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一本通
3072600000005

第5章 先秦(5)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3岁时丧父,家道衰落,家境贫困,被迫自谋生计,学会了不少下层劳动者的技艺。但孔子所好在礼乐方面,他15岁时立志向学,步入仕途,他30岁时学礼有成,逐渐闻名于公卿,同时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聚徒讲学,后来跟他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到中年时,他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备尝艰辛,到处游说,受到各国当权人物的接待和咨询,然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任用他。孔子晚年在鲁国,潜心整理《诗》、《书》、《礼》、《易》等典籍,长期从事讲学,并因鲁史官所记编订了《春秋》这部编年体史籍。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人整理成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人,生活年代约与孔子同时,或稍早于孔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在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第一次涉及宇宙本源的问题。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之间的关系与因果,他对事物的矛盾性的了解比任何一位古代哲学家都更广泛更深刻。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对先秦诸子各个流派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也都留下了老子哲学深深的印记。

十一、战国七雄

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战国”作为一个时代名称,来源于人们对这个时代七个以兵力争胜的主要国家的称呼,如《战国策·燕策一》记苏代之语:“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又《秦策四》记顿弱之语:“山东战国有六。”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开始以“战国”作为这一时代的名称,其所校《战国策》的书录中便有“战国时”、“战国之时”的用语。公元前453年,晋国分成韩、赵、魏三个独立的国家。这三个国家加上齐、秦、燕、楚,习惯上被称作“战国七雄”。七国的地理形势是:齐在东,秦在西,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韩、魏夹在中间。只有秦国处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西,其他六国在函谷关以东,称为“山东六国”。这一时期的东周王室,更加衰微,各国不再打出“尊周”的旗帜,东周成为很小的国家。七国之间进行着剧烈的战争并各自兼并着四周小国,直到秦统一六国。

战国继春秋之后,社会的变化更大,有眼光的政治家觉察到这种变化的动向,要求从政治上推动这种变化,因而采取主动的步骤,即开展变法运动。战国前期,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的变法,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战国时期的头等大事,可以说是战国历史进入中期的标志。秦国在战国初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在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受着各国进步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下,于是下令求贤,决意改革政治。这时卫国人公孙鞅(后因有功于秦,被封于商,故号商鞅),便来到秦国,为秦孝公所器重,任他为“左庶长”(秦国官名),进行变法。商鞅变法的原则是“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就是说,一切纪律、制度,都必须结合当今实际需要来规定,反对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从公元前359年开始,他先后进行两次变法,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废除以井田为主干的土地国有制(即贵族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开荒,发展生产;第二,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第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农业生产。耕织收入多的,免其徭役;一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不分居的,加倍课赋;做小生意或游手好闲的,罚作奴隶;第四,实行严密组织,防止违法乱纪。首先编订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什伍内各家互相纠察,一家作奸犯法,别家必须告发,如不告发,连同受重罚。禁止互相殴斗,限制自由迁徙。其次,将全国的乡、里、邑、聚合并起来,统一划分为31县,县设令、丞,由国家任免,担负管理、监督人民的责任。

商鞅所执行的新法,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旧势力的坚决反对。所以他的变法,是在剧烈的斗争中进行的。以太子为首的一批人,故意捣乱,太子带头犯法,商鞅就将太子的两个老师治罪。另外还有些守旧分子毁谤新法,商鞅就把他们看成“乱化之民”,流徙到边城去。这样打击了旧贵族的气焰以后,新法才顺利推行。商鞅相秦孝公变法,历时20多年,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对社会触动最大的一次变法,它进一步完善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使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大大加强了秦的国力,使秦变落后国为先进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盛的国家,这就为秦日后统一六国的帝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道路。商鞅为秦定策,先击败魏国,逼魏东迁。秦据黄河、函谷的天险,进则可以出兵攻击山东诸国,退则可以据险自守,从而完成帝王统一的大事业。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可以说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进行战争的。

魏在秦孝公以前,是天下最强的国家。魏文侯(公元前445年即位)任用军事家吴起为河西郡守,加强了国防力量;用西门豹为邺令,修筑了漳河的灌溉系统,把许多荒地变成良田,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他又任用李悝为相,李悝建议废除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世袭禄位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把禄位分给有功于国的人,不让无功受禄的人享受政治特权。李悝创行“尽地力之教”以提高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开荒。实行“平籴”法,即丰收之年由政府出钱收进余粮,荒年由政府以平价卖出,用“收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价,稳定社会秩序。由于这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成绩,使魏国成为了战国初年一个头等富强的国家。魏都安邑,逼近秦国,商鞅认定强大的魏是秦的心腹之患,非魏灭秦,即秦灭魏。前340年商鞅大破魏军,魏惠王弃安邑迁都大梁。前332年,魏献阴晋(陕西华阴县)。前331年,秦大败魏兵,斩首8万,次年魏献黄河西岸地求和。秦既得河西全部魏地,黄河天险,在秦掌握。从此秦不断攻夺河东魏赵土地,主力则出函谷关攻击韩国。

正当秦魏两大国连年战争的时候,山东诸国害怕起来,不知怎样来抵御秦国。策士洛阳人苏秦创合纵说。前334年,苏秦见燕文侯说合纵的利益,文侯送他车马金帛,去联合各国。赵、韩、魏、齐、楚都听从,赵王做纵长,苏秦一人佩六国相印。所谓合纵,就是从燕到楚,南北联合成一条纵直线,组成反秦联盟,共同反对西方的秦国,“合众弱以攻一强”。苏秦这个计划,对秦国是不利的,因为山东六国土地比秦大五倍,兵力大十倍,如果六国坚持合纵,秦的统一战争将遭受极大的阻碍。不过六国相互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都想乘机从中得些便宜,纵约极不稳固。苏秦的合纵前后只有三年便解散了。后来几次合纵也不曾阻止秦兵的进攻。

秦国破坏合纵的方法叫做连横,就是利用东方六国的矛盾,结合山东任何一国,使它们分别靠拢西方的秦,连成一条横线,攻击其他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蠹篇》说:“纵者,合众弱(山东六国)以攻一强(秦)也;而衡(横)者,事(投降)一强以攻众弱也。”战国策士奔走游说,议论风生,归根到底只是纵与横两种主张。七国间此战彼和,变化无常,归根到底也只是纵与横两种活动。秦昭王时,范雎为相,定“远交近攻”策,连横愈益得势,合纵愈不易成,但秦仍怕山东合纵,直到战国末年,胜败已定,还是怕纵的合成,所以秦始终坚持连横,用山东策士为相,执行这个国策。

链接:诸子百家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的长期动荡,贵族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的风气日益扩展,学派多起来了,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中首先活跃在历史舞台之上的是儒家人物,虽然在同时也有一些道家的先驱人物在活动,但他们的声势不能跟儒家相比,可以说儒家在当时是一枝独秀。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叶,墨家兴起与儒家争胜,直到战国末年,始终都是一支与儒家相抗衡的“显学”。公元前5世纪晚期,法家学派兴盛起来,在实际政治上取得了主导地位。等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道家思想已蔚为大国,与儒、墨争衡,稍后名家开始有较大的影响力,阴阳家要到公元前3世纪前期才日渐兴盛。此外,影响较大的学派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

十二、秦统一中国

当苏秦在山东合纵,秦用魏人张仪为相,进行连横。前318年,六国第一次合纵出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秦出兵函谷关击破韩军,六国退走。前317年,韩、赵、魏、燕、齐五国连同匈奴共同攻秦,秦大败韩赵军,斩首82000,韩赵引外族兵助内战,结果是遭受可耻的大败。前316年,秦灭蜀,后又灭巴,愈益富强。前293年,秦大将白起大破韩魏兵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县龙门山),斩首24万。此后韩魏兵力大衰,献地求和,不敢抗秦,秦主力南向击楚。

链接:白起

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就是因为秦人白起将军。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白起一生领兵百战百胜,共歼灭六国军队100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约90余座。堪称奇迹的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白起指挥长平之战,全歼赵军,杀赵军40余万。这既是中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残酷、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楚怀王与齐湣王本来相约彼此互救,秦派遣张仪见楚怀王,劝楚与齐绝交,秦愿送还商於(今河南淅川内乡一带)地600里。楚怀王大喜,与齐绝交,请张仪为楚相,派人跟张仪到秦受地。张仪说,我只说6里,不曾说过600里。楚怀王怒,前312年,发兵攻秦,大败,死甲士8万,失汉中郡。楚怀王大怒,发全国兵攻秦,又大败。前299年,楚怀王受秦欺,被秦俘获。楚丧地破军,国力衰落。秦在伊阙大胜后,移主力图楚。前280年,秦攻楚,取楚上庸(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等地。前278年,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兵败散,楚襄王逃到陈(河南淮阳县)躲避。前277年,秦又夺楚巫郡、黔中郡,楚国兵号称百万,此时仅有兵十余万,衰弱不能再振。

楚既破败,秦移主力攻北方强国赵。前270年,秦兵攻赵,被赵大将赵奢大破于阏(阏音玉 yù河北武安县西),这是秦很少遇到的一次大挫折。此后秦兵力暂时转向韩国,夺取韩地。前二六二年,白起取韩野王(河南沁阳县),隔断上党。上党降赵。前260年,秦攻上党,赵大将廉颇鉴于秦军攻击力量很强,驻军长平(山西高平县)筑坚壁高垒固守,采取意在以逸待劳的策略,消耗秦军力量,任秦兵挑战,廉颇持重不应,两军相持达三年之久,不分胜负。但后来赵国军粮不济,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赵王多次责备廉颇守而不战。秦乘机实施反间,派间谍送赵权臣黄金千斤,并散布流言对赵王说,秦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军统兵抗秦,廉颇容易对付,而且快要投降秦了。赵括善于空谈兵法,赵奢还谈不过他,但是赵奢知道他将来一定要坏事。急于求成的赵王中秦反间计,果然令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将。秦王闻听说赵用赵括为将,暗自高兴,随即秘密使白起为上将军,主持长平战事,并增派援军,与赵军决战。赵括至前线,悉数更改廉颇所制定的不许出战的约束,拆除了防御工事,率领士兵主动冒险出击秦军,秦军诈败退走,引诱赵军追赶,赵括全军乘胜进击,直追到秦军壁垒下。秦据壁坚拒,吸引赵兵在壁下,出动奇兵断绝赵军后路,切断赵括与其壁垒的联系,将赵军分割成为两段,首尾不应。白起又派5000名精兵袭击赵军营垒,赵军失去根据地,加上秦军不断有精锐骑兵反复突袭赵军,赵军多次被挫败受困,斗志大衰,只得临时筑壁垒坚守,等待援救。秦昭王听得赵军被围,粮道已断,亲自赶到河北,征发秦国内15岁以上的壮丁男子组成军队,悉数赴送长平东北面的高地,以切断、阻绝赵国的救兵及粮食。赵兵被围之下粮已断绝,饥饿46日不得食,饥饿的士兵互相杀人而食,情况极为严重。赵括被迫将部队分兵组织四支突击队,轮流攻秦营垒,以求突围,但秦军越来越多,把赵军包围得如铜墙铁壁,连续突围四五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在绝望之下的赵括只得亲自率领精兵锐卒,披上盔甲,骑上战马,在喊杀声中强行突围,出战猛攻,不料赵括刚出现在阵前就被秦兵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阵势大乱,秦军乘势猛攻,赵军大败,全部投降秦军,共40余万人。白起怕已降的赵兵寻机会反抗,把40余万人一起在长平活埋坑杀,仅遣返其中年幼者240人回归赵国。白起制造了这次空前的大惨案,这是战国时期也是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也是最残酷的一次大战争,赵兵前后死亡45万人,秦兵也死去大半。兵法空谈家赵括凭他的空谈就断送了40余万人的生命。前258年,秦围赵都邯郸已一年余,魏公子信陵君及楚军救赵,击破秦军,邯郸才得以保全。但赵国军事主力已被彻底摧毁,再也没有了竞争之力。

长平之战使赵国遭受到了一次最大的损失和沉重打击,东方六国阻挡秦人兼并的最后一道长城也坍塌了,失去了和秦国争雄的条件,秦越来越强,六国越来越弱,兼并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秦国独霸、统一六国之局势已初步显示出来了。长平大战后,秦连年攻韩魏赵三国。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前221年,秦将王贲在灭燕后率军南下,一举拿下了“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只图与秦相安无事的齐国,齐王建出降,秦于齐地设置齐郡(今山东泰山以北至莱州湾一带)及琅玡郡(今山东南部、东部地区),齐国亡。至此,山东六国全部灭亡,中国开始成为统一的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