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举出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的例子,并不是很难。毕竟,势力的强大总是容易让人麻痹,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见自己的强大,看不见自己的弱势。但是,如同苻坚这样,率领百万大军却一败涂地的战役,也算是一个典型了。
(一)天不时未加分析,盲目起兵
所谓天不时,这里我们理解成苻坚起兵起的不是时候。
在决定攻打东晋之前,前秦在北方经过了一系列的讨伐战争,连年争战,百姓和将士都没有得到休养生息,长期处于困乏劳顿的状态。也正是前秦连年征战中,步步取得的胜利,才不断助长了苻坚的骄气,想要一鼓作气拿下东晋,完成统一大业。但苻坚没有想到的是,战争有时候不是趁热打铁一样简单。军队官兵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战争,都已经有些厌倦了。而且,前面的战争都是针对一些小国家,自然易如反掌,现在面对的却是强大的东晋,因为对征战小国家的容易而忽略强大的对手,苻坚确实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秦国连年的征战,不停地征召兵士将领,又增加各种苛捐杂税用来补充军资粮草,所以,在秦国所向披靡的战争中,百姓已经苦不堪言。
前秦经过所向披靡的战争,军事实力确实获得明显的壮大,不论在军队的人数还是国土面积上,都远在东晋之上,这也是苻坚之所以要出兵东晋的原因。但是,苻坚只是考虑到了自己在数量上的优势,却没有考虑到质量的问题,也就是军队的战斗力状况。
苻坚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在军队困乏、百姓怨声载道的时候,本应该休养生息,整顿军队,让百姓和官兵都能好好喘口气,正所谓“收回来拳头才能更好地出击”,而他偏要出征。而且,征伐东晋并无理由,如果说,前秦对前燕、凉、代的战争中,还能找到一些听起来冠冕堂皇的出兵借口的话,这次对东晋的出兵却真的是挑衅了。
苻坚就这样强行对东晋出兵了,既没有合理的出兵理由,也没有让官兵百姓得到休养生息。试想一下,为了自己心中的统一大业,让别人拿着性命去冒险,官兵百姓自然怨声载道,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战斗力怎能和东晋抗衡呢?
(二)地不利长江天险,远途作战
前秦“地不利”的第一点是江河天堑。
前秦出兵以前,就有人建议说,东晋拥有江河天堑,不可以盲目进攻。可是苻坚却听不进去。结果秦军在洛涧战役中大败,后来又和东晋隔淝水相望,苦于渡不过淝水。这样,求胜心切的前秦才中了东晋的计策,做出撤退,最终导致溃败的结局。
前秦“地不利”的第二点是远途行军。前秦建国之后,把都城建在长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古都西安。而东晋的都城在建康,即现在的江苏南京,两地相差一千多公里,即使是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也要花费很长时间,何况是古代的徒步行军。秦军是百万大军不假,但因为路途太远,秦军的人马并不能完全利用起来,真正参与淝水之战的只是苻融、慕容垂率领的二十五万前锋兵马,其他的兵马都在行军路上。行军途中的前秦兵马旗鼓相望,前后绵延千里。
再分析一下前秦的这百万大军,精确地说是九十万左右,其中苻融、慕容垂的前锋兵马二十五万,苻坚率领的中间人马六十万,还有“羽林郎”三万。这二十五万的前锋兵马中,集中了苻融、张蚝、苻方、梁成、慕容垂等前秦所有能征善战的将领,后面的六十万大军仅仅由苻坚一个人带领。苻坚得到苻融关于晋军军中空虚的情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领了八千人马赶往寿阳。苻坚率领着六十多万的军马,为什么独独带了八千人马赶往寿阳呢?
在秦军出兵以前,苻坚颁布了一个政策:十丁抽一。这里的“丁”,是指已经担当了国家赋税的男子。那么“十丁抽一”会抽上这样一个结果:前秦总人口大约一千八百万。按平均每户五人算的话,那么就有三百六十万户,按一户有1.5“丁”算,那全国就有五百四十万“丁”,“十丁抽一”,最后就是五十四万。
苻坚这次抽兵,是不是也抽了氐族人,本身就令人怀疑,而且就算抽调了氐族人,也很可能是编到苻融的前锋部队中去。这五十四万人的比例,按照我们上面对前秦国家人口组成的分析,实际上氐族占十八分之一,其余胡人占五分之一,而剩下的汉人,接近四分之三。那么,这五十四万人里,就有四十多万都是汉族人!
这些大部分由汉族人组成的将近六十万的兵马会被放在淝水之战中的什么位置呢?前锋是用来打头炮的,用的都是在北伐中检验过的能征善战的老兵马,那么这五十四万兵马就只能放在苻坚的军中了。可是这样的兵马带过来有什么用呢?原来,苻坚早有考虑,这五十多万的兵马并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用来运粮的。但这听起来的百万大军,也确实唬了东晋一把!
俗话说,两军交兵,粮草先行,秦军百万大军,粮草是个大问题,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兵马。这就是说,这些人基本和淝水之战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负责后方罢了。苻坚前往寿阳,只带八千兵马,一是因为知道这些人在战场上根本没什么用处,没指望他们上前线,索性继续留在后方继续运粮;二是骄傲地认为晋军不堪一击,用苻融等率领的前锋兵马来对付晋军就已经稳操胜券了,之所以带领八千人马,就是充当个护卫的作用罢了。
这就是长途作战的坏处,百万大军听起来挺气派,实际上却没什么实质性的用处,大部分人马只是负责后方罢了,这样,前秦的溃败也就不意外了。
(三)人不和群臣纷争,兵心不定
前秦出兵攻打东晋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本来就值得考虑。自己意见还没有统一,就起兵攻打别人的国家,怎么可能有强大的战斗力呢?
前秦皇帝苻坚也算一个仁慈英明的君主,他对人才极度地爱惜,对于降将、俘虏也特别关照。在讨伐北方的战争中,对于归降的人,都不加为难,委以重任。他对待人才,可谓求才若渴,颇有曹操风范。虽然说用人不疑,但这些归降的人是真心投靠还是权宜之计,苻坚却丝毫不加考虑,直接为己所用。
前面说过,慕容垂是前秦大败的第一个祸根。在讨伐前燕之后,燕国的吴王慕容垂,虽然战功显赫,却得到了燕国奸臣的嫉妒和迫害。慕容垂被迫逃离燕国,投奔了苻坚。慕容垂是燕国出色的骁勇善战的将领,此次“弃燕投秦”不过是逃命的一个计策罢了。但是,不明就里的苻坚本来就听说慕容垂的才能,知道慕容垂要投奔自己,喜出望外,丝毫不加分析地就要接受慕容垂,并且打算对其重用。但是当时的得力助手王猛并不同意。王猛认为慕容垂是秦潜在的威胁,认为不但不能收留慕容垂,并且要趁此机会杀了慕容垂,以免后患。但苻坚爱才心切,不听劝阻,封了慕容垂很大的官。
在后来的秦国和燕国的战争中,王猛率兵势如破竹地灭了燕国,俘虏了国君慕容暐及许多慕容氏的官员。苻坚对他们都没有为难,均给了不同的官职。
慕容垂归秦以后,一直心有不甘,但始终忍辱负重,甚至在秦国攻打燕国时共同带兵伐燕,可以说是推波助澜地消灭掉了自己的国家。此后,慕容垂更是韬光养晦,等待机会,伺机光复燕国。
《资治通鉴》里在写到苻坚南伐时,写到慕容垂和儿子慕容农的一番对话,也许这番对话预示了前秦日后的惨败。重建燕国一直是慕容家族的心头大事,即使当了苻坚手下的高官也不能抵挡南面为君的诱惑。慕容农提到《神秘谶语书》,书中预言了前秦帝国的衰亡和中国北方大分裂的未来。但慕容垂却假惺惺地训了慕容农一番,意思是复兴大业自在本人心中,你们做小辈的怎么可以乱讲话?
很明显,慕容垂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苻坚失败的机会。苻坚想要南下伐晋的消息一传出,侄子慕容楷就对慕容垂说:“叔父终于将机会等来了,看来我们光复大燕的机会到了。”慕容垂也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慕容楷说:“说得好,只有你能和我成此大事。”
慕容垂马上跑去对苻坚说:“弱并于强,小并于大,这是理所当然的。现在陛下神勇英武,四海皆知,又拥有劲旅百万,骁勇善战,正是挥师南下的大好时机,难道要把这个留给后世子孙来做吗?”慕容垂还鼓动道,“国家大事,您自己定夺就是了,众口难调,何必广泛征求群臣的意见呢?以前,晋武帝扫平东吴,依靠的也只是张华、杜预两三个大臣而已。”苻坚听完,对慕容垂大加赞赏,并视为知己,说:“能与我一同平定天下的,只有你啊!”还赏慕容垂绸缎五百匹,表示鼓励。
为苻坚挥师南下推波助澜的还有一个人叫做姚苌。姚苌是羌族的首领,和慕容垂一样,都居心叵测,在等待这个机会。
在兴头上的苻坚,却独独听信了这两个人的谗言,并且让他们率领的兵马和苻融一起,组成了南下的前锋军。
前秦的第二个祸根是朱序。
朱序本是东晋的将领,在前秦攻打襄阳城时,朱序率领守城将领苦战一年,终于弹尽粮绝,投降了前秦。虽然在前秦军队中做着尚书的官,但在心里一直觉得对东晋有愧。
苻坚可能以为,朱序是东晋将领,让他去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体现自己的宽厚仁慈。可是朱序得到这个机会,却认为自己回报东晋的机会来了,不但没有充当说客,反而向东晋透露了秦军的现状,并极力劝说东晋立刻出击。
在淝水一战中,朱序虽然仅仅说了一句“秦军败了”,发挥的作用却是难以估计的。在秦军游移不定撤退的时候喊一句“秦军败了”,无疑是肯定了秦军的怀疑,使秦军毫不犹豫地撤退下去。最终决定了秦军大败的命运。
古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说怀疑的人不能用,用了就不要怀疑。这并不是说不能怀疑,尤其是对于归降的将领,应该先“疑”,检验过了才能决定是否能够重用。对于这些降将,不加分析他们归降的背景和原因,就给予重用,最后终于酿下大祸,甚至在最后危及自己的性命。
(四)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其实战争的胜负和是否骄傲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之所以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是因为人在骄傲的时候总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自己的强大,看不到自己的弱点,最后导致被对方利用自己的短处而取胜。而谦虚的一方,却因为自己实力较弱,因此才考虑周全,不轻易地夸大自己,也不随意忽视对手,最终才得以和对手抗衡。
苻坚之所以决定对东晋出兵,是因为觉得北方的少数民族已经被平定,并且苻坚觉得在平定北方的战争中,也已经显示了前秦军队的实力。现在既然已经扫平北方,就应该趁热打铁,一举荡平江南。
苻坚扬言:我们现在有百万大军,扫平江南易如反掌,等我们胜利了,可以用俘虏来的司马昌明做尚书仆射、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做侍中,看现在的情况,得胜那天应该是指日可待,你们不妨提前给他们建好官邸。
兵还没有到,仗还没有开始打,自己就定了战争的结论,并且准备好了招降事宜,不仅在自己国家为他国的国君设置了投降后的官职,甚至在开战之前就先着手为其建官邸了。苻坚的骄傲和自信真的是可见一斑了。
相反的却是东晋的军队,东晋虽说在是战是降的问题上也进行了一番争论,但大体上还是君臣一心,并且因为自己和前秦的百万大军相比,实在是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也只能处处小心、步步为营。
东晋孝武帝让谢安举荐将领,关键时刻,谢安举贤不避亲,推举自己的弟弟、侄子和儿子为抗秦将领。在东晋内部人心惶惶的时候,谢安身为丞相,先不自乱阵脚,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淝水之战前期,东晋又分析形势,利用前秦的骄傲心理,用激将法诱使秦军退后,方才赶在前秦大部队赶来之前开始了淝水之战,打退了秦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