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全面稳定(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3090000000001

第1章 百万大裁军(1)

进入和平时期的战略性转变,裁兵百万的决策石破天惊,也是赢得世界欢呼的重大举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一决策给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虚胖子不能打仗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军队总人数逐年减少,1958年降到了最低点,整个军队比较精干。但是林彪主持军委工作后,军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需要就是编制”错误思想的指导和随时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弦绷得太紧,我军几乎到了臃肿不堪的地步,军队总人数达到战争时期的最高额。有限的一点国防费如何供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是一个严重危机。在这危急关头,小平同志从军队建设的实际出发,英明果断地提出了“军队要消肿”这个关系到军队建设方向的根本问题。

1975年7月14日,小平同志排除了张春桥的直接阻挠,顶着“四人帮”的压力,置“复辟回潮”的污蔑于不顾,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以他特有的求实精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军队存在的“肿、散、骄、奢、惰”的状况,提出了整顿军队必须首先消“肿”的思想。这次会议对全军干部、战士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改革有望,禁锢了多少年的军心开始沸动。但由于“四人帮”的干扰。“消肿”刚刚开始,又不得不停下来。粉碎“四人帮”,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使军队“消肿”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1977年12月,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全会上旧话重提:“这里我还要讲一个肿字。过去不是讲五个字吗,……第一个字就是肿。这个肿,我们还没有很好解决”。1980年3月,小平同志在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

从1975年到1984年的10年中,小平同志就军队消“肿”问题,大会讲,小会讲,集体谈,个别谈,据不完全统计,多达数十次。直到1984年11月军委座谈会上,他通观世界战略格局,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站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高度,郑重地提出了他思考多年的精兵思想:在军队几次整编的基础上,再裁减员额100万。这是一个多么宏伟而又果断的决策!它意味着我军总人数从建国后的最高点上削去一半。这对全军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会上,小平同志就像战争年代在大战到来之前亲自站在指战员中作动员一样,以他特有的生动有力而又简洁、风趣的语言,亲自给全军作消“肿”报告。他说,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虚胖子能打仗?大力士、拳击运动员身体很重,但是不虚,虚就不能进行拳击。他进一步分析说,要更多地节省开支,改善装备,更重要的是提高军队素质。保留下来的人员足够应付意外事件。再减100万,一是必要,二是没有风险。好处多得很。大家听了当时已80高龄的小平同志的这一席话,思想活跃了,顿时信心百倍。这次会后仅仅半年,全军就制定了裁减100万人的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3年之后,小平同志减员百万的重大战略决策就胜利地实现了。

改革是一场革命

1975年到1985年全军进行了5次大的精简、调整,总人数减去一半,其中1985年这一次就裁减100万。这是一项十分艰巨、非常复杂的工程。如何减法呢?这是当时我们总参谋部整天思考、整天讨论的问题。10多年来我们在如何精简整编问题上,有过胜利,也有过曲折,走过了一个不断认识、探索,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平同志给我们及时指明了改革方向,制定了正确的政策、措施和步骤,从而使全军的消“肿”、精简工作一步一步地顺利进行。除了1975年整编因“四人帮”干扰没能进行下去不说,以后的3次精简、调整都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少数单位和机关精简一次,膨胀一次,边减边增,互相攀比,部队今年简编,明年又扩编;直属保障单位和院校等也是如此,这里下命令撤销、合并或者收缩,可那边又要重建、分编和扩大。这种状况导致了有些单位的精简整编出现了精简一增编一再精简一再增编的恶性循环。

正当我们为此事大伤脑筋的时候,小平同志提出了要搞体制改革的问题。1980年3月,他在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示我们,体制问题,实际上同“消肿”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要“消肿”,不改革体制不行。1981年底,他又指出,精简整编,要用革命的办法;用改良的办法,根本行不通。事隔不到半月,小平同志进一步告诫全党,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这是“难以为继”,“不能容忍”的。因此,1984年11月他在讲军队精简100万时明确指出,这次减人,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事实正是如此。前几次精简整编,只是减人,体制变动不大,正如有的同志打比喻说的光拔毛不杀鸡,结果拔得到处哇哇叫,精简不能落实。考虑问题往往只从过去经验出发,思想维持现状,守摊摊,按老习惯办事,似乎这样才稳妥,这实际上是缺乏改革的精神。历次精简整编的经验告诉我们,“消肿”必须改革体制;改革体制,既可达到减人消“肿”的目的,又可革除旧体制的弊端,促进军队体制编制的科学合理。1985年的精简整编,我们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又学习了地方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解得比过去深了,改革的步子也就迈得比较大了。改革的主要办法大体上是:撒、并、降、交、改、理等。“撤”就是成建制地撤部队,包括撤军、撤师等;“并”主要是合并机构,像大军区合并、院校合并等;“降”则是指降低有些单位的机构等级和压缩其规模,如兵团级、军级机构压为军级、师级等“交”,将部分属于政府职能的机关部队,如县市人武部和内卫部队等交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改”,是对有些保障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部分干部职务改用士官或兵等;“理”则是指调整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改革是十分困难的。以合并、减少4个大军区为例,这可真是一场牵动人心的“革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战备工程,配套成龙的保障设施,互相熟悉、得心应手的办事机构,还有那同自己工作和成长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光荣历史的番号等等,这是数十万人花了几十年心血所建成、形成的东西,一旦要放弃,这无论从工作、生活或感情上讲,都是很痛的。然而,为了落实军委的战略决策,我们的指挥人员、政工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和各方面的保障人员,坚决而又愉快地按时做到了。

同合并相比较,撤销就更复杂了。1985年我军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撤销了1/4。特别是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具有赫赫战功的部队,一下子撤销了番号,确实是有些于心不忍。但是,我们的部队是好样的,战争年代指到哪打到哪,和平时期叫干啥就干啥。为了党的事业,叫留叫撤,二话不说。有个部队为了最后向军旗告别,干部战士含着热泪举行了最后一次分列式。这不仅说明我军是一支伟大的军队,我军指战员既经得起战场的生死考验,也经得起平时体制编制改革中名利地位得失的考验;而且,事实还雄辩地证明,小平同志有关消“肿”必须改革体制的论断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完全正确,深得全军上下的拥戴。贯彻小平同志改革的思想,军队体制编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撤并减少了大量机构,其中1985年整编,全军就撤并了军以上机构30余个,师、团单位4000余个。撤并这么多机构,可以减少很多干部和大量保障人员,这对完成精简100万人的任务,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总部要带头

我们军人都知道,打仗时你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必须选择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选准了,就势如破竹,胜利在握。精简消“肿”,有类似的情况。搞体制改革精简人员,这么大一个军队,先从哪里下手?而且从哪里下手对全军的改革、精简更有影响、更有指导作用呢?

小平同志不仅率领我们驰骋沙场、克敌制胜,而且还直接组织和领导我们整军、建军。他对军队如何精简消“肿”,就像他战争年代指挥作战那样,有一套完整的“作战部署”和“指挥方略”。其中之一就是消“肿”从哪里入手的问题。

1975年1月,小平同志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他首次讲话就提出,军队的总人数要减少,这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责任更大,三总部本身首先要整顿。1980年3月,他在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说,三总部为什么机构这样大?过去每提出一项新的任务都要增加机构,增加人员,从来没有说减少人员。大家对公文旅行、解决问题熳,意见很多,这些也都和体制问题有关。1982年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军委和各个总部,不简化看来不行。领导太繁杂,不但下边不好办,就是我们处理问题画圈圈都难。1984年11月,他进一步指出,怎么减法,请大家出主意。我只讲三总部带头。

但是,我们对小平同志指示的理解和贯彻执行,是在精简整编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的。当中也经历了一个由不大理解到比较自觉执行的过程。其中有一件事至今令我不安。那是1982年精简整编,我们拟定了一个三总部机关人员精简18.2%的方案,报送党中央和军委审批。小平同志阅后亲笔批道:这个方案不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方案。但可作为第一步进行,以后再进一步研究。后来,小平同志在一次军委座谈会上又说,我们有些问题处理得不是完全令人满意。这使我们总参的同志尤其是当时主管组织编制工作的我,感到压力很大。我反复思考,当年跟随刘邓首长南征北战,在与敌人面对面作战中,执行上级指示从不含糊,为什么在平时工作中却提出了一个不能使统帅满意的方案呢?深感内疚。原因还是对小平同志讲的“三总部带头”的指示理解不深,贯彻执行的决心不大。当时没有真正理解小平同志关于“我们的肿,主要在高层,第一是三总部”的指示精神。我记得小平同志曾对我们当面讲过,总部机关那么多人,如果不精简,将来打起仗来跑反也跑不赢。他还说过,总部机关要那么大干什么,机关大了部门多了,扯皮的事情增多,工作效率就低。三总部搞那么多副职干什么?好多事情依靠部门来做嘛。副职多了,就官僚主义泛滥。小平同志这些指示,非常恳切,非常深刻,也非常尖锐,真是一针见血,点到了要害。我们通过学习小平同志关于总部机关要带头消“肿”的一系列指示,深深认识到了精简总部机关,不仅是总部机关自身建设的需要,因为总部机关搞精干了,可以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意图,便于军委更好统率和指挥全军;而且,总部机关臃肿的问题解决了,这无疑是为全军消“肿”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总部带了头,就可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全军的改革精简。据此我们在拟制1985年整编方案时,强调了三总部要带头,并把精简三总部机关作为首要一条原则列出。在三总部机关的共同努力下,这次整编中机关处以上机构减少了将近1/6,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平均精简了一半,从而使总部机关较之过去精干了。当然也还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各方面的关系仍须进一步研究理顺。

建设合成军,提高战斗力

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这不是一种“削足适履”的消极办法,而是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积极的方针。军队一切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战斗力。那么军队总人数少了,装备少了,作战部队、保障部队都少了,怎么能提高战斗力呢?

大家知道,军队的组织编制是一门科学。它是人和武器装备以及人和人,武器和武器,单位和单位,上级和下级等等诸方面合理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组合的结果,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数量相同的人员和装备,可以产生不同的战斗力,其奥妙就在于编组的科学。因为科学的体制编制能够最大限度充分发挥或调动武器装备和人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又是走在全军的前面,引导我们向更高层次前进。

1980年3月,小平同志在军委常委扩大会上说,根据军队装备不断改进的情况,搞些合成军、合成师。这样便于合成训练,便于指挥员熟悉特种兵的指挥,把平时训练和战时使用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接着,在一个未来作战研讨会上,他再次指示我们,有的同志提出来,过去我们也设想过,比如一个军,组成一个合成军,有炮,有坦克,有导弹,炮包括防空的,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集团军。不久,小平同志就决定先搞两个军试验。

1981年9月,根据小平同志指示,我军在华北地区组织了一次我军建军史上规模最大的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演习。小平同志高度评价了这次演习。他说,演习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战争特点,摸索了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和实战水平;并向全军发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伟大号召。这对我们研究军队组织编成,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促进了我们加强军队合成建设的研究工作。后来在1985年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中,经小平同志批准,把陆军和其他特种兵部队统一整编为陆军集团军。在海军、空军中,也加强了诸兵种的合成,初步提高了我军诸兵种合成的整体作战能力。这是我军在建设合成军队道路上迈开的新的一步。这一步十分可贵、十分重要,它成为我军向现代化、正规化方向前进的新的起点,也是我军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必经途径。这个途径的设计和我军之所以能顺利地踏上这一途径,都离不开小平同志的决策。

回顾往事,我深深感到小平同志关于军队消“肿”,建设精兵;要以革命的精神改革我军的体制编制;军委总部机关要带头消“肿”,建设精干的统率机关和加强我军的合成建设,努力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思想,既是消除我军多年积弊的重大战略决策,改变了臃肿庞杂的状况,使全军在精兵、合成、提高效能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我军建设的指导方针,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邓小平纵论天下

美国名报人华莱士对中国改革开放及高层内幕的一些敏感问题单刀直入,邓小平则以战略家的眼光一一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