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东晋书法家。历代学书、论书者都以他作为书家的最高典范,称他为“书圣”。王羲之所属的王氏家族是东晋的豪门望族之一。他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王旷不仅是书法家,擅长行书、隶书,而且在西晋政权不稳之时,首创过江之议,为司马氏奠定了新的王朝。
王羲之从小练字。
他到7岁的时候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平常客人来家里,总要去书房看看王羲之写的字,他自己也觉得很得意,当然,他知道自己的字还算不上有名,而他的理想就是能够成为一名书法大家。可是他父母却希望他能认真读书,以后考取功名。
于是他一边学习一边练字。又练了四五年,他发现进步甚微,十分苦恼。一次,无意间他听说有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专讲怎么写字。他心里燃起希望:要是自己也有一本这样的书,那多好啊。可是,去哪里找这本书呢?
一天,父亲来指导他练字,王羲之禁不住问他的父亲:“您知道哪里有《笔谈》这本书吗?”没想到父亲回答:“你年纪还小,看不懂,等你长大了我再给你吧。”
王羲之一听家里就有,急了:“孩儿现在练字都没有什么进展,你再不拿书给我临摹,我的聪明就白费了。”
但是父亲仍想着让他专心读书,勤奋习文,以成就功名,所以不愿意给他。
于是,他趁父亲不在,在父亲书房里四处找寻、后来,在父亲枕头里看到了那本《笔谈》后,他常偷偷拿出来看。
王羲之练字很用功。他不仅在书房里专心练,就是走路,甚至吃饭的时候,他也用手指在那里比划。有一次,他在书房里练字,仆从送来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他连头都不抬,一手继续挥笔练习,一只手伸向盘里拿馍馍蘸蒜泥吃,他吃了一口,直夸今天的蒜泥做得好吃。仆从在旁边大笑起来。王羲之被笑得莫名其妙,问仆从笑什么。仆从说:“公子,你把馍馍放到墨汁里蘸了。”王羲之赶紧看那馍馍,果然满是墨汁,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王羲之家的后院有一个水池,池里种了莲藕。他嫌每天换水洗笔很麻烦,干脆把练字的毛笔拿到池里洗。一开始,还没什么,长年累月下来,池里的水都洗成黑色的啦。这个池就是著名的墨池。
后来,王羲之渡江北山,游名山大川,见到李斯、曹喜的书法碑刻;又到许下见到钟繇及梁鹄的书法,到洛阳见到蔡邕所书的《石经》,在王洽那里看到了东汉张昶的《中岳碑》。这时,登泰山方知众山小,王羲之决定直接向钟繇等书家学习,博精群法,取名家之长,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这一从继承到创造的过程使王羲之摆脱了最初的学步,卓然成一大家。
王羲之还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王羲之特别爱鹅,不过这并非仅是一般的生活癖好,而是与书法艺术创作紧密相连的。他曾详察过鹅的游水姿态,从中悟出用笔的手法,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要像鹅掌拨水那样舒展自如而有力量,这样才能使全身的精力贯注在笔端上。曾经有山阴道士的鹅很好,王羲之执意要买,但道士要求他写《道德经》交换;王羲之高兴地写给了他,带着鹅回家了。
正是因为王羲之博采众长,苦练不辍,才能创作出百代典范、千古流芳的书法艺术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非常久远的影响。
精彩点评:
对书法的热爱,使王羲之最终成为最著名的书法家。他集众家之长,又不断创新,最后自成风格。人们形容他的字是“飘若浮云,矫若小京龙。”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对书法的热爱、执迷,以及他的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青少年朋友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青少年朋友要想将来有所成就,有所专长,就必须勤学苦练,锲而不舍,做到不达目的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