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耸立在鄱阳镇的永福寺塔,创建于北宋天圣二年,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塔址所在地原是什么所在,这就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事。寻根追源,永福塔塔址,原来是梁鄱阳忠烈王府的府址所在。据史料记载,萧恢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便通《孝经》、《论语》。长大后更是一表人材,“美容质,善谈笑,爱文酒,有士大夫风,不伤物,有孝性。”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封为鄱阳王。永福寺原是他家王府的一部分。萧恢的母亲费太妃因患眼疾失明,据说是在梦里受圣僧治疗后好的。为此,萧恢捐出这部分王府作为寺庙,以报答圣僧治好母亲眼病的恩德,并将寺庙取名为“显明寺”。到了唐朝,显明寺改名叫隆兴寺,又叫大云寺。唐朝着名诗人顾况曾写有《鄱阳大云寺公房》的诗:“尽仰音游去,斜阳竹院清。空中观有漏,言外证无声。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欲去相去近,钟鼓两闻声”。落寞、空寂,使失落文人对禅的领悟,集中在一个“虚度”的无奈之中。
萧恢是南朝所有王室分封中,对鄱阳最有影响的人物。土井巷与下棚巷的西门路之间,曾有一座桥,这桥就因为萧王府中流出的洗胭脂之水,而叫做胭脂桥;还有德化桥上首北端有条巷,名叫萧家巷,这条巷是由河边直通萧王府的。当年,萧家巷靠德化桥街口处,曾建有纪念陶母“截发延宾”故事的“延宾坊”。
彭蠡湖何时开始侵入江西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这是现代人都清楚的事,但彭蠡湖却有“古”、“新”之分。据《历史地理》杂志主编张修桂,在其《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长江中下游湖沼·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文中说:古代的彭蠡泽,有“早期的彭蠡古泽”和“后期的彭蠡新泽”之分。并指出“后期的彭蠡新泽,虽然与今天的鄱阳湖有关联,但也是由小到大发展演变而成的”。而彭蠡古泽的形成,与古长江在九江盆地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更新世后期,长江武穴(今湖北广济县)与望江之间的主泓道南移到今长江河道上,在江北遗留下一系列遗弃的古长江河段。由于这些地区,处在下扬子准地槽新构造掀斜下陷带,全新世以来,逐渐扩展成湖,并与长江水面相连接,这便是进入历史时期的古彭蠡泽。《尚书·禹贡》扬州:“彭蠡既潴”;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导漾:“东汇泽为彭蠡”,所指正是这一情况。
由于古彭蠡泽既是长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江水潴汇而成的湖泊,因此水下的新老河段之间脊线分明。当九江主泓道在今九江市折向东北汇注彭蠡泽时,受赣江水的顶托,其所挟带的泥沙,就在主泓北侧的脊线上沉淀下来,最后出露水面形成自然堤,就把彭蠡泽南缘的九江主泓道和彭蠡泽分离开,在长江发育过程中完成了江湖的区分。到西汉后期,所有分汊水系已“皆东合为大江”。脱离长江水道以后的古彭蠡泽,随着每年汛期江水泛滥泥沙的沉积而日渐萎缩,最后被分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
鄱阳湖按照地质学考察,与云梦泽、洞庭湖一样,同起源于一亿年前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在幕阜山、九岭山与怀玉山之间,产生两条近南北向的大断裂。燕山期后,断裂之间陷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洼地——地堑型湖盆。第三纪末期以来,湖盆曾出现过反复多次的升降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处于上升之中,到第四纪上更新世,因普遍陆升而呈现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关于这些变化,现代学者多有研究。李孝聪编着的《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说:“历史时期的鄱阳湖,古称‘彭蠡泽’,经历过沧桑巨变。在公元5世纪初以前,今天的鄱阳湖曾是一片被河网割切的平原景观地貌,彭蠡泽的大面积水体在长江北岸。5世纪以后,受地质沉降作用及长江汛期泥沙泛滥的双重影响,北岸的‘彭蠡泽’萎缩,今湖口以南逐渐形成的水面不断扩大。唐末五代至北宋彭蠡湖迅速向东向南扩展,形成了鄱阳湖”。
那么,“彭蠡泽”到底从哪个朝代开始南移到江西?
对于鄱阳湖的形成,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家将她归纳为两个阶段,分作为鄱阳湖北湖和南湖的形成与发展。北湖的形成期,据《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文说:“九江主泓道和江北彭蠡泽即被分割开来,时间的在西汉后期,距今2000年。”从这个时候起,长江泛滥,泥沙溢出,彭蠡古泽逐渐缩小,形成几个连通的湖泊,也就是雷水或称雷池,今天的龙感湖、大官湖的前身。而彭蠡新泽则在汉代修水与今天的都昌城西、婴子口一带。南湖的发展较为漫长,主要从鄡阳平原沉沦为起始,也就是李文说的公元5世纪,并以此作为形成前后的分界线。而这种划分,依据是《宋书》:公元421年刘裕永初二年,废鄡阳县;公元425年刘义隆元嘉二年废海昏。虽然,在廿五史中,对于鄱阳湖的形成,是无法查阅到现成资料的,但是之中仍有不少蛛丝马迹,如果仔细查找,还是能发现一些端倪。
先看《史记·汉孝武帝纪》,汉武帝南巡,“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这段话指汉武帝南巡是顺(长)江而下,自寻阳,出枞阳再过彭蠡。当时长江出武穴后,呈分汊水系,《禹贡》概谓之“九江”,传说中的禹疏九江,也就是对这些分汊河道进行疏导整治,使汇注于彭蠡泽。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南巡:“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汉时寻阳在今湖北黄梅西南,枞阳即今安徽枞阳,均在长江北岸。可见古彭蠡泽为江水所汇,其范围约当今长江北岸鄂东的源湖,皖西的龙感湖、大官湖及泊湖等滨江诸湖区。古人很可能只把古彭蠡泽视作长江拓宽的河段,因而《尔雅》十薮中,只有云梦、具区而缺彭蠡。《周礼》、《吕氏春秋》及《淮南子》等也不见记载。可见,这时的彭蠡湖仍在长江北岸。到东汉末年,彭蠡湖已经南浸了。《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宫亭。”我为什么要引这段话?这里牵涉我们平常有个讹传,说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兵,这是不正确的,是对当时彭蠡湖演变没有搞清楚。上面那段文字是说,公元206年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周瑜做了两件事,一是都督大将孙瑜讨伐了叛乱的麻、保二个屯子,杀了叛乱主帅,俘虏3万余人口;二是在官亭湖备练了水兵。这里有个重要的历史地理常识——宫亭湖。宫亭湖是鄱阳湖的一部分,在星子与都昌之间,它的得名是因为庐山脚下有座宫亭庙,湖以庙名。这说明,东汉后期彭蠡泽已经南浸了。周瑜操练水师,是在开始南浸并形成了湖泊的宫亭湖中,所以不存在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兵的事件。有一点肯定,那时彭蠡湖已经延伸到了江西。此外,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推断,江南的彭蠡新泽,其南缘不过今星子南面的婴子口(又称彭蠡湖口),其最大宽度不过10公里。汉代豫章郡鄡阳县在今都昌县东南的四望山(又称四山),当时还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区,赣江即在鄡阳平原上汇合诸水由婴子口注入彭蠡泽。《水经·赣水注》:“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可见北魏时,彭蠡泽已越过婴子口,在都昌县西北一带,形成一片开阔的水域。
那么,鄱阳湖南迁的形成活跃期在什么时候?这点,在正史中恐怕是无法找到的,不过,我们不妨从野史和传说中寻找线索。在我们鄱阳,曾经流传了一条警示性的民谚“三月三,九月九,行船莫在江边走,若在江边走,打成蔓瓜帚。”这是为什么?民间版说这两个日期,是孽龙精回家朝祖的日子,实际上这两个时期,是强对流天气的活跃期。不过,这个孽龙精的传说与鄱阳湖就有很大关系。这说明孽龙精猖獗的时候,是鄱阳湖第一个形成活跃期的具体时间。那么,它属于哪个朝代?
年纪稍长的人都清楚,降服孽龙精的是许真君,许真君是南昌万寿宫的福主。而许真君在历史上又确有其人,真名叫许逊,公元239年东吴孙权赤鸟二年生,公元374年东晋孝帝司马曜宁康二年逝世,活了整整135岁。西晋时,他在四川旌阳当了十年县令,所以人们叫他许旌阳。史书和传说都称他懂道术,是道家中的神仙。据传,他一生都与孽龙搏斗,最后降服了孽龙。而这条孽龙,又是他儿时的小伙伴张酷变的。许逊十二岁那年,也就是公元250年赤乌十三年,一个叫张酷的童年伙伴,到江边玩耍时,从水中捞到一枚闪闪发光的珠子。张酷上岸后,许逊发现了,掰开他的手要看。张酷情急之下,便含在自己的嘴里,不想吞进了肚子。原来,张酷捡到的是一枚火龙蛋。火龙蛋吞进肚后,张酷口渴难当,于是大喝特喝起水来。碗里的喝完喝缸里的,缸里的喝完喝塘里的,塘里的喝完喝河里的,直到变成了孽龙。在变成孽龙之前,张酷因火龙蛋在体内作祟,以致使自己变得丑陋不堪,结果惹来南昌人的讥笑,所以在变成孽龙后,第一个要报复的对象就是南昌人。张酷变成孽龙后,便在南昌上空呼风唤雨,使这片地区暴雨连连,地面下沉,差点让这座城市成为汪洋大海。最后,许逊终于降服了它,南昌才有幸免于沉陷。我对这人的定位,不是神仙,是治水专家。
大家想想,这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这么巧,三国、两晋时期,又正是这个时期,海昏、昌邑,鄡阳先后沉没了。由此我可以肯定地说,彭蠡湖南浸的第一个活跃期,应该是在三国、两晋时期的60多年间,南北朝时仍未停止,最后到唐末五代至北宋,才完成了全部的演化过程。
注:全新世为第四纪的晚期,是地质年代的最后一纪,延续时间自一万年前至今。
鄱阳湖的得名
鄱阳湖得名于鄱阳,这已是鄱阳人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事。为什么鄱阳湖得名于鄱阳、起于何时,这就有待我们认真探讨。
从典籍记载和现代学者考证,鄱阳湖得名于鄱阳有两说。
一说是水涨到鄱阳山,从此名鄱阳湖。关于这种说法的典籍书,有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他是这样说的:“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明末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鄱阳湖,即彭蠡湖。……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鄱阳之称。”还有《大清一统志》,这是官方的历史地理典籍:“鄱阳湖即《禹贡》彭蠡,隋时始曰鄱阳,以接鄱阳山也。”此外,还有清代的《江西通志》:“(鄱阳湖)新建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即禹贡彭蠡湖也。隋以接鄱阳山易今名。”
另一说是现代学者的考证。1991年第10期《百科知识》载杨志坚文说:“据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湖水曾一度侵入鄱阳县城附近,遂有‘鄱阳湖’的名称。”再是2003年《大百科全书·长江志·水系篇》:“隋朝,彭蠡湖已扩展到鄱阳县城附近,从此,更名鄱阳湖。”《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长江中下游湖沼·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则称:“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有彭蠡泽、彭蠡湖、彭泽彭湖等称谓。在星子附近又有官亭湖之称,有的文献也以它泛称整个彭蠡泽。至于鄱阳湖名称的起始由来,显然是当与彭蠡湖水面侵入鄱阳境内有关。”
上面的引证,足以说明鄱阳湖为什么得名鄱阳。尽管如此,我认为这还只是鄱阳湖得名鄱阳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我想至少有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