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3139100000009

第9章 教育子女不能倚仗权势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父贵子荣,子以父贵”,依靠家长吃饭这种现象是社会的一大弊病。那时叫做“荫”,大概是取大树下面好乘凉的意思。不仅帝王可以传位于子孙,就是文武臣将,到了一定的品级,子孙都享有承袭先辈官爵或谋求官职的特权。品级越高,谋求官职的后代的人数也就越多。在封建社会,不要说统治阶级中的那些权臣和贪官污吏,就是一些所谓的“贤臣良将”,也把为子女谋取特权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比如被称为良将的宋朝枢密使曹彬,临死时宋真宗去问他治国安邦的大计,曹彬念念不忘的是给儿子谋求个官位,向皇帝推荐说:“我的儿子曹璨、曹玮都很能干,可以胜任将军的职务。而曹玮比曹璨更好一些。我死以后,恳请皇上重用他们。”

这种“父贵子荫”的封建特权制度,使统治阶级的后代大都成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的寄生虫、败家子。因为享有特权的贵族官僚子弟,知道有靠山,不愁衣食不愁官,根本就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怎么能成器呢?这种“父贵子荫”在历史上并不是个别现象。

在这种贵贱有别的封建社会里,有没有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不让子女靠父辈吃饭的人呢?虽不多见,但也有这样的人。唐太宗时期的宰相魏征就是一个。据历史记载,魏征“少孤、落魄”,曾出家为道士,后参加过瓦岗军起义。他从小没有有权势的老子可以倚仗,到后来能官至宰相,全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以博才多识、直言进谏而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大概与自己的切身经历有关,他对“子以父贵”那一套不感兴趣。有一次,他奉命负责修改拟定“五礼”,因此有功,可以给他的一个儿子封爵位,这是许多士大夫求之不得的。可是魏征却推辞不要,后来圣命难违,他便提出让皇帝把这个爵位封给他哥哥的儿子了。其实,封与不封都一样,只不过是挂了个空名而已,因为他的这个侄子已经死了。

要说真正对子女能从严要求,做到不利用职权为子女谋私利,主张让儿子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的人,还是当推伟大的爱国英雄岳飞。岳飞有五子一女,按照宋朝当时规定的制度和岳飞的官位、功劳,岳飞是完全可以为子女们“补官”的。可岳飞从来不提这样的要求。一次,岳飞把朝廷按照制度的规定赐给自己儿子的官职,让给了遭奸臣陷害、死于岭南的爱国将士张所的儿子张宗本去顶。他的儿子岳云12岁时,岳飞就把他送到部下张宪的军中当一名普通的士兵,并要求张宪严加管教,使岳云同其他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不能因他是元帅的儿子而给予特殊照顾。有一次,因岳云矮小,披挂上很笨重的铠甲,骑马练习下坡,因马被绊倒而摔了下来。岳飞认为这是因为平时没有严格训练的缘故,严厉喝道:“大敌临前,你却这样!”命令推出去斩首。后经部将再三说情,才免了死罪,打了一百军棍以示惩罚。由于岳飞的严格管教,岳云的武艺提高很快,成了一名骁将。有一次,岳云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经另一个领兵的大将张浚向皇上推荐,皇上下了一个谕旨,将岳云破格提拔,连升三级,授予武略大夫的官职。对此,岳飞深感不安,连上了两道奏折恳辞。他说:“前几次战斗中,士卒冒着危险,不顾生死的拼杀,我上报后才晋升一级,而我的儿子本应该从严要求,怎么能连升三级呢?”在岳飞的一再恳求下,朝廷同意了他的要求。事实证明,岳飞这种让孩子“自力更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也是英明的。他的儿子岳云成了名垂青史的青年爱国将领;其他几个子女在岳飞遇害之后,身处艰难逆境而不失志,奋发有为。在孙子辈中也出了岳珂这样著名的学者。

封建的世袭特权思想,最容易使一些官宦家子弟滋长优越感,他们既无真才实学,又不知天高地厚,自恃高贵,盛气凌人。对于这一点,唐朝一个叫做柳玭的官员发表过很好的见解。柳玭出生于世代高官贵族之家,曾担任御史大夫等职务。他依据自己的切身经验,深感富贵人家最大的缺点就是自认为高人一等。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戒子弟书》,劝告儿子们不要因为有个当官的老子骄傲自大。这样一来,即使有点真才实学,别人也不太相信,有了毛病和过错,众人看得很清楚,所以千万不能有恃无恐,目中无人。他总结了一些官宦人家子弟最容易犯的毛病,如贪图安逸,妄自菲薄;不读书,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却喜欢夸夸其谈;爱讨好有权势的人,喜欢那些巴结自己的人。指出要改掉这些毛病,就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在德行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不至于身败名裂。

在古代,也有一些比较明智的封建士大夫,为了不使子女心生优越感,还注意教育子女破除特权等级观念,尊重劳动人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谓的“下等人”。像前面提到的郑板桥所写的家书中,就有教育子女平等待人的话。话是这样说的:“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晋朝的陶渊明,也很注意这个问题。当他被任命为江西彭泽县令,走马上任时,只身一人,不带家眷。临行时,对儿子说:“我不在家,你们要勤快一些,不要懒惰奢侈,光让佣人干活,自己图清闲。佣人也是父母所养,只不过是为生活贫困所迫,到咱家当佣仆,你们对他们要尊重,不可随便虐待。”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像陶渊明这样教育子女破除“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传统观念,可以说是少有的。在古代父母尚且教育子女不倚仗权势,更何况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教育子女不依靠自己家庭显赫的背景,应该自力更生,这样才能使优良的传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