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之后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写了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心法探源
他在《我怎样学习的?》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差不多任何一本书都告诉我许多我所不知道的和未曾见过的人物、感情、思想和关系等等,好像在我眼前打开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子——当我意外地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是多么地惊讶,我几乎无法非常明白、确切地说明。最初,我醉心于书籍在我面前展开的世界的新鲜和精神上的光辉意义,我以为书籍比人更美丽,更有趣,更可亲。书籍在我面前不断地展开了新的世界。”
当然,这还是他初步阅读书籍时的感觉,随着阅读的加深加多,他对书的感觉又不一样了。他写道:“我读得越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
最后,他总结了书籍在他人生道路上的特殊意义:“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帮助我从泥沼里爬起来。如果没有书籍,那末,我恐怕一定会大量吞下愚蠢和庸俗,而沉溺在它们里面。书籍在我面前更加扩大了世界的范围,同时对我讲着:人生在追求更美好的事物中是多么伟大、多么光辉;他们怎样在土地上完成了许多事业;为了这些,他们怎样地不能不忍受了难以置信的苦难。书籍在我心里培养起了自己对于生活中的一切坏事的责任感,唤起了我对于人类理智的创造力的宗教式的虔诚之念。”书籍对高尔基的帮助如此之大,而他对书籍的感情又是如此之深,那么,他究竟是怎么读书,通过怎样的方法才得到如此多的帮助的呢?这正是下面所要论述的。
高尔基的读书方法,概括起来,大约有三点。
一、读书要虚心,要抱着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来读书
有些人读书眼高手低,有些人则爱挑毛病,有些人则出于个人的偏爱和嗜好,追求某一流派和类别,因而失之偏颇,难有客观的公论。高尔基则不然,他对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想学派都加以阅读和观察,并本着学习的态度,吸取其中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他的读书态度既认真,又谦虚。
众所周知,列宁的学说与克鲁泡特金的学说是格格不入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风格与福楼拜的也不一样,《圣经》与马克思的主张也不一样,但高尔基却认为都应该学习,甚至主张向宗教领袖和工人们学习,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在这种谦虚态度的支配下来进行读书,怎么能不受益呢?
二、坏书、好书都要读,从阅读中区分好与坏
高尔基由于早年生活困顿,四处流浪,总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包括人们认为不宜读的书。通过对好书、坏书和各种书籍的广泛阅读,他感到“正派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道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书是通过比较才能分出好坏的。而且通过好、坏各种书籍的阅读,才能分辨出生活中的好与坏。
三、读书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由于高尔基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经历丰富,深知生活本身的重要性,因而他一边重视读书,一边也重视生活,并主张对读过的书最好再回复到生活实践中去检验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确和有用的,哪些是错误和无用的。这样无论对书本知识或生活认识,都会大有益处。他说:“读过书之后,我自己感觉到头脑充实了起来,就像满满地盈溢着生命之水的容器一样;于是,我就到值班卫兵或泥土工人们那里去,对他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在他们面前尝试着描写。”因为高尔基曾说过:“没有知识是根本不能当作家的。”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书本中来和生活中来两部分,缺一不可。而从书本得来的知识和启发如再回复到生活中去,那就会得到更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