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蕴涵着历史的必然与英雄的偶然,盛世之名成就了一干人,也埋葬了许多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同室操戈,登基为帝。他励精图治,开创贞观盛世。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那一场长安城下的宫廷喋血,无疑“溅”起一个王朝的恢弘。那“一日之恶”与“几年之善”的衡量,已经不是历史的重点。
自古帝王“家天下”,皇家之事乃天下之事,生死继废,皆由不得自己。朝堂上既是父子兄弟,又是君臣,亲情已经掩埋在金碧辉煌的宫墙之下。皇家继位的伦续,一看嫡亲程度,二看长幼伦常,谁坏了规矩,要么站出来作反,上演亲子相残、弑君篡位的历史剧,要么沦为阶下囚,埋骨深宫或他乡。人在朝堂,身不由己,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次的朝野更迭,背后不知道有多少血的代价。只不过有的血凝住了历史的齿轮,令它停滞难前;而有的血,却成了润滑剂,让它前进得更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天,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各自骑着马应召拜见李渊。二人各怀心事,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变化。前一天晚上,世民向李渊告状说太子等人想要谋害他,隔日李渊便召见建成。玄武门乃宫内进出的要塞,守卫将领皆是建成的人,在这里出入,建成倒也放心,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了瓮中之鳖;而此行竟成了他和元吉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路。
到了临湖殿,二人这才发现周围的气氛不对劲。宫殿里的严整肃穆,隐隐透着股杀气,周围的侍卫皆陌生至极,建成和元吉心中顿叫不好。李元吉低声对建成说:“我们先回吧!”李建成点点头,二人把马回拨,忽听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背后高声叫唤:“殿下,别走!”建成知道是叫自己,回头一看,却见玄武门瞬间涌出一群士兵,杀气腾腾地向他们包抄过来。李世民竟策骑立在士兵当中,衣服猎猎作响,嘴角噙着笑容,一派从容自若的模样。
李建成一时怔住了,他身边的元吉却先一步反应过来,只是慌乱之中怎么都无法搭弓上箭,风声呼啸而过,长箭破空而来,建成的眼睛依然看着李世民,喉咙间却溅出一捧鲜血,栽身马下。那支射入他喉咙的劲箭,出自他的弟弟之手,干净利落,一箭封喉。转眼间,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杀。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收尾又如此迅疾,仿佛秋风扫落叶一般。
李渊还在宫中等着三个儿子的进谏,回过头却只听说李建成、李元吉阴谋作乱,被秦王李世民所杀,手上那闲来无事作画的笔,掉在了地上。李渊痛心疾首,大哭一场,明白了个中的缘由,今日的皇位,即便是硬留恐怕也留不住了。三天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子。两个月后,高祖退位,李世民登基,这就是贞观天子唐太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桥上看你。这首美丽的诗,在这片刀光剑影中,被染成了一朵恶之花:即便亲如兄弟,也能拔剑相向。他们觊觎的犒赏,是皇位,是天下。
唐高祖即位以后,按封建的宗法制,嫡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屡建奇功的李世民只能封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但三人之中,李世民威望最高,手下文有房玄龄,武有尉迟敬德。因此李建成如芒在背,便和元吉商量,想要除去这个将来最大的隐患。他们对李渊的几个宠妃曲意逢迎,让她们在李渊那里吹吹枕头风,李渊渐渐就疏远了李世民。建成还曾请世民去东宫喝酒,几盅之后,世民肚子忽然痛起来,回去之后,竟然呕出血来。世民渐渐感到自己的处境危险。而建成并不罢休。后突厥进犯中原,他借机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元吉当上主帅后,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等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他指挥。他们打算将世民身边置空再下手。世民得知之后,连忙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世民犹豫不决,毕竟这是手足相残啊!两人都着急起来:“我们可不愿意坐以待毙!”李世民这才向李渊告状,并随后在玄武门设下了埋伏。
那么东宫的人为何迟迟不来救太子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他原是太子的亲信,但是却被世民策反。他等元吉和建成走入玄武门后,便将大门紧闭。不知那时的他,看着慢慢走向死亡的太子心中是何滋味。东宫和齐王府的人赶到后也只能在玄武门之外攻打。后来,尉迟敬德把建成和元吉的头颅高悬,告诉他们主将已死,攻打无益。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对于这场政变,后世评论不一。王夫之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李世民也是背水一战,必须先发制人,在鱼死网破的时刻先下手无可厚非。在那一瞬间的对峙中,李世民还是有留恋的吧,毕竟是手足,此乃情理之中;但他还是射出了那一箭,却未必意料之外。李世民在日后会想起这两位兄弟吗?多少会带着些歉疚吧。玄武之变,是他一生都无法回避的人生拐点。但是,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次政变,迎来了一个贞观天子,开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没有这次政变,日后的天可汗在哪里?大唐帝国又从何谈起?李世民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的绝唱,一个富足但不奢靡的天朝上国,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调。大唐盛世,成为后来的君主们的丰碑,也成为后人们心中的一个梦,它的威仪气象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那一场长安城下玄武门前的宫廷喋血,无疑“溅”起一个王朝的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