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若什科娃在探索柯尔钦斯基和包加狄罗维奇两家主人公的命运时,表达了小贵族必须与人民结合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出身于小贵族家庭的姑娘尤斯青娜·奥若里斯卡这一形象中,她拒绝了一个贵族的求婚,嫁给了农民扬·包加狄罗维奇。奥若什科娃对阶级调和的可能性抱有幻想,但同时她也创作出真正的劳动赞歌、有血有肉的现实主义作品,书中对于自然景色和农事劳动所作的描绘就艺术表现力来说,是十分出色的。
玩偶
《玩偶》是波兰作家普鲁斯于1890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故事是以19世纪70年代已资本主义化的华沙城市生活为背景,围绕主人公沃库里斯基与贵妇人伊莎蓓拉的不幸爱情而展开的。书中叙述了主人公沃库里斯基如何从一个艰苦的劳动者变成一个大学生,又因参加波兰起义而被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后来由于他和伊莎蓓拉的爱情使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志向,他梦寐以求能变成富翁。但当他真正成为资本家以后,仍然同情劳动人民,深知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和贵族生活的寄生性。终因自身思想的矛盾和混乱看不到出路而自杀。
小说还不断插入许多从1848年匈牙利革命到1863年波兰起义之间发生的许多事件,使故事的历史背景更鲜明。显示了作者的非凡创作技巧。
没有信仰
《没有信仰》是波兰卓越的散文大师显克微支于189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正在没落中的贵族的代表。他觉得,正在兴起的、小贵族注定要倒霉的资本主义世界乃是人类文化的末日。但是在显克微支身上,艺术家到底战胜了思想家,他把自己的主人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这个主人公是受过欧洲文化熏陶的人,有着对美好事物敏感的心灵和精明而善于观察的头脑,然而他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他一心沉湎在自己的感受之中,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没有信仰的人”是厌倦了生活的怀疑论者,他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对未来缺乏信心,不爱祖国,成了一个多余的人——或者用他的话说,“无所作为的人”——鲜明的典型。主人公和他的表妹安涅里卡的复杂的爱情、她丈夫的自杀、在幸福之神似乎对主人公微笑的时候安涅里卡的突然死去,使他感到精神上的彻底空虚,于是他决定以自裁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性格被显克微支描写得那样丰满、深刻和细腻,高尔基认为他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最突出的一个年轻人的典型。
巴尔采先生在巴西
《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是波兰天才女诗人和散文作家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于1892~1910年创作的。
这部史诗式的作品柯诺普尼茨卡写了将近20年,长诗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以后女诗人在创作中的转变。原先的构思扩大成了巨大的现实主义的概括,诗中表现了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解放运动不断增长的力量。
长诗的高潮是描写美洲一个港口城市的工人们举行示威游行,参加这次示威游行的也有侨居在那里的波兰农民。在题为《我们走吧!》的第6章里流露了胜利的、乐观的情绪——这是对于意识到自己不可摧毁的力量、起来反对压迫者的人民大众的颂歌。
柯诺普尼茨卡在长诗中创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形象。首先巴尔采尔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农村里的铁匠,一群侨居国外的农民的首领。巴尔采尔在生活中历尽艰辛以后,逐渐意识到必须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劳动人民的团结而斗争。
在长诗的风格中,作者把密茨凯维支、斯洛伐茨基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和对于柯诺普尼茨卡说来是那样独特的民间创作的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你往何处去
《你往何处去》又译《君往何方》,是波兰作家显克维奇写于1896年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品以主要描写尼禄统治时期古罗马帝国的盛衰和基督教徒早期受迫害为背景。尼禄是罗马帝国的一个暴君,当政初期还能纠正前朝遗留的一些弊端。后来由于与元老之间矛盾加深,残酷多疑的尼禄杀死了母亲、妻子、兄弟和老师,并下令焚毁罗马城。高卢和西班牙反抗,元老院废黜尼禄。他逃出罗马最后自杀。小说还穿插描写了皇族维尼裘斯与蛮族人质黎吉亚的爱情纠葛,在此过程中,维尼裘斯改变了信仰,站到基督教一边。
作品揭露和抨击了古罗马统治者的专制残暴,反映了信仰基督教的广大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情节跌宕,语言生动,作者因此书而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十字军
《十字军》又译《十字军骑士》,是波兰卓越的散文大师显克微支1897年发表的作品。《十字军》是显克微支最好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波兰历史叙事作品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作品全景似地展示了波兰人和德国侵略者进行正义斗争的壮观场面。小说的情节以波兰和条顿骑士团的冲突为基础,在著名的1410年格吕沃尔德大战中,条顿骑士团的军队被斯拉夫人的联军击溃了。艺术家把许多虚构的和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引进长篇小说,综合起来,丰富多彩地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
从长篇小说里我们不仅知道了年轻的兹贝什柯对丹努莎的爱情,波格丹涅茨人马茨柯和斯培霍夫人尤兰的侠义事迹,波兰人与十字军的战斗,而且还知道人们是怎样和靠什么生活的,他们怎样管理自己的产业,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如何,农业、贸易和城市是个什么样子,条顿骑士团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波兰国王雅格洛的宫廷中存在过哪些制度等等。《十字军》在培养波兰人民的民族自觉和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灰烬
《灰烬》是波兰作家热罗姆斯基于1902~190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1807年华沙公国建立前后。拉法尔出身于基埃茨省散多梅希县农村里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他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终日游玩作乐,无所事事。他的叔父拉尔哲夫斯基过去参加过反普鲁士的民族解放斗争,是巴尔同盟的盟员。一次,他和拉法尔出外打猎,遇见了一个德国人,要求他们向新驻克拉科夫的普鲁士军队献礼,他拒绝了;这个德国人又说,普鲁士政府要宣布限制地主对农奴的剥削,减少农奴服封建劳役的天数,拉尔哲夫斯基说:“我是地主,我有权利,地是我的,人也是我的。”
拉法尔的哥哥彼得年轻时就有激进思想,他认为他的父亲是个老顽固,他站在他父亲所痛恨的人一边。彼得和家庭决裂后,参加了1894年科希秋什科领导的民族起义,在战斗中负了伤,亏得一个农奴出身的战士密赫奇克的救护,才幸免于难。起义失败后,他父亲不许他回家,于是他便和密赫奇克住在一起,靠种地放牧为生。
密赫奇克过去是拉法尔和彼得都认识的朋友金杜尔特公爵领地里的农奴,彼得要求金杜尔特恢复密赫奇克和领地里所有农奴的人身自由,可是金杜尔特拒绝彼得的要求,讽刺彼得的行动和立场是“令人作呕的感伤主义”。彼得后来病死,由于他的激进思想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贫苦农民为他送葬的很多。他死后,密赫奇克拒服封建劳役,鼓动农民造反,因而遭到一顿毒打,后被送去服兵役。
1895年,波兰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瓜分后,许多爱国志士在国内外为波兰民族独立奔走奋斗,他们都把祖国独立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仑身上。拉法尔和他的表兄车得罗也决定去寻求出路,参加战争。一次,他们在斯托克沃索夫遇见了车得罗的朋友特列普卡,特列普卡过去是一个政治活动家,是波兰爱国将领东布罗夫斯基1897年在意大利建立的“波兰志愿兵团”的战士,在意大利参加过法、奥战争。现在他认为政治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不如在家种田,发展农业经济,拉法尔和车得罗没有听他的一套鼓吹。
1807年初,波兰各地爱国将领带领军队来到沃维奇,又成立了“兵团”,东布罗夫斯基任“兵团”首领。他对由拿破仑直接任命的指挥部的全体将领说,1807年是我们新生活开始的一年,今天,我们分别了12年后又汇聚一堂了。他要求将士们保持波兰人的勇敢精神。拉法尔直接跟着东布罗夫斯基,在革坦斯克比得哥煦同普鲁士、奥地利军打过几仗,取得了胜利。后来东布罗夫斯基的部队想渡过维斯瓦河去萨克森州找拿破仑皇帝。拉法尔在战斗中也负了伤,并且还遇见了密赫奇克,他原来是从奥国军队里逃出来的。拉法尔的叔父纳尔哲夫斯基为了护卫自己的庄园,也和奥地利人打过仗,后来战死了。1809年底,国内战争结束,纳尔哲夫斯基的一个庄园,根据遗嘱由拉法尔继承,密赫奇克也在他那里做工,但他已不是农奴,而成了一个雇佣劳动者。
车得罗所在的“兵团”所属部队后来跟随拿破仑去了西班牙。拿破仑在西班牙进行的是一场侵略战争,激起了西班牙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几乎全民皆兵,斗争十分英勇,尽管侵略者在萨拉戈萨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但也未能使他们屈服。车得罗忠于拿破仑,他在西班牙不顾一切地为拿破仑卖命,杀害了许多西班牙人。最后,车得罗在进攻马德里的战斗中负了伤,他听见有人在马德里街上宣读拿破仑的宣言,说要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取消宗教的严刑,释放政治犯,限制修道院等等,他激动地高喊“拿破仑万岁!”后来他见到了拿破仑,他想起了自己沦亡的祖国,便对拿破仑说,我是不顾父亲的阻止从家里跑出来的,我相信我是在为我们的土地而战,但我们会不会徒劳无功呢?拿破仑没有回答。一个和他一起在拿破仑军队中服役的波兰人维格洛夫斯基对他诚恳地说,我参加军队不是为了把西班牙的农民烧死,不是为了消灭城市和乡村,杀害儿童和妇女。维格洛夫斯基表示要解甲归田,可是车得罗却以他在马德里听到的拿破仑的宣言作为根据,反对维格洛夫斯基这样做。战后,车得罗虽然从西班牙回来,但是他仍以为只有跟随拿破仑打仗,才能使自己的民族获得解放,所以他又邀拉法尔继续参加拿破仑对俄国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