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朱元璋带着三百人出城,准备奇袭元军。半路上,他突然听见鹁鸽在天上飞的声音,又见有箭只从天空坠落(鹁鸽是一种家养的鸽子。此处可能是报信的鸽子,而飞箭则可能是专门去射鸽子的,因为不是所有的鸽子都训练有素,知道何处该停留,得让它“硬着陆”。)。难不成是有内奸在向元军通风报信?朱同志很纳闷,于是赶紧带着队伍回城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果然,他们撤退不久,就有元军的大部队包抄而来,结果扑了个空。
面对女婿真刀真枪的功夫,老郭心里也挺复杂,有点害怕又有点自豪,最终,还是自豪占据了内心:女婿有此作为,自己是坐享其成,如果还恩将仇报,忍心加害,那就不是好汉所为了。
“没有人是孤岛,独踞海中,每个人都是陆地的一块,都是大陆的一部分。”这句话用来形容元末各支割据而立的义军,显得出奇的贴切。
就在至正十四年正月,位于滁州东面数百里的盐贩子张九四(即后来的张士诚)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大周”。张士诚自称“诚王”,并改元“天祐”。很明显,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举动,意味着他在把自己变成又一只找死的“出头鸟”。
这年七月,滁州大旱,这让朱元璋很揪心。有人给他出了个点子,让他带人去到某个“灵验”的地方去求雨,他照办了。三天之后,居然真的大雨如注,这才确保了滁州一带得了个好年成。朱同志庆幸自己走运,难道果有天命在身?
与之相比,张士诚就没那么走运了。这年十月,由丞相脱脱亲自挂帅,几路大军疯狂围攻张士诚所在地高邮(此地也在京杭运河的要道上)。除此之外,元军还分兵去攻打高邮附近的六合,六合守军自知难以招架,于是便星夜派人向滁州方面求援。
那来使居然还是朱元璋的旧相识,待到那人半夜赶来时,朱元璋听到消息赶紧起了身。不过,滁州的城门没有老郭的命令是不能随便开的,所以朱同志便和那人隔着城门说了半天话。那叫一个别扭!
事情紧急,最后,朱元璋决定到老郭那里去请求开城门,来使总算是有幸见到了郭大帅。可巧的是,那位六合的主帅曾经得罪过老郭,所以老郭怒不发兵,只想在一旁做“俯卧撑”、看笑话。来使在地上磕头求了半天,他就是不发话。
朱元璋没办法了,只好向老丈人私下陈说利害:今日六合既受围困,咱不去救,必破无疑。古语云“唇亡齿寒”,六合一破,只怕下一个就要轮到咱滁州了,帅父怎可因过去的一点小恩怨,而耽误了眼下大事呢?
老郭这人别的不管,要的就是个心舒理顺。听听也是这个理儿,便暂时把怨气压了下去,让女婿赶紧带兵去援救六合。
当时元军势大,号称百万之众。所以临出发前,滁州的一些将领心惊胆战,找各种理由推脱,不肯前往。老郭也认了真,他想让女婿先问卜一下,没想到女婿倒回答得干脆:事情成与不成,只问咱心里有底没底,问神又于事何补?!
说完,就匆匆带着耿再成等几支亲信人马出发了。
当朱老大领着队伍到达六合外围时,先选择了一处名叫“瓦梁”的地方做了堡垒,以与六合守军遥相呼应。元军见状,分出一支队伍围了上来。由于这次元兵军令严整,将士卖力,且多是精锐之师,所以朱家军堡垒竟有好几次都差点被攻破。
见此情形,朱元璋明白:六合是救不了了,弄不好连自己也得搭上,三十六计走为上。
可现在的问题是,队伍已经被包围了,怎么走?元军大都是骑兵,想打打不过,想跑也跑不赢,回去招援兵,那帮家伙肯定不愿来,还会怨自己逞能。朱老大明白:自己遇到带兵以来最大的危机了。以前太轻敌,总以为元军都是豆腐,今天是遇上真铁了。
就在这时,突然有十几个妇女给阵地上的士兵们送水送饭来了。她们大都是自愿随军的家属,专门帮着做饭、洗衣、看护伤员的,耐力足,胆子也大。
朱元璋灵机一动,寻思出一个脱身之计。
他先命令军士们纷纷躲藏起来,接着又预备了一些干粮,最后他招来那几十个女眷,让她们统统到阵前去。
于是,一副相当奇特的场景出现了——面对着上万披坚执锐、杀气腾腾的元军,与之顽强对峙的却不过是几十个家庭妇女!但她们却毫不示弱,个个都叉着腰,气势高昂,正可着劲儿用最恶毒、最泼辣、最响亮的咒骂,向对面的敌人骤雨般倾泻而去……骂得累了,也坚决不下火线,就在原地坐下喝口水、吃点饭,然后继续开骂,反正有的是干粮……然而,就在这样一副显得极度夸张、非常戏剧的图景中,奇迹竟出现了:只见元军被骂得一愣一愣的,“相视错愕”,被彻底雷晕了!没有人明白对方那里究竟出了什么状况。于是元军便暂停了攻势,远远地围观。
而朱老大那边却瞅准机会,乘机列队而出,牛畜妇女居前,军士被派在两侧,大摇大摆地从元军眼皮子底下走过。
很快,队伍就溜回了滁州。
这种奇怪的战争场景,一般应该是在神话小说中才有,但史书上却确有记载,目的大概是为了渲染朱元璋的足智多谋。
但据我猜想,这也许是元军(尤其将领)身上还多带着游牧民族的质朴之风,面对这么一支弱旅,他们本来就不屑于攻打,并非是他们看不出其中的小诡诈;既然对方都惨到让妇女上阵了,也就不值得污了自己的刀枪,因此才暂时放朱老大他们一马。毕竟,六安的守军才是正敌。偏巧的是,机智的朱老大似乎看破了他们的这种心理,于是,双方唱了一曲都能下台的“双簧”。
另外,如果硬是要分析出朱元璋的英明神武的话,也可以把他这个计策类比为“空城计”:让元军搞不清虚实,以至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机。“空城计”的本质就是依靠“信息不对称”来迷惑敌人,以作为疑兵之计。
使用空城计,在古代战争中其实是很普遍的,比如戚继光的夫人王氏就曾使用过空城计。
有一次,倭寇大举进犯,戚继光率领新近组建的戚家军前往迎战敌人,却不承想敌人竟兵分多路,其中一路竟准备偷袭戚家军的大本营——新河城。当时新河城中兵力薄弱,若倭寇强攻,新河必破。
危急时刻,王氏率领着上千家属全副武装登上城头,他们高举旌旗,大声呼喊,惊得远处的倭寇竟然不敢靠近。第二天,倭寇又要准备进攻,可是王氏故伎重施,倭寇还是犹豫不前,以至错失了战机。最后,戚家军的援军赶到,才把这股倭寇彻底击溃。
当然,空城计说到底只是一种缓兵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敌人早晚要回过神儿来,那时候,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这样,前面的“空城计”才没白唱。
果然,元军不久就尾随而至,想要伺机攻占滁州(注意“环滁皆山也”)。
朱元璋此时显示出他思维缜密的一面:在撤军的路上,他就料定此次出援已经是引火上身了,对于滁州幸免不该再抱幻想。于是,快回到滁州时,他就立刻命令在离城不远的山涧旁预设了伏兵,再命耿再成带人去引诱元军来攻。等到元军的前锋部队渡过山涧时,朱元璋率伏兵突然杀出,将元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是山涧,水流清冷,石头遍布,马涉水受惊,并且在满是鹅卵石的滩涂上跑起来也很费劲,所以元军骑兵的优势完全成了劣势。最后结果是,元军纷纷丢了马匹,步行翻山逃命。滁州兵大胜而归。
朱老大领着部队捡获了敌人的大量马匹和武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滁州的危机已经解除,相反,危机已经被大大加重了。如果说此前,元军的重点在六安守军和张士诚的话,那么,现在他们意识到了:附近的滁州一样是可怕的敌人。以元军的实力,他们肯定会加强兵力,卷土重来。到那时,滁州想再自保几乎是不可能了。
滁州危在旦夕!
但幸运的是:朱元璋这次又想在了元军主帅的前面。击溃来犯元军后,他当即命令滁州百姓前往慰劳元军,不仅为他们献上了好吃好喝的,连先前所缴获的马匹和武器也一概奉还,并且还让人给元将带话:
滁州现在的军队,纯粹是本地良善百姓为求自保组建的,一直以来都奉公守法,唯朝廷之命是从。此前派人带队去六安,完全是因有人误传消息,主帅听了,误把咱大元官军当成了叛匪,结果才闹了场误会。不打不相识,现在总算把误会澄清了……倘使将军能够开恩,保全我等,那么一应军需就由滁州包了……元军主帅未必会全信这套说辞,但在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官兵到处扑火,疲于奔命之际,还是少树敌为好。打下滁州,朝廷那里认为你是尽的本分,要攻打失败,反倒是多了一条罪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于是,元军当日就解了对滁州的包围,由此滁州才得以暂时保全。
后来元军便集中兵力全力攻打张九四,眼看高邮已危如累卵,张同志等一干兄弟就要杀身成仁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元军前线总指挥脱脱同志竟因谗言遭到皇帝的罢免,最后还被远远地流放到云南。
终于,在顽强坚守了三个多月后,至正十四年底,张九四部反倒主动出击,大败已群龙无首的元军。这也是草莽英雄张九四同志一生中最为经典的一战。借此一战,他从此跃身为元末农民起义诸多领袖之一。
从当时全国的形势来看,高邮之战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从此,“元兵不复振”,元朝的正规军彻底丧失了战斗力。间接的,小小的滁州也得救了。
从此以后,淮河以南,渐渐成为起义军驰骋的天下,再不复为蒙元所有。而高邮一带的元军战败后顿作鸟兽散,很多竟加入了红巾军。朱老大跟着沾了光,他的事业也更顺风顺水。
但此时的朱元璋,仍未能逃脱在夹缝中求生的处境,再说还有老郭不时的掣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彻底摆脱目前的困局,非得有更大的动作才行。
该怎么办呢?
向金陵进发吗?——那个看似遥远的目标,似乎越来越需要做出决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