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一句话能说得人跳。”由此可见语言的魅力。同样意思的话如果从不同角度说出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如果你想讨人喜欢,就必须会说话、巧说话,才能赢得人们的喜爱和好感。
1.在“苦药”上抹点糖
提起批评,也许更多人的理解是“挑刺”。其实,那只是占了批评的很小部分,真正高明的批评,更多的是交流、引导和印证。
如果你希望你的批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一个人犯错后,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大家的群起攻之,这样势必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怎样批评,实际是一种说服的技巧,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批评的目的在于打动对方,使得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贬低对方。即使你的动机是好的,是真心诚意的,也要注意方式和场合等问题。
历史上很多智人谋士,都是善用药引子的人,不费吹灰之力,成就九鼎大事。“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极其典型。故事说的是秦国进兵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兵,而齐国一定要长安君当人质才肯出兵。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当时赵太后当权,不肯答应。大臣们轮流劝谏,都被太后顶了回去,无奈左师触龙出面劝说。那时太后正在气头上,背对着他,触龙进来慢慢坐下,先与太后聊些身体吃饭之类的家常,又慢慢将话题转到子女上,取得太后的共识后,才顺理成章地道出爱子女要为他们的长远利益考虑的道理,说明出齐当人质正是长安君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是为将来自立打基础,终于劝动了太后。
“良药苦口利于病”,在现实生活中,扶正匡谬的批评的确不如蜜糖那样让人乐于接受,它成了真正难以下咽的“苦药”。开展企业内的批评报道尤非易事,上下左右,利益厉害,磕磕碰碰,枝蔓牵扯,批评几乎真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京城女”了。批评得好,人家接受;反之,麻烦缠身,批评者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批评要学会变“害”为“利”,使“硬接触”变成“软着陆”,即在“苦药”上抹点糖,看似失去了锋芒,但却药性不减。
李兵进公司不到两年就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但是有个别下属不服他,有人甚至公开和他作对,钱诚就是其中的一位。自从李兵做了部门经理之后,钱诚经常迟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迟到。按公司规定,迟到半小时就按旷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资的。问题是,钱诚每次迟到都在半小时之内,所以无法按公司的规定进行处罚。李兵知道自己必须采取措施制止钱诚这种行为,同时又不能让矛盾激化。
李兵把钱诚叫到办公室:“你最近总是来得比较迟,是不是有什么困难?”“没有啊,堵车又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再说我并没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呀。”“我没别的意思,你不要多心。”李兵明显感觉到了对方的敌意。“如果经理没什么事,我就出去做事了。”“等等,钱诚你家住在体育馆附近吧?”“是啊。”钱诚疑惑地看着对方。“那正好,我家也在那个方向,以后你早上在体育馆东门等我,我开车上班可以顺便带你一起来公司。”没想到李兵这样说后,钱诚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说:“不,不用了……你是经理,这样做不太合适。”“没关系,我们是同事啊,帮这个忙是应该的。”李兵的话让钱诚脸上突然觉得发烧,人家李兵虽然当了经理,还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这种消极的行为,实在是不应该。事后,钱诚虽然还是谢绝了李兵的好意,但他再也不迟到了。
在批评的过程中,适时地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方式,能使得对方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塑造全新的自我形象,因为他从你那里得到的信息是,自己是有优点的。这样即使他有错误也能很容易地接受批评,并很快地改正,所以批评的艺术可以被称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
批评和骂人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骂人是气急败坏的表现,是无赖的表现,这不需要多高水平,在大街上惹上个泼妇,她肯定能骂得十分出彩。但是,骂人的行为除了让被骂者受伤,或者被路人耻笑之外,没有多少意义。而批评不同,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对人与事进行的一场论证,它应该有着严谨有力的逻辑。因此,我们万万不可把骂人的行为扯进批评的范畴内。
批评别人,就要给别人服气的理由。作为批评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对批评的人和事,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要公正地看待问题,而不能用党同伐异的态度去行事。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自己的看待问题的观点,有自己的鉴别能力;然后,真诚地向批评对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指明他应该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的见解是正确的,意见是真诚的,态度是诚恳的,别人又怎会不接受批评呢?
批评,顾名思义,既要批也要评。批是批判,评是评价,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好评。不管怎样,不能光批不评。
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绝不可以只批评不表扬,因为不管是什么人,毕竟都还是有一点优点的。但这么说,也绝不是鼓励大家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先来一段表扬,在表扬以后再来一个但是,但是的后面加上一串的批评,这样的批评只能让别人觉得我们虚假。就比如我们是老师,我们要批评学生的懒惰行为,我们可以这样说:“你很聪明,请以后勤奋点。”而不要这么说:“你很聪明,但是你很懒惰。”这两种批评方式看似没多大区别,但前一种批评方法已经在表扬中提出了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而后一种效果和第一种相比如何,大家肯定是心中有数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错误。其实,任何有上进心的人都不愿意犯错,要批评一个人的错误时,最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错误。你的目的也是为了要帮助对方,而不是为了贬低对方的品格,因此批评以适可而止、给对方留有余地的方式为好,对方会感谢你的宽容。
2.正话反说效果好
人们常常说,真理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同理,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成为反面的反面——正面。正话反说所能起到的作用,往往比一本正经的规劝和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汉武帝刘彻有位乳母,在宫外犯了罪,被官府抓了,并禀告汉武帝。汉武帝心中十分为难,毕竟是用其乳汁养大自己的乳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不处置她,有失自己天子的尊严。思来想去,汉武帝决定以大局为重,依法处置自己的乳母。
乳母深知汉武帝的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求东方朔帮自己一把。
东方朔也颇感为难,他想了想说:“办法也有,但必须靠你自己。”
乳母急切地问:“什么办法?”
东方朔说:“你只要在被抓走的时候,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话,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乳母虽不解其中玄机,但还是点了点头。
当传讯这位乳母时,她有意走到武帝面前向他辞行,用哀怨的眼神注视着武帝,几次欲言又止。汉武帝看着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心想赦免她,又苦于君无戏言,无法反悔。
东方朔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知道时机成熟了,便走过去,对那位乳母说:
“你也太痴心了,如今皇上早已长大成人,哪里还会再靠你的乳汁活命呢?你不要再看了,赶紧走吧。”
武帝听出了东方朔的话外之音,又想起了小时候乳母对自己的百般疼爱,不忍心看乳母被处以刑罚,终于法外开恩,将她赦免了。
东方朔一番“反弹琵琶”终于救了汉武帝的乳母。
当我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一顽童,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便出门找伙伴玩耍去了。玩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头上一顶崭新的帽子不知何时丢了,于是心惊胆战地跑回家去,对他妈妈“汇报”了一下大体情况。要是在平时发生这种情况的话,妈妈一定会大声斥责他,可是今天是大年三十,不能骂孩子,尽管她心里很火,也硬忍着没有爆发。这时来他家串门的邻居王叔听了后,笑着说:“狗娃子的帽子丢了,这没关系,这不是正好意味着‘出头’了吗?今年你一定走好运,有好日子过了。”一句话,说得孩子的妈妈转怒为喜,并附和着说:“对,对!狗娃从此出头了。”于是大家一阵哈哈大笑。从此邻居王叔的形象一下子在人们心目中提高了许多。
在客客气气的社交场合中,直话直说是致命伤。别误解,这不是在鼓励说谎,这里讲的是一种高深艺术,一种和斗牛相似的艺术。餐桌谈话的高手能够像斗牛勇士一样,挥洒自如地应付、闪避灾难。
一个人只有注意说话时的环境,做到情景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说话效果,那些不看场合乱说话的人难免要碰钉子。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当年争夺霸权时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越来越消退了。
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光鲜的骏马,心里高兴极了,便从此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嗜马如命。不料事与愿违,没过多久,这马便死了,楚庄王非常痛苦,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金殡玉葬,以大夫礼葬之。
楚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可奈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楚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楚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觐见,问道:“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抹眼泪,一边哭哭啼啼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抚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吊唁。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楚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抬起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现在能怎么办?”
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调料,煮熟后,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您了。”
楚庄王找到了一个台阶下,群臣大吃了一顿马肉,事情也就此了结。
优孟的一席话,劝阻了楚庄王荒唐的行为。但是为什么其他的大臣劝谏不成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正话反说的技巧。
我们必须牢记“说话莫忘看场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为受特定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在另外的场合中说未必佳;同样的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效果就不一样。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环境,才能取得良好的说话效果。总之唯有巧妙地利用语境,做到情景相宜,才能攻破人们的心理防线。
3.使点“心眼”巧反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屡屡见到令人不满或生气的事情,这时,“骂人不带脏字”的反驳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场。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无理的提问,这种场面往往让人窘迫得很。这时你必须使点“心眼”,学习些应对的方法和技巧,你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地化解尴尬的场景,把自己从窘境中解救出来。
有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
“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
“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想不花钱喝酒的言行是不适当的,而如果伙计不知如何机智应对的话,只能遭到老板的严厉斥责,或者自己贴钱给老板喝酒。
在现实生活中,反驳别人的不恰当言行时可采用这样一些技巧:
(1)比对方更荒谬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说:
“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
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而易引发情绪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后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
“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显然是认为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不廉洁,但并没直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蒙博托如果发脾气,正言厉色地驳斥,则既有失风度体面,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够三言两语澄清真相吗?
于是,蒙博托除了用“哈哈大笑”表示不屑一顾以外,还引用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2)委婉点拨
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后来脸上出现了不快。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接连好几次。作曲家看到他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荫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的深恶痛绝源于此,然而,直接的指责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便用体态语及其说明来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袭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明说,那位作曲家的脸一定会涨得通红!
(3)循循善诱
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嚷着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无济于事。
列宁同志得知此消息,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同志很恳切地说:“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以吗?”
农民们一听这话,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立即允诺道:“完全可以。”
列宁同志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