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匆匆忙开国,却安安稳做事,兵不血刃杯酒收得兵权,化解了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奠定了一个王朝的基调。“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知识分子在宋朝的舞台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宋朝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也如同花蕾一样经不起风雨的摧残,终至亡国,而这都与最初的一杯美酒有关。
“功高则震主,权大则不测”,因此“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自古皆然。范蠡何等明智,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从此世间多了一个陶朱公;文种何悲,难舍富贵,性命不保,落得一个自刎而死。这种方式刀光剑影、残暴血腥,难免为后世所诟病,宋太祖赵匡胤却不费一兵一卒,手不血刃就将其亲信的兵权收归己有,没再上演其他王朝开国之初的悲剧,真是高明之至。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晚朝时,宴会上赵匡胤和石守信等几位禁军高级将领一道欢聚,觥筹交错,酒酣耳热。在这片祥和的氛围之中,赵匡胤突然屏退众侍,长叹了一口气:“若无诸位相助,朕哪里能有今日的地位呢?只是做皇帝实在不易,朕是夜不能寐啊!”众人骇然,忙问其故。赵匡胤道:“朕现在的这把椅子谁不想坐呢?”大家惶然倒地磕头:“如今天命已定,谁敢生异心?”赵匡胤摇摇头:“不然,你们虽无异心,但若你们的部下想要谋求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时你们恐怕也就身不由己了吧!”将领们这才明白这次的宴席原来是鸿门宴,不由得魂飞魄散。赵匡胤又缓缓说道:“人生在世,不过白驹过隙,所谓富贵,不过多聚钱财,披及子孙。依我之见,不如辞去军职,还乡置良田美宅,夜夜欢歌。朕与你们约为婚姻,从此君臣无嫌,上下相安,岂不美哉?”说着,举起手中的杯子:“愿听从的,不妨与朕饮了这杯酒。”跪在地上的将士这才战战兢兢地爬起来,举起了酒杯。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昂贵的美酒了,第二日,石守信等人纷纷上表请求解职,宋太祖欣然应允。此后,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司马军都指挥司和侍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而主掌三衙的都换成了一些资历浅薄、威望不高的人。把军队掌控在自己手里,从此之后,赵匡胤应该安然入睡了吧。
赵匡胤对军队有所猜疑,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从一个军队首领而一跃成为帝王的。公元960年,契丹北汉发兵南下,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被遣御敌,大军在大梁(河南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安安营扎寨。黎明时,他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拥戴他为皇帝。消灭了契丹大军后,赵匡胤便以皇帝身份返回大梁,石守信等人打开城门接应。很快,周恭帝退位,赵宋王朝开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但是,最热心于“释兵权”的并非赵匡胤,而是宰相赵普。他曾经多次暗示宋太祖几位高级将领的危险性。赵匡胤曾信誓旦旦地说,我待他们恩重如山,他们怎会背叛我?赵普道:后周皇帝柴荣同样待你不薄,为何如今由你坐上了皇位?石守信等人能管住自己,但是如果他的部下把黄袍披在了他们身上,他们纵然不想叛变也不可能。宋太祖这才决定要把兵权收于自己之手。但是他并不想杀他们,一来这些将领都是他的拜把子兄弟,于人情不通;二来,会弄得人心惶惶,怕他们穷寇反扑;三则有失民心。因此和赵普反复磋商之后,才定下了杯酒释兵权之计。
那么赵普又何以如此热心此事呢?一是他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再则,陈桥兵变之后,石守信等人很快擢升为禁军统领,而作为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赵普却是太祖相继罢免了后周宰相范质、王浦、魏仁浦三人之后才提升为相。这自然有安抚旧臣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宋太祖对文臣此时并不重视,赵普自然要为改变自身的地位做努力,当然他想不到他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还有此后几个王朝知识分子的地位。
杯酒释兵权,比较理性地解决了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维持了宋初的稳定。此后的军队职务多由文人担任,重武轻文成为宋朝的标志。知识分子的地位前所未有地得到提高,一批士大夫在宋朝的舞台上挥下了浓重的一笔: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位出自宋朝。文人士子在朝堂之上纵谈天下,整个王朝弥漫着浓重的书卷气。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抗敌救国的武将英才却总是不被重用。如狄青求马革裹尸而不得,却因猜忌郁郁而终。
宋朝,就如同娇嫩的花蕾,有美丽的光泽,馥郁的香气,却经不起风雨的摧残。它能够创造出璀璨的文化,却又不幸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而这竟然都与一杯美酒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