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3139100000008

第8章 对子女进行俭朴教育

艰苦朴素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从古代开始,父母就教育孩子生活要俭朴教育,教育子女以俭朴为家风,应该从衣着食用等生活细节入手,培养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这也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代有许多教育子女要俭朴的故事。

《国语·鲁语》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季文子,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大夫。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贪图享乐,他自己和家里的人总是保持着“粗茶淡饭”这样的生活标准。妻子儿女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家里养了匹马,也只是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对季文子这种做法很不理解,用轻蔑的口气说:“你身为堂堂宰相,家人如此寒酸,马匹枯瘦,难道你就不怕百官耻笑吗?当你与诸侯交往时,就不怕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答道:“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当国内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百姓穿破衣、吃粗食的时候,我怎么忍心让我的妻子儿女过分地讲究衣食呢!至于说到声誉,我只听说过人们具有高尚的品德才是国家的最大荣誉,没有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的。”

孟献子听到这件事后,很赞赏季文子这种以俭为荣的好品行,同时又恼恨自己的儿子仲孙狂妄无礼,便将他幽禁了七天,教训他应该以季文子为榜样,改掉奢侈的坏毛病。仲孙在季文子的启发和父亲的管教下,明白了简朴才是真正的美,也开始注意节俭了,并让自己的妻子也穿起粗布衣服,给马匹吃普通的草料。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不少人都照着学,在鲁国朝野形成了以简朴为美的风气。

以俭朴为荣的对立面是以奢侈为荣。是俭朴还是奢侈,往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成败兴衰和个人的前途事业。“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因为生活上的奢侈,总是和思想上的堕落、政治上的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据《韩非子·喻老》记载,历史上以荒淫暴虐出名的商纣王的堕落,就是从一双象牙筷子开始的。当纣王有了象牙筷子时,他手下一个比较有政治头脑的大臣箕子感到恐惧不安,认为这是变坏的征兆。箕子推测,有了象牙筷子,必然要配以犀玉做的碗杯;用“象箸玉杯”肯定不会吃一般的粗茶淡饭,必然要吃熊掌、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必然要穿讲究的多层锦衣,居广室高台。这样发展下去,后果可怕。事情果然如箕子所料,几年之后,纣王穷奢极欲,“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很快导致了亡国。乍看起来,箕子的话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但细想起来,却不无道理。“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纵观历史,凡是有所作为或是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有的自幼丧父或失母,孤苦伶仃;有的生活贫困,衣食不周;有的出身寒门,备尝艰辛。由此看来,让孩子从小过过“粗茶淡饭”的生活,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让孩子从小过锦衣美食的生活,吃不得一点苦,受不得半点罪,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国时的蜀帝刘备,少时贫寒,和母亲以贩鞋为业,亲身体验过人间苦难,所以有远大抱负,立志要干一番事业。他的儿子刘禅,由于从小生长在深宫,优越的环境使他养成了享乐的习惯。尽管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严加教育,但刘禅还是经不住考验。魏军一到便屈膝投降,被押到洛阳后,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竟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人演奏蜀国的乐曲,表演蜀地的歌舞,随刘禅一起去的文武官员听了后都难过得流泪,痛感亡国之耻,而作为蜀国后主的刘禅,却嬉笑自若。后来司马昭问刘禅:“你想不想你的故国蜀地啊?”他说:“在这里照样能快乐,我才不想哩。”司马昭嘲讽道:“像这样只知享乐的人,即使孔明活着,也不能帮他长久守住江山,何况是姜维呢?”

那么怎样才能使子女养成克勤克俭,以艰苦朴素为荣的作风呢?

古代一些有志之士很注意运用疏导的方法,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反复耐心地给孩子讲清“成由勤俭破由奢”的道理,启发孩子的觉悟。在这方面,宋朝的司马光就做得比较好。当时,在统治阶级中流行着奢侈腐败的习气,京都城市,酒铺林立,喝酒成风,朝中大小官员,互相比吃比穿戴,“以奢靡为荣”。司马光在宋朝封建士大夫中,算是比较严肃简朴的一个。司马光对于生活在“以奢靡为荣”的社会环境中的儿子很担心,生怕他会沾染这种坏习气,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家训”给儿子司马康,教育他以俭朴为美。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先从自己的身世讲起:“我的家本来是贫寒的,世世代代以清白为家风。我生来不喜欢豪华奢侈。小时候,大人给一件装饰有金银的华丽服装,我穿上就觉得脸发烧。平时,穿的能够御寒,吃饭能够饱腹就行了,从不讲究。现在,许多人都以奢侈为荣,我却以俭朴为美。尽管有人笑话说这是顽固,我却不认为这是缺点。”接着他引用孔夫子的话,说明以俭朴为美的道理,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人铺张浪费、夸富比阔的现象。然后,他又用本朝以俭朴著称的宰相张知白和另一奢侈宰相这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以及历史上“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许多事例,进一步阐述了俭与侈对人品德、事业上的影响。他引用古人的观点,论述说“俭则寡欲”,节俭就能无所贪求,严格约束自己,淡泊明志,立身报国,避免犯罪;“侈则多欲”,追求享受,就会贪得无厌,腐化堕落,招致祸患,身败名裂。只有克制贪婪欲望的人,才能“直道而行”,心地光明,襟怀坦荡。他还针砭时弊,特别讲明了“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的道理,认为居高位者更不应该让家人子孙养成奢侈的坏习惯。否则,当你“去位”或“身亡”之后,子孙后代就很难站住脚了。就是用今天的眼光来衡量,司马光所阐述的“以俭朴为美”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

除讲道理外,古人还很注意教诲子女认识创业之不易。

曹操为了不使儿子过多地追求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处处以身作则,注意节俭,日常穿的多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夫人卞氏在曹操当了魏王之后,仍然身穿布衣,在油灯下纺纱织布,为孩子做好榜样。南朝开国皇帝刘裕,出身寒门,小时以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深知创业之难。当了皇帝之后,力主节俭。《宋书·本纪》中说他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不要贪图奢侈,特意保留了自己当年所居的阴室。把当农民时住过的小土屋和用过的农具照原样保留下来,以教育后代不要忘本。可悲的是,他的儿孙们却“见之,有惭色”。这些农具和小土屋,不但不能使他们受到教育,激励他们发愤图强,反而使他们为老子的出身寒微感到丢人。结果刘宋王朝只存在了五十多年,就被人推翻了。

把艰苦朴素作为“家风”而世代相传的典范,恐怕要算宋代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了。

范仲淹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北宋中叶,满怀忧国忧民之心,为官正直清廉,崇尚节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虽位居参知政事,却在生活上从不奢华。家里除了招待宾客亲朋,一般都不吃肉,常常用咸菜下饭。他要求儿女们在家时,穿同平民百姓一样的衣服,只有外出拜亲访友时才可换上较好的服装。他的二儿子范纯仁结婚时,新媳妇提出用美丽而贵重的绮罗做一床蚊帐,范仲淹听后生气地说:“我家素来以节俭为德,不能乱我家法,若敢带那样的蚊帐来,我就把它烧了!”他的儿子范纯仁、范纯礼,虽然先后在哲宗、徽宗时官至丞相,但都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家风。

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纯仁的儿子范正平,到二十多里外的觉林寺听课时,穿着和农家孩子一样的衣服和破旧鞋子,大热天用破扇子当伞遮太阳,来回步行,别人都不知他是丞相家的公子。

当时人们评论说:“范氏自文公(范仲淹死后谥号为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可见,范仲淹对子孙的一片苦心没有白费,他的后代能立志成才,有所作为,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传承了艰苦朴素的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