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308700000033

第33章 经营成本—利润背后的一笔账(3)

30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但是1元钱的购买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疑惑:30年前的1元钱和现在的1元钱哪个更值钱?

【经济学课堂】

现在的1元钱和未来的1元钱相比哪个更值钱?经济学中有一个资本的时间价值的概念,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等量货币在不同时间,其价值也是不相等的。一般来说,今天的1元钱要比将来的1元钱更具有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分析经营成本时,不能不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

在这里,引入两个概念,现值与贴现。我们把一笔未来货币现在的价值称为现值,把未来某一年的货币转变为现在货币的价值称为贴现。在影响一笔货币价值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之和为名义利率,所以我们常用名义利率来进行贴现。

企业经营中,我们在确定一笔投资是否有利时,要比较的不是现在的投资与未来的收益,而是现在的投资与未来收益的现值。这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决定投资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换言之,我们应考虑的不是在未来能赚多少钱,而是所赚的钱的现值是多少。

假设名义利率为r,某一年的货币量为Mn,货币的现值为M0,n代表第n年。贴现的公式如下:

M0=Mn/(1+r)n

例如,未来一年后的货币量为110万,名义利率为10%,这笔钱的现值为:

M0=110万/(1+10%)=100万

这就是说,当名义利率为10%时,一年后110万元的现值是100万元,或者说一年后110万元的实际价值在今年是100万元。

【经济学茶座】

小王6年前投资100万元办了一个工厂,但今年企业停产了。在这6年时间里,企业每年的总收益是20万元,6年共收益120万元。这样算下来,总成本为100万元,总收益为120万元,利润为2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0%。

这种算法可以说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不正确的。说这种算法不正确,是因为总收益、总投资、利润都是用货币计算的,而现在的20万元钱与未来的20万元钱的实际价值并不相同,也就是说20万元钱的实际购买力并不相同。

比如经济中会发生通货膨胀,若通货膨胀率是10%,在这种情况下,现在1元钱的购买力在一年以后就会贬值10%,即现在的1元钱在一年以后买不到同样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没有通货膨胀,我们将1元钱存入银行,如果利率是10%,一年后就成为了1.1元,显然这1元钱在一年后已经不是1元了。

在我们所举的小王投资的例子中,如果利率是10%,各年收益的现值如下:

第一年(n=1):20万/(1+10%)1 =18.18万

第二年(n=2):20万/(1+10%)2 =16.53万

第三年(n=3):20万/(1+10%)3 =15万

第四年(n=4):20万/(1+10%)4 =13.66万

第五年(n=5):20万/(1+10%)5 =12.42万

第六年(n=6):20万/(1+10%)6 =11.29万

未来6年中总收益的现值为:

18.18万+16.53万+15万+13.66万+12.42万+11.29万=87.08万

如果不考虑时间问题带来的资本价值变化,总收益为120万,但按10%的利率进行贴现时,这120万的现值为87.08万元。投资为100万,未来收益的现值为 87.08万,显然,这笔投资是亏的,亏损为100万—87.08万=12.92万。显然不能继续进行这笔投资。

由以上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一笔未来货币现值的大小取决于名义利率。我们假定名义利率为5%时,各年收益的现值如下:

第一年(n=1):20万/(1+5%) 1=19万

第二年(n=2):20万/(1+5%) 2 =18.18万

第三年(n=3):20万/(1+5%) 3=17.24万

第四年(n=4):20万/(1+5%) 4 =16.52万

第五年(n=5):20万/(1+5%) 5 =15.74万

第六年(n=6):20万/(1+5%) 6 =15.02万

未来6年中总收益的现值为:

19万+18.18万+17.24万+16.52万+15.74万+15.02万=101.7万元

这表示只有在名义利率为5%时,这笔100万元的投资才略有微利,即101.7万—100万=1.7万元。由此可见,当利率在5%以上时,这笔投资都是不合适的。

在作出长期投资的决策时,贴现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长期投资的收益是在未来若干年中,但离现在越远,同样一笔货币收益的现值就越小。如果不考虑这一点,看来似乎是有利的投资实际上却是亏损的。企业要避免这样的损失,就必须对未来收益按名义利率进行贴现。

贴现的方法突出了时间因素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人们对等量货币的现在偏好大于未来偏好,这就体现了时间的作用。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时间偏好。在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企业管理者也一定要考虑时间因素。收益期越长的投资,时间因素越重要。

在考虑时间因素时,不仅要考虑贴现,而且要考虑投资风险。建立一个工厂往往是一种长期投资。所以在作这种投资时,不仅要考虑规模,使产量达到平均成本最低的水平,而且要考虑这些产量能带来的收益现值。当然,如果投资是在今后的多年时间内进行,也要考虑未来投资的现值。因此,在作出长期投资或建厂时一定要谨慎。

规模经济——生产越多,成本越低

【经济学故事】

福特汽车是第一个引入流水线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这种崭新的生产方式使福特汽车走向了巨大的成功。1912年是福特汽车利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T型汽车的最后一年,公司共生产了7.86多万辆汽车;1913年,引入流水线生产模式以后,福特生产的汽车达到18万辆。随着这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1914年,共计有超过26万多辆T型汽车驶出福特的流水线生产车间。

在流水线生产的应用过程中,福特汽车的生产成本和价格都降低了。1908年,福特的T型车面市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1916年,当福特制造了57万多辆汽车时,每辆售价降至36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当时,一天就能造出9109辆汽车,平均每9秒钟生产一辆。流水线装配汽车促使汽车产量急剧增多,价格不断下降,销售量也随之增大。通过规模化生产,福特汽车的产量越大,成本就越低,利润也就不断增长,最终使得福特汽车公司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在福特的规模化生产取得成功以后,这一生产方式对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形成了冲击,进而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汽车制造业。

【经济学课堂】

安德鲁·卡内基在打造他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时,说:“价格的低廉和生产的规模是成反比的,因此,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降低成本、抢占市场、开足马力,只要控制好成本,利润自然就来了。”在经济学上,这个现象被称作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效应,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单位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若厂商的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增加的成本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对应的是规模不经济。一般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厂商扩大规模会使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有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使用。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 第三,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第四,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在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而随着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会逐渐显示出来。

在现实中,采取多大规模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取决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特点。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所使用的设备越大、越专业化,技术越复杂,创新越重要,规模就越大越好。从市场的角度看,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需求越稳定,规模就越大。例如,在钢铁、化工、汽车等重型制造业中,这些企业的规模往往相当大,所以小企业难以在这些行业中生存。

【经济学茶座】

国际上的输油管道就是规模经济的一个例子。如果将其直径扩大1倍,其周长也相应扩大1倍,但由简单的面积计算公式可知,油管的截面积将超过1倍,即其运输能力也会超过1倍。这就是规模经济,即每单位原油的运输成本将随之降低。另外,像电脑管理、流水作业这样的先进技术,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够采用。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我们看到大部分企业都在力争扩大生产规模。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扩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大规模生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见到一个老婆婆磨一根铁杵,由此深受激励,发奋读书。作为一个励志故事,老婆婆的行为很有教育意义。但从企业生产的角度看,她的效率则太过低下。

18世纪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以大头针行业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天下来也只能做一个大头针,但是如果将生产划分为18道工序,每人只承担一道工序,平均算下来,大头针的人均日产量竟然可以达到4800个,这很形象地说明规模经济的显著作用。

第二,除去生产协作的因素外,某些生产要素自身的特性也需要规模经济。某些大型设备与小型设备相比,每单位产出的制造费用和维修费通常较低。

在实际生产中,规模经济并不意味着规模越大越好。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而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于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滋生官僚主义,使得规模扩大的成本增加,出现规模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