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小学生成长的66个人物
313400000031

第31章 诗圣—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生于公元七一二年,他的祖籍原是湖北襄樊,后迁居到河南巩县。杜甫的父亲杜闲是个县令,而祖父杜审言却是当时文坛上有名的诗人。因为杜甫生长在书香门第,自幼饱受文化的熏陶,所以知书达理,惹人喜爱。

杜甫在祖父的教育和影响下,喜欢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知识日益丰富了起来。到了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下笔写文章了。而且他从博览群书中总结出了精辟的心得,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十五岁的时候,写的诗就已经在洛阳的文坛上崭露头角了。有一次,当时洛阳最有名的诗人、书法家李邑看了杜甫的诗后大加赞赏,还说:

“这一定是一位诗坛老先生写的吧!”

后来经人介绍一看,是一位毛头少年,便问:

“这些诗都是你自己写的吗?”

杜甫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是,老公祖。”

李邑紧接着又问:“你是受哪位名师指点的?”

杜甫回答:“祖父杜审言。”

李邑这才恍然大悟,不再追问,还十分客气地说:“这正是名师出高徒啊!”

李邑对杜甫赞不绝口,并决定让他参加一次诗人的聚会。到了聚会的那天,李邑非常热情地对到来的诗人们大声说:

“来呀,今天我们洛阳文人们相聚,都来欢迎一位诗坛新秀——杜甫!”

于是,到会的文人都为杜甫的年少英才而惊讶,尤其是看了杜甫的诗作之后,更是赞不绝口。

这以后,杜甫的诗在洛阳城里传开了,引起诗坛的极大关注。可是,杜甫并不自满和得意,反而更加用功读书,广泛阅读魏晋南北朝的各种典籍,决心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到生活中去寻求创作的源泉。他在此后的十年里,先后游览了吴越、齐赵一带的名山大川,并在游历的过程中写了很多歌颂大好山河和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

天元后期,杜甫曾赴洛阳应试,遗憾的是未能考中,他便开始漫游各地。杜甫爱好游历,每到一地,他总要寻古探微,印证文献,获得了很大收获。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为知己。

公元747年,杜甫赴长安应试,结果因李林甫作梗,未能考中,他也由此滞留长安近十年之久。在长安的这十年中,杜甫经济窘迫,因此逐渐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他的诗歌创作也由春花秋月转为抨击社会,写出了诸如《兵车行》、《丽人行》这样反映现实的作品。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为叛军俘获,后来他只身逃出,至凤翔谒见肃宗,得以授官“左拾遗”。后杜甫随唐军返回长安,又因仗义执言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连续数年的战乱,使唐朝的社会生活遭到极大破坏。在颠沛流离中,杜甫深切体会了乱世中百姓的痛苦。这段时期,他写下了大量表现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这些篇章对战乱造成田园荒芜、人烟灭绝的凄惨景象作了细致的描述,对官吏的凶残又作了深刻的鞭挞。

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蜀,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资助下,筑草堂于浣花溪上,并在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在成都,杜甫写下了不少描述田园生活的诗作。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表达了他愿以自己“冻死”来换取人间温暖的愿望,这种崇高的“大庇天下”的情感,是一般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难以企及的。

严武去世后,杜甫为生计所迫离开了成都,带领一家漂泊四川、湖南一带。此时的唐朝早已由盛转衰,乱后凋敝的民生、人民痛苦的呻吟,都使经历过盛唐且忧国忧民的杜甫无限感伤。他写下了《壮游》、《昔游》、《遗怀》、《八哀》等回忆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他对祖国衰落、人民不幸的痛惜之情。他为人们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感人至深、情真意切的诗句。

精彩点评:

杜甫的一生,适逢“安史之乱”,他经历了唐朝由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杜甫以现实主义的笔锋,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对封建社会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的大部分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在艺术表现上,杜诗千锤百炼,字字珠玑,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为后人奉为楷模。杜甫以其留下的1000多首脍炙人口的杰作,被人们尊称为“诗圣”,并与李白一起被并称为“李杜”,千百年来,成为我国诗坛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