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小学生成长的66个人物
313400000035

第35章 名垂千古的史学家—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司马迁生活在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精通天文历法和黄老之学,并熟悉历代的朝章典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和思想家。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司马迁从小就得到父亲很好的教导。司马迁10岁的时候,已经读了大量的历代书籍。后来他还曾随当时的大学问家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受到他们的影响。到了20岁的时候,司马迁已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青年。这一年,他停止了书本上的学习,怀着远大的抱负和对祖国的热爱,开始全国性的漫游,进行实地考察。

司马迁走出长安,来到汨罗江畔,祭奠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沉江的处所;他登上了九嶷山瞻仰了舜的墓地;他亲临会稽,访问夏禹的遗址;涉迹姑苏,考察范蠡泛舟的五湖;在淮阴打听韩信的故事;去丰沛,参观萧何、曹参、樊哙的故宅。他察看过春申君的宫殿遗址,访问过孟尝君的封邑,还在孔孟之乡的邹鲁进行过研究。最后,他在实地察看了信陵君驾车迎请侯赢的夷门,发出感慨:信陵君“名冠诸侯,不虚耳!”此后便回到了长安。

在经历了这次开阔眼界、增长阅历的游历后,回到长安的司马迁不久就入仕作了郎中。这个职位虽然不高,是个整天跟在皇帝屁股后面转的差事,却能受到皇帝的宠幸,而且有机会跟着皇帝出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代表汉王朝出使巴蜀以南,一直到了昆明,使他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了了解。

司马迁的游历和官宦生活,几乎使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大地。他通过接触人民,考察历史遗迹,广泛搜集史料,为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立志写一部通史,流传后世。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愿望未及实现,便去世了。临终前,司马谈嘱咐司马迁要继续自己的未竟事业,完成这一重任。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开始筹备写作,他用了四五年的时间,于公元前104年正式开始写作。他日以继夜地忘我劳动,几乎断绝了一切往来应酬,忘掉了自己的家庭和妻儿。不料,就在动手写书的第七年,大祸从天而降。这一年,司马迁由于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了汉武帝,得了欺君大罪,被关进牢狱并被判处死刑。

根据汉律,有两种办法可以减免死刑:一种是用50万钱来赎罪,可免一死;一种是去受宫刑(即古代的一种残酷肉刑),这是诸种刑罚中最残酷的一种,对人格也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司马迁虽满腹经史,却官微家贫,既无巨额赎金,又无人相助,生死就在一念间。

对于死,司马迁倒不害怕,他认为,人总不免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价值却是大不一样的。他若这样去死,人家不过认为他是认罪服法,罪有应得,毫无意义。尤其重要的是,史书正在著述过程中,慷慨就死诚然痛快,可是自己的理想、父亲的遗愿都将成为泡影,为了史书,决不能死!

若要生,就必接受宫刑。而在司马迁看来,一个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宫刑了,那将丧尽做人的尊严,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但是,想到《史记》的写作尚未完成,对事业的执著使司马迁决心忍受这一奇耻大辱,继续完成这功垂千古的巨著。

三年后,司马迁出狱,汉武帝觉得司马迁是个难得的人才,遂任命他为中书令。这时的司马迁对其他政务都毫无兴趣,一心著书。他夜以继日地撰述修改,前后用了十四年时间,用生命和血泪写下千古不朽之作《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三千年历史。《史记》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它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精彩点评:

司马迁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史学家,他的名著《史记》将千古不朽,与世长存。司马迁著述《史记》,是一部翔实可信、生动具体的信史,这取决于司马迁搜求史料的充分,取舍的精当,文字的优美。司马迁对上古的典籍、宫藏档案、人文地理、民间传说无不锐意穷搜。他在三十岁之前的十年苦读、十年壮游,都是积累知识和史料的过程。

司马迁本人勇于秉公直言,不畏触犯龙颜,为李陵辩诬,因其无私,方能无畏。宫刑给精神与肉体上带来的折磨与摧残,非常人所能忍受,司马迁却挺过来了,他没有灰心丧气、消极悲观,这些都非常值得青少年朋友学习。它能使我们青少年朋友获得精神力量,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