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3104800000004

第4章 年节风俗(4)

夏历二月初八是白族人民传统的斗鸡节。这一天,各村寨的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捉来事先就精心喂养的大公鸡,把它梳理干净,在它脖子上系一根红丝线,然后双手把鸡举过头顶到堂屋里磕头,祈祷祖宗保佑自家的鸡取得胜利。

斗鸡节的由来同白族人民崇拜鸡有关。白族民间流传着一句话:“靠小鸡起家立业,靠小猪建房竖柱”。相传,白族的祖先就是靠养鸡才繁荣兴旺起来的。后人牢记祖先的勤劳精神,像鸡那样不停地奔波觅食,也崇敬鸡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因此,白族人特别喜欢举行斗鸡活动,世世代代,年复一年,便演变成为斗鸡节。

傣族的泼水节

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即公历四月中旬,是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新年,通常称为泼水节。

泼水节的第一天名叫“桑刊日”,是送旧迎新的日子。通常这一天不泼水,而是在澜沧江上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传说,在古代西双版纳地区曾有一个万人痛恨的地主,硬要强逼一个穷苦的青年和他赛船,并对这个青年后生说:“你要是比输了,就砍下你的脑袋,丢到江里去喂鱼。”地主有一条载重千斤的大船,穷苦后生只有一条小船,但后生偏要和他比试比试,青年后生的精神感动了龙王和上帝。到了比赛那天龙王变作大船供他乘坐,上帝刮起大风为他鼓帆。霎时澜沧江上狂风大作,地主的船翻了,地主也被波涛吞没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青年,便在泼水节的第一天举行龙舟比赛。比赛以村寨为单位进行。龙舟两头翘起,船身绘上彩纹,头尾装上木雕的龙头龙尾。参加划船的小伙子头裹红巾,英姿焕发。指挥者一声令下众船齐发。船上号子声声,江边呐喊阵阵。龙船在江上飞驰,远看似离弦之箭,近看如出水的蛟龙。首先到达目的地的划船能手,上岸扛上胜利的大旗,人们向他们敬献米酒和糖果。接着在鼓乐声中,优胜者和江边的男女青年团团簇簇跳起欢乐的舞蹈。

泼水节的第二天举行泼水活动,晚上有盛大的文艺晚会。泼水分为文泼和武泼两种。文泼是对长者的一种泼水方式。泼水时被泼者不能跑。泼水者口念祝词,用橄榄枝蘸上清水,向长者的头上、身上洒几滴,或者舀上一勺净水,口唱赞词,拉开长者的衣领,顺着脊背倒下去。武泼即不分男女老幼,人们用脸盆、水桶,将一盆盆一桶桶的净水,兜头兜脸地泼去,淋个浑身透湿。泼水是傣族人民的一种祝福的仪式,一个人被泼得越多,表示受到的祝福越多,会因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泼水节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凶恶残暴的魔王。

他有很高的法术,人们受尽祸害。这个魔王有七个妻子,个个都很痛恨他,但又苦于没法制服他。第七个妻子美丽年轻且聪明过人。有一次她说:大王啊,你的本领可真大,要是能永远活下去,该多好啊……魔王听了这甜甜蜜蜜的话,心里乐滋滋的,便说:“我也有短处啊!要是人家用我的头发往我的脖子上一勒,我就完啦!”妻子听了这话暗记心头。晚上趁魔王熟睡之机,妻子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往脖子上一勒,一个斗大的头颅立刻咕辘辘滚到地上。

可是这颗罪恶的头颅,滚到哪里哪里就遭殃。滚到地上,地上到处起火;滚到江里,江水沸腾鱼儿死亡;埋在地下,腐臭难闻。无奈这位妻子只好把它抱在怀里。时间长了,这位美丽的妻子疲乏了,面容憔悴了,其他六位妻子便轮流着替换她。休息的时候她们便用清水冲洗自己的身子,洗去满身的血污。据说天上的一天便是人间的一年,为永远纪念这七位舍身为民的女英雄,傣族人民每年都要对她们泼一次水。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布依族的跳花会

跳花会是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一举行。跳花会一般设在平坦的大草坝上。

会上鼓声铿锵,歌声悠扬,参加者少则数千多则过万。跳花节过后即转入繁忙的春耕生产。

黎族的情人节

“三月三”是黎族的情人节,是黎族青年开展社交、娱乐的喜庆日子。

关于“三月三”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年三月初三,几个小伙子追逐几位美丽的姑娘,想看看姑娘们的容貌,挑选意中人。姑娘们害羞,跑回娘母洞中。小伙子们赶到洞门口,听到“轰隆”一声巨响,一块大石头落下,把姑娘和小伙子隔开。小伙子们在洞外高声呼喊,苦苦等待,到了黄昏,才灰心丧气地走开。姑娘们知道小伙子已走,却又不安起来,她们走出洞门寻找,来到一片荒野,仍不见小伙子去向。正着急间,忽然“哈哈”几声大笑,小伙子们一个个从草丛中跳出来,姑娘们冷不防,一个个羞怯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木棉花。小伙子们为了表示真挚的情谊,顺手折下路边“布任”枝送给姑娘们。姑娘们用“布任”枝悄悄遮住了半边脸,幸福地依偎到情人怀里。从此,人们便把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订婚的日子。

布朗族的过年节

过年节是布朗族传统节日。届时,家家吃红糖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一对蜡条、两条鲜花,送到族长家。各户男主人脱下包头巾,向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并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族长亦向人们祝福。各村社还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滴水仪式。

纳西族的三朵节

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的三朵节。这是一个祭祀性节日,纳西人称“三朵颂”,意为祭三朵。三朵又称北岳,是纳西族地区玉龙雪山的象征,被尊为最崇高的民族保护神。关于三朵神,民间传说甚多。元、明就已开始祭祀。因传三朵属羊,故百姓在农历二、八月的羊日祭三朵。诗云:“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朵。”1986年8月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农历二月八日为“三朵节”,全县放假一天,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庆祝活动。

布依族的赶查白节

农历六月二十一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赶查白节。

节日当天,村寨家家会亲邀友,宾客盈门。男女青年欢聚在查白场上,吹木叶,弹月琴,赛歌赶场,盛况赛过年节。

查白场,位于南盘江畔黄草坝南一个山坡上。传说,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对叫查郎、白妹的恩爱夫妻,男猎女织,美满幸福。财主李山猫见白妹美貌,起了邪心,逼她成亲。查郎、白妹坚贞不屈,双双殉情。为纪念他们,后人使用查郎、白妹的姓氏把这个山坡改名查白场,并定农历六月二十一为赶查白节。

达斡尔族的新年节

农历新年在达斡尔语中称“阿涅”,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大门正前方堆起大堆的干牛粪,傍晚时点燃起来,堆堆焰火冲空而起,使村庄笼罩在一片和睦吉祥的节日气氛之中。除夕有守岁之俗,人们把各式灯笼张挂在门前,有的还挂上别致的冰灯。大年初一人们梳妆打扮,向长辈请安,敬烟磕头,逐户拜年。每家都要准备蒸糕,拜年时一进门就打开锅盖抢吃糕,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谁家糕甜糕酸。糕甜意味着造糕人心地善良。

一般出外作客,不论男女都必须互相敬烟,以示尊重。姑娘们参加舞会,带上自己绣的荷包,趁机悄悄地送给情人表示爱情。达斡尔人在“阿涅”期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除了和蒙古族相同的角力、赛马、射箭等,还喜欢打“贝阔”,即类似冰球的游戏。活动一直到正月十六日。十六那天是“黑灰日”,即人人往脸上抹黑,说不抹黑这一年都不吉利。所以青年人手上都抹上黑锅烟,争着向对方脸上涂抹。年轻的姑娘更成为争相抹黑的对象,她们的脸上往往被小伙子们抹得黑乎乎的。

瑶族的新年节

瑶族新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花衣服花裙子,戴上精美的银饰。小伙子也穿着节日盛装,赶来聚会。集会一开始,首先由三个青年演出“耕作戏”,一个扮牛,一个扮扶犁农夫,一个扮荷锄农夫,三人载歌载舞,以示预祝丰收和庆贺新年。人们互相拜贺新春,还举行射击比赛等体育活动。

侗族的花炮节

侗族最为热闹的节日是一年一次的花炮节。花炮节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在清朝光绪初年,广西三江县的富禄已是一个木材集中地和商业点,该地的商人们为了生意兴隆,便在每年夏历三月初三燃放花炮招徕顾客。年复一年的沿袭,便形成了传统的花炮节。花炮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以广西北部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程阳在夏历的正月初三;梅林在夏历的二月初二;富禄在夏历的三月初三;林溪在夏历的十月十六日。节日的前一两天,远处的亲友们便来到聚会地点,住在亲友家准备迎接欢庆时刻的到来。

节日清晨村村寨寨一片欢腾,行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姑娘们穿上绣花新衣,佩戴着银光闪闪的首饰;小伙子们身穿黑上衣白长裤,扎着绑腿神采飞扬。在节日的聚会场所,人们插上彩旗,搭上戏台,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文艺工作者和民间歌手们,在这儿演唱侗族人民爱听的侗戏。此外还有各种货摊和食品摊摆满了村头巷尾。附近各族人们纷纷前来助兴,使花炮节更为热闹。

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放花炮,花炮用铁筒制成,筒内装着火药和一个用红绿线缠裹着的象征幸福的小铁圈。花炮共放三次,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每放一炮,随着轰隆的一声响,铁圈借助火药的冲力,飞向天空,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铁圈从空中掉到地上,早就盼着抢到铁圈的小伙子们,像开闸的洪水立即扑向前去,争抢那象征幸福吉祥、事事如意的铁圈。抢到铁圈的优胜者,由老人们颁发镜屏和彩礼,并受到人们的尊重。

之后是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各村各寨的芦笙队,吹着高达几米几十米的大芦笙和各种精巧别致的小芦笙进行比赛。男女青年们有的比赛射击,有的唱歌跳舞,有的则对唱山歌互诉衷情。而中老年人,或喝酒或听戏,或斗鸟或下棋,自寻乐趣。此时的侗家山寨处处是歌声处处是欢乐。此外,花炮节还有热闹的物资交流活动。入夜以后侗家山寨灯火辉映,欢乐的人们仍然兴高采烈地看侗戏、彩调和电影;座座木楼传出悠扬动听的“多耶”(侗族的一种民歌)声、琵琶声和芦竹声,别有一番情趣。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云南大理城西点苍山中和峰麓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大会。大理三月街古称观音市。三月街形成集市,是在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有的说是出自一个佛教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洱海一带有一个罗刹魔王,每天要啄吃三十多人的眼睛。观音菩萨看见白族人民受苦受难,用法术斗倒魔王,把他缚在宫殿的大柱子上。为了纪念观音的善行,白族人民在观音菩萨下凡的夏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搭棚诵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还有一种传说是,洱海住着一个名叫阿善的渔民。有一天他驾船捕鱼网网皆空,便弹琴悲歌起来,哀怜的乐曲感动了洱海龙王的三公主阿香。她来到船上帮着撒网,每网都是满满的大鱼。在劳动中阿香表示了对阿善的爱慕之情。阿善将阿香带回家中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

三月十五日,天上一年一度的“月亮街”街期到了,各种神仙齐会月宫。阿香变成一条金龙,驮着阿善也来到了月宫赶街。他俩见到“月亮街”上摆满了珍珠宝玉、云丹仙草,就是没有渔网农具。他们回到村里以后,向乡亲们说起天上月亮街的情形,大伙提出要把天上的月亮街搬到人间。从此每逢夏历三月十五日,人们便在点苍山脚下摆起街场来了。

不管三月街的起因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三月街已成为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今天的三月街已发展成为物资和文化交流的盛会。赶会的除白族以外,还有彝、藏、傈僳、纳西、怒、回和汉族。大理三月街热闹非凡,街上彩旗林立,帐篷相连,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潮水般涌到这里,挑选可心的用品,也带来自己的土特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三月街上最吸引顾客的民族特需用品专柜上,有白族妇女缝领褂用的丝光平线;白族姑娘们心爱的手镯、耳环、珠链、围腰链;藏族同胞喜欢的毡帽和酥油壶;纳西族、彝族需要的花边彩带等等,丰富多样,应有尽有。

仫佬族的衣饭节

衣饭节是仫佬族传统节日。在闰年的立冬日举行。传说罗义、罗英父女俩射狮驯牛,垦荒种地,使仫佬人丰衣足食。为纪念其父女的功德,村村寨寨聚会唱歌,逐渐演变为节日。这一天,家家宰猪杀鸡,包粽粑,敲锣打鼓,歌舞娱乐。歌舞地点轮流安排在本房族的各户人家。事先,选出最丰满的谷穗,用彩带排在演唱地点的墙壁上;堂屋中央摆一张大桌,上放用芋头、红薯制成的水牛、黄牛模型,摆一盘五色糯米饭团,围以甜酒、芝麻、黄豆、花生等十二种香料食品。尔后,唱师开始演唱,或拿竹鞭驱赶“牛群”,或托五色糯米饭团绕桌而跳。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围桌观看,共庆丰收。从头天清晨始,至第二天天亮结束。事后,将谷穗、耕牛模型分给各户。

瑶族的耍歌堂

耍歌堂是瑶族同胞喜庆丰收的盛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耍歌堂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对歌求偶的场所。

维吾尔族的圣纪节

圣纪节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举行,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他的诞生和逝世均在伊斯兰教的三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信仰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圣纪节是个宗教性的民间节日。

侗族的舞春牛

舞春牛是侗族人民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的别具一格的活动。春牛的牛头用竹篾编就后糊纸而成,头上挂大红花,牛身披棉被,外加象征性的牛毛。春牛由两青年舞着,后随手扶犁耙、挑筐挑篮的农夫、农妇,到各家各户祝福春牛登门,风调雨顺。主人则以红糖糯米粑款待表示谢意。舞春牛实际上是一种群众性的拜节祈丰收的活动,深为侗族人民所喜爱。

哈尼族的苦扎扎节

苦扎扎节是哈尼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日。“苦扎扎”在哈尼语中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哈尼族支系繁多,各地过节的具体时间略有差异,一般在盛夏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历时三至五天。

高山族的丰年祭

高山族节日又称收获节或丰收节。每年秋后择日举行,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天。过节期间还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以拉手舞最为流行。舞时参加人数不限,少则三五人十几人,多至数十人或数百人,形式活泼多样,唱词有歌颂祖先赞美英雄的,有庆贺丰收、歌唱团结的,也有见景生情的即兴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