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帝国掌门
307500000007

第7章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马云 (1)

引子:一天造就4900名百万富翁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成功上市。股票一经上市立即高开30港元,尾盘收于39.5港元,较发行价13.5港元大涨192%,打破了新鑫首日劲升1.2倍的纪录,成为当日港股新股王。阿里巴巴总共发行了8.59亿股,其中6.315亿为旧股,其余为新股,融资约15亿美元。

阿里巴巴上市后,整个公司将拥有2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阿里巴巴将在未来3到4年投入100亿元建设电子商务的产业链与生态链。对于阿里巴巴的上市,长期关注阿里巴巴发展的资深观察家这样评论:阿里巴巴上市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第三波高潮,它将会开辟一个全新的时代。

为了阿里巴巴的上市,有人等待了12年,有人等待了8年,还有很多人没有等到这一天。阿里巴巴刚创立时,天下IT精英蜂拥而至,不少人是为了阿里巴巴的上市,是为了阿里巴巴的股份。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没有等到这一天。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以及阿里巴巴团队中的骨干则没有为自己的“身价”多做计较,因为他们要做世界上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的上市带来的员工百万富翁数量是空前的。招股说明书披露,阿里巴巴有约4900名员工持股,平均每名员工有9.05万股,若以11港元的招股中间价计算,每人通过IPO得到的财富刚好100万港元。这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这个数字说明,阿里巴巴的成功已经达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当年跟着马云艰苦创业的骨干们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创业初期,马云给他们的允诺是:“阿里巴巴一旦成为上市公司,我们每一个人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会得到回报。”

作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和创始人的马云持有阿里巴巴B2B子公司5%的股份,计1.89亿股,以招股价上限计算,上市后马云身价为22.7亿港元。这个持股比例在同业老板中是相仿低的,原因很简单,马云说是不想控制公司。

两年前,百度在美国上市引起业界轰动。当时马云曾放言:阿里巴巴上市一定会超过百度。两年后,马云的话变为了现实。以眼下的股价和融资规模计算,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百度。同时阿里巴巴的业绩也超过了百度。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它不仅宣告了经过艰苦创业的阿里巴巴最终取得了令全世界都瞩目的成功,同时宣告了中国B2B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

现今的马云早已成为名震神州、扬名全球的优秀企业家。而阿里巴巴也毫无争议地成了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马云的成功是一个艰苦锻造神话的历程,阿里巴巴的成功更是如此。没有什么能凭空而起。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给了我们非常好的人生教科书。

第一节 邂逅:一头扎进互联网

青年教师:宏伟梦想的助力器

在国内互联网圈内,马云的能言就像张朝阳的时尚、陈天桥的稳重、王峻涛的迷球、王雷雷的直爽一样出名。创办阿里巴巴之后,一直在国内土生土长的马云可以很轻松地在欧美向海外用户做精彩演讲,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马云自己解释,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上台从来不备讲稿,一开口收都收不住。当然这也得益于他小时候学习英语的那段经历。

在他12岁时,马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边的一个小旅馆学英语,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马云就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游览的同时练习英语。8年的学习深深地改变了马云。外国游客带给他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他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1988年,大学毕业后的马云被分配到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英语老师。后来担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戴珊就是那个时候马云的学生,她回忆到,那个时候的马云已经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尽管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但是当时马云的工资每月仅仅110元左右。马云从来就是一个激情四射而又躁动不安的人。平静的校园生活让他感到憋闷。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当时经营特别艰难,经常入不敷出。马云一看情况不妙,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后才开始收支平衡。

翻译社的经历相比于日后阿里巴巴的大红大紫,可以说那时的马云肯定称不上功成名就。但马云认为,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他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具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著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马云在创建翻译社的时候,仍然兼着学院老师的身份,在工作之余,永远保持着工作热情和充沛精力的马云,甚至还教起了夜校。马云教书教得很好,他并不让他的学生读死书,死做试卷,因为在马云眼里,做试卷是没有能力的表现。

马云全英文式的课程让他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的互动气氛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投入。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个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比如周宝宝,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也就脑子一热追随着马云创业去了。现在他们还在阿里巴巴的各个岗位上。

可以这么说,马云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老师的那几年,奠定了今后阿里巴巴创业路上最核心、最忠诚的创业团队,这些伙伴和记忆,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马云的妻子张瑛,是马云在大学里认识的。由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人已经走过了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子。张瑛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马云,鼓励着马云,并最终与马云相依相伴,成了马云忠实的人生伴侣和得力的事业伙伴。

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的时候,他们买了第一套房子。这套房子是两人向家人和朋友借钱买下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马云把那套房子卖了,去买了在互联网史上名气赫赫的湖畔花园。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说起他的购房心得,颇有感触,他说他要是投资房产,绝对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而是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那是比三室一厅要大一点的别墅。这样自己就永远站在时代前面。他还说如果有机会,他会去买更好的。

这个思路同样适用马云后来的阿里巴巴,总是做得比现有的网站要好一点,多一点,这样才有了“在全世界是商人都要使用阿里巴巴”的宏伟梦想。这与他的购房心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一个普通的英语教师,日后竟然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登上国际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2000年7月17日,《福布斯》杂志的封面故事是这样描写马云的: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马云说,看了这期《福布斯》后,才知道自己其实真的很丑。

马云第一次听说互联网正是1994年。他们学院有一个叫比尔的外教,是美国西雅图人。这一年,比尔回了一趟美国,从美国回到杭州后,比尔和马云大谈互联网,马云听得热血沸腾,甚至比比尔还激动。在这一年,马云一天到晚都在想如何离开学院。他觉得自己马上就到30岁了,再不干点什么的话一辈子等于白过了。

1995年,30岁的马云给了我们最终的答案,他踏上了创业的漫漫征程。马云的辞职在学校引起了不小震动。事后马云说,自己当初扔掉铁饭碗,去搞不被人理解和看重的互联网,如果失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是不言自明的。马云当初辞职下海的决心和勇气来源于对互联网未来的判断。如今已没人怀疑马云十年前的抉择。

黄页生涯:一心做事的“骗子”

著名的学者、已故的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莱安·费尔普斯常说:“想最幸福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人。”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想最成功的事就是最成功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棋局,雅虎杨致远有杨致远的棋局,软银孙正义有孙正义的棋局,而马云则有马云自己的棋局。1995年之前,马云的棋局是留校,为人师表,做个优秀的英语老师;1995年之后,马云的棋局是“走出去闯闯”,因为他结识了互联网。

1995年,在美国触网的中国人很多,在中国触网的也大有人在,例如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专家;但一经触网就立刻看到了未来的网络世界,看到了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网络背后隐藏的无限商机的人,却寥寥无几,看到未来看到商机立即付之行动者在当时则只有马云一人耳。否则,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就不会叫中国黄页,中国的互联网之父就轮不上马云了。

能不能成功,对刚开始做互联网的马云来说也是个未知数。但他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你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抱着这样的信念,1995年的4月,马云自己拿出了6000元,又从亲友那借了几万,再加上海博翻译社办公家具的折价和另外两个股东的钱,一共凑出了10万元。马云、张英、何一冰3人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

那个时候的马云每天出门推销他的网络黄页,说服人家心甘情愿付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但那个时候。人们对互联网是什么东西一无所知,没有人相信他,那段痛苦的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马云那时的角色,就是狂热的义务宣传员和疯狂的推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