎,最怕惹上纠纷,要求手下每个员工每拍一组广告毛片,都要发回广告客户处征询修改意见,并请他们签字确认,偏偏那一天张华素发毛片回去,对方负责广告审读的副总去了新加坡,要十天以后才能回来,张华素自己也急着飞东京观摩年度广告摄影盛会,就央告对方的公关部经理签了字。结果,十天后对方的副总急急打电话来要求返工,张华素人还在日本,助手竟回答人家“要是重拍,误了电视台的档期谁负责?”……导致双方的合作直接从蜜月期跨入冰川期。张华素一回来就被领导叫去训话,未及20分钟,领导的咆哮几乎引来了一走廊的人。张华素认为台湾领导太小气了,他一定是为公司损失的那几万元违约金痛心不已,咱们以后,就等着没码的小鞋穿吧。
其实,当下属们犯下低级错误,领导的动怒程度取决于下属是否真诚地认错,是否恳切地表示接受一切处罚。很遗憾的是,无论是经验丰富的下属还是新人级员工,第一反应不是公司为之蒙受了多少信誉上的损失,而是自己将为错误本身付出多少代价,比如,扣罚多少提成或奖金,以及职位是否保得牢,因此,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把错误的发生原因推给客观条件,推给他人或下属。但是,一般人在错误面前百般搪塞的行为,看上去是“趋利避害”的聪明做法,却在第一时间点燃了领导的怒气。
在成为企划公关部经理四年后,赵玲已经摸准了规律,只要董事局一开过全体执行董事及部分独立董事的广大会议,企划公关部递送到老总们那里的方案,就很少有一次性获得通过的,老总们这一阶段的脾气特别坏,口味也特别刁,总希望你的方案投资少、见效快,万无一失,你还不能抱怨说:哪有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好事?一提要高投入才能完成大制作,老总们就生气,就拎出执行董事们提供的同行利润,增长率来咆哮:“为什么别人的年度增长能达到11%,我们才5%?!”下属觉得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老总们在董事们那里承受了100%的压力,回过头来就会将200%的压力强加给下属们,真的是在人司檐下,不得不低头哇。
领导的压力当然会逐级下放,但“咆哮”着下放的压力,很可能不及咆哮者所承受的一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压力在逐级传递的过程中会消解掉一部分,就像海啸的能量,通过环岛礁石群时得到第一次减弱,通过浅海红树林时又得到第二次减弱,我们只知道承受老总的咆哮时委屈万分,谁知道老总在董事长那里领受的压抑和怀疑是我们的数倍?而董事长们面对的是闪烁不定的市场,他们才是在风口浪尖上,他们发脾气,也是平衡身心的一种重要手段,压力太大了,稍有不慎上亿投资即可能化为乌有。问题是,如果我不想成为他们宣泄的标靶,怎么办?
如果你自觉已经问心无愧,认为领导们的指责完全是市场与董事们施压所致,千万不要当场就与领导辩白,在老总办公室里怒吼、摔文件、哭泣,以及逐条批驳领导的论据都是不明智之举,前者表现了你冲动易怒的一面,后者则有可能被领导视作“狂妄”,他很可能会加大鞭策力度,来惩罚你的“不知天高地厚”。了解到领导们周期性的“咆哮期”是受到市场潮汐的影响后,你不妨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来转移领导的怒气,幽默感是这一情境下最需要的调味料。
接受领导的批评
在工作中,任何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时间长了,都免不了会受领导的批评,但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拼命地为自己喊冤叫屈,实际上,领导批评或训斥下属,有时是发现了问题促进纠正;有时是出于一种调整关系的需要,告诉下属们不要太自以为是,或把事情看得太简单;有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与下属保持或拉开一定的距离;有时“杀一儆百”、“杀鸡儆猴”,不该受批评的下属受批评,其实还有一层“代人受过”的意思……搞清楚了领导是为什么批评,你便会把握情况,从容应付。
受到领导批评时,最需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从批评中确实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最让领导恼火的,就是他的话被你当成了“耳旁风”。而如果你对批评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种效果也许比当面顶撞更糟。因为,你的眼里没有领导。
林大勇为一家公司工作六七年了,其间风风雨雨的大事小事发生了不少,但有一件事情让林大勇记忆犹新,意义深远。
那是一个星期天,员工们对公司模具部门的工模进行盘点,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林大勇对盘点事项做了详细的安排,大家在闷热的车间里忙忙碌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工作。林大勇的领导不知什么时候过来了,看了林大勇的工作步骤后断然说:“停下来,停下来!”然后又指点林大勇应该如何如何,林大勇跟他解释说自己的方法是怎样怎样的,这也是他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并且大家都已熟悉了这种方法,工作进行得很好,你的指示虽好,但用于模具盘点不合适。领导立即阴沉了脸,非常恼火地命令林大勇,必须按他说的要求去做。因为他的指示里含有明显的漏洞,林大勇当然觉得自己有理,就据理力争,接下来难以自控地与领导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双方都暴跳如雷。最后林大勇说,既然你那么坚持,那你就让他们按你说的去做吧,林大勇不想这样做,说完他就离开了车间。事后,林大勇问过同事,他们最后还是遵循了林大勇的方法,领导的提议在实际工作中根本行不通。
之后,林大勇的工作依然像以前一样忙碌,领导也没有再提什么,这事也就渐渐淡忘了,只是每次同事获得加薪或晋升,而林大勇却靠边站。俩人见面的时候,他对林大勇歉意地一笑,意味深长的眼光,让林大勇猛然醒悟到什么,林大勇知道,其实这件事情还没有过去,至少对他而言如此。
林大勇选择了离开。离开公司的那天,林大勇的内心很平静,波澜不惊地跟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原因,然后客气地相互祝愿。但临走的一刻,林大勇还是忍不住问了他:自己一次次地晋升无望是不是因为那件事,领导先是摇了摇头,后又肯定地点了点头,说:“你要记住,没有哪个领导愿意被人顶撞,哪怕是只有一次!”
作为下属,你一定要懂得:对领导的批评不要不服气和牢骚满腹。批评有批评的道理,领导的错误批评也有其可接受的出发点。更何况,有些聪明的下属善于利用领导批评与其拉近关系。也就是说,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领导,接受批评才能体现对领导的尊重。所以,批评的对与错本身有什么关系呢?比如说错误的批评吧,对你晋升来说,其本身是有相当影响的。你处理得好,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可是,如果你不服气,当面顶撞,那么,你这种行为所产生的不良结果,足以使你和领导的感情恶化。当领导认为你是这样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时,也就产生了相伴随的印象——认为你无用之极、提拔不得。
受到领导批评时,最忌当面顶撞。当面顶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既然是公开场合,你下不了台,反叛过来也会使领导下不了台。其实,如果在领导一怒之下而发其威风时,你给了他面子,这本身就埋下了伏笔,设下了转机。你能坦然大度地接受其批语他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歉疚之情,或感激之情。
日本一家电器公司的领导准备物色一位职员去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对众多的应聘者进行筛选时,他只问一个问题:“在你以往的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他最终把工作交给了一个犯过多次错误的员工。开始工作前,他交给该员工一本《错误备忘录》,嘱咐道:“你犯过的错误都属于你的工作成绩,但是你要记住,同样的错误属于你的只有一次。”这说明,领导会给员工犯错的机会,但是不希望下属犯同样的错误。
一旦受到领导批评,下属便会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没有必要的。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可个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机会表白一下,即使领导没有为完全向你认错,也用不着没完没了。的确,一个把领导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谈何晋升呢?
下属受到批评,甚至是某种正式的处分,也要接受。在正式的处分中,你的某种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或剥夺。如果你是冤枉,当然应认真地申辩或申诉,直到搞清楚为止,从而保护自己的正当。但是,受批评则不同,即使是受到错误的批评,使你在情感上、自尊心上,在周围人们心目中受到一定影响,但你处理得好,不仅不会得到处罚,甚至会收到更有利的效益。相反,过于追求弄清是非曲直,反叛而会使领导感到你心胸狭窄,经不起任何误解,对你只能戒备三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