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格萨尔王传
3132200000008

第8章 记述隋唐五代时期的史书(2)

《旧唐书》的列传写了大约一千多人的事迹,唐代一些著名的人物不论是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佛学家、医学家都有记载,例如李白、杜甫、姚思廉、李百药、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等,还有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家喻户晓的玄奘都有记载。唐朝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相互往来、共同融合发展,和其他史书相比《旧唐书》对于唐朝时期国内外各民族的记载是比较多的,像唐朝与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入吐蕃(今西藏自治区),日本、朝鲜等派使臣来唐朝学习,还有关于海外天竺(今印度)、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的交往都有专门的记录。

《旧唐书》有志十一类,它们分别是礼仪、音乐、历、天文、五行、地理、职官、舆服、经籍、食货、刑法。记述稍微简略,但也有参考价值。

《旧唐书》据实详录,年代数字的记载都很具体清晰,只是由于成于众人之手,有些地方有矛盾,或是一个人的传记前后出现两次;有些地方根据旧史直接书写,未免有回护曲笔的地方,但是这些都是官修史书的一个通病,虽然有损史官之德,但是处在高压皇权制度之下,写史也不再是一件个人随心所欲的事,为了生存也算是情有可原。

《旧唐书》之后还有《新唐书》,北宋统一初期,皇帝不满于《旧唐书》的记载,认为其中的一些内容不利于巩固政治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召集了一批人员重新修订《唐书》,宋祁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列传一百五十卷,后来欧阳修负责写本纪、志和表的部分,并且校订了宋祁所写的列传,同时参加编写的还有梅圣俞、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等人。在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完成。

《新唐书》本纪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共二百二十五卷。记述的历史时期,大致与《旧唐书》相同,囊括整个唐朝时期。在本纪中,《新唐书》为九万字,《旧唐书》为三十万字,删掉了《旧唐书》近十分之七的内容,削减了大量史实,文字简洁,许多关于皇帝的丑行陋迹都删去了,美化唐朝皇帝,也是为了巩固北宋的统治,皇帝在人们心目中应是完美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甚至想让其成为人们心中的“神”。严重的缺点是时间的记载模糊,多用“初”“中叶”等字一笔带过,历史事件没有具体时间可查。

列传中删去旧书中六十多个人的传记,但是又增加了三百多人的传记,整体上看丰富了唐史的内容。在删去的这些人中有删减不当的,例如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高僧玄奘、神秀、慧能、僧一行等人都被删去了。《新唐书》中对农民起义的态度与旧史不同,认为他们是逆贼,是叛党,随意诋毁。欧阳修、宋祁等人喜爱古文,对于传记后附录的那些不是古文的诏表,随意删改,不能体现出原文的精华,选录的文章不以实际情况而根据个人喜好决定,埋没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在志中新增了:选举志,主要记录唐代的科举制度;兵志,记载了军事方面的一些制度;仪卫志,主要记录皇帝官员出行或祭奠的随行人员的数量、阵列、服饰等方面的制度,这三志从此为后世写史所沿用。在《新唐书》中值得注意的是有表一类,便于查阅,线索清晰。《新唐书》记载矛盾、重复的地方比较多,一经出版,就有吴缜《新唐书纠谬》一书,列举《新唐书》失实、可疑、不当的地方有四百六十多条。在阅读时可做参考。

《新唐书》与《旧唐书》相比,条理清晰,体例完备,增加了一些人物传记和志的类别,文字简洁,记录简单,但是很多史实被忽略不记。旧史的记录较为翔实,但是前后水平不一。总之,新旧二史各有优长,二史可以相互参照,互为补充。《二十四史》里把新旧唐书都放入其中,必然有它的道理,如果能舍弃一方的话,就不会将二史都放在一起了。这种情况还有,关于五代史的史书也收入了两本,即《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是记录梁、唐、晋、汉、周五代历史,刚开始时是单独成书,各自流行。北宋薛居正等人撰写,为了区别欧阳修的《五代史记》(现称《新五代史》),改名《旧五代史》。在欧阳修的《五代史记》编成后二书同时流行,由于欧阳修的名望大,金国泰和七年(1207年)命令官府人员只用欧阳修编的《五代史记》,随着读者的减少,后来薛居正所编旧史就渐渐散失了。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史官邵晋涵从明代的《永乐大典》里将对《旧五代史》的引用辑出,并且杂取各家史书的记载,糅合而成,并且定名《旧五代史》。薛居正的原书体例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根据各书的记载,大致按照原书编排并且合成一部。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在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做过官,后在北宋时期任宰相,所以薛居正只是《旧五代史》挂名的作者,真正的撰写人有卢多逊、刘兼、李九龄等人,编写《旧五代史》的时候资料丰富,参加编写的人员多为史官,所以编写效率高且质量不错,仅用了一年半就编成了。

《旧五代史》类似于《三国志》,由五部史书组成,每部单独成体例,有纪和传,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卷,周书二十二卷。历史始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终于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960年),共八十多年的历史,实际记载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因为以中原的政权为正宗,所以单列《世袭列传》三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传》三卷,记述中原五代之外独立存在的政权。

《旧五代史》的记叙详尽,由清代重新整合后好多地方有删改,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忌讳较多,例如将“虏”“胡”“犬戎”等字样的句子或删或改,尽力削弱以汉民族为正宗的思想。虽然这样,还是能体现出原本的特色来,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资料。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北宋欧阳修著。这是《二十四史》中唐朝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史书。欧阳修信奉《春秋》微言大义的褒贬体例,他认为五代时期的历史就像春秋时期一样诸侯争霸,天下混乱,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这段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但是个人修史,容易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史书中去,根据个人喜好来评论史事,有言论的自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约束。在书中的议论,欧阳修不用“赞曰”“论曰”“史臣曰”,而用“呜呼”开始,发起评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好古文、重历史、有才学、做官生涯几经沉浮,颇负盛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惜身处北宋后期,外敌强大而内政软弱,不能发挥真正的才干,只能借修史来褒贬史事。《新五代史》在1053年时就已经完成,藏在家中,在他死后,他的家人应皇帝要求把《新五代史》献出。这是欧阳修自己的一部书,所以在书中重视对史事的褒贬评论而不注重对史实的记载,全书的内容不到《旧五代史》的一半,由于史料来源丰富,他也对很多历史事实作了考订和校正,使史书的记载更加真实。

《新五代史》是一部五代十国时期的通史,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就是志)三卷,世家(主要记录十国的史事)十卷,世家年谱(即表)一卷,四夷(即少数民族)附录三卷。《新五代史》的体例有自己的特点,欧阳修对本纪的书写有很大的削减,对于迷信之事都不记载,所以直接将记载灵异事件的《五行志》删除不记,从这里反映出欧阳修是一位无神论者。对于农民起义的态度和《旧五代史》一样是深恶痛绝的,他对贪污受贿、残暴无情等行为大加批判,爱憎分明,让人读了很受鼓舞,在书中欧阳修宣传要忠于皇帝、维护皇权、忠于朝廷,这也是后世皇帝为什么这么支持这部书的原因。《新五代史》的语言文字中,对于某些字有特定的意义,例如势力大的国家攻打势力小的国家叫“伐”,对方有罪就用“讨”字,皇帝亲自参加战斗叫“征”,以下犯上叫“反”,从一国投靠另一国叫“叛”等等,用专门的字来表示特定的意义,一看便知道作者的褒贬寓意。

新旧二史相比较,旧史保存了更多更丰富的原始资料,新史有所补充,且采用了一些杂史笔记等资料,在语言语句上更加自由,思想特征更加鲜明,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政权交替频繁,阅读这段历史时,二史可以相互参照,不可偏废,就像唐史的新旧二史一样,它们的存在都是有其特殊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