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3217500000006

第6章 设为不宦(1)

“设为不宦”揭露了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戏的人。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锺,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

田子辞。

齐国有一个人去见田骈,对他说:“早听说先生品格高尚,宣称自己不做官,而愿替人服役。”

田骈说:“您从哪儿听到的?”

那人回答:“我从邻居的女儿那里推断出来的。”

田骈诧异地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那人答道:“我邻居的女儿宣称不嫁人,然而到三十岁便生了七个孩子。不嫁倒是不嫁,然而她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过出嫁了!如今先生自称不做官,而俸禄上千锺,随从上百人,虽然你没有做官,可是您的富有也远远超过做官了!”

田骈一听,急忙告退。

深谷为陵

“深谷为陵”,比喻世事变迁。

此典出自《诗经·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春秋时,鲁昭公被鲁国的上卿季平子赶走之后,一直住在晋国的乾侯。过了一段时间,鲁昭公病重,他将自己逃出时带出的珍宝全部拿出来赏给跟他来的各个大夫,大夫们都不敢接受。后来,子家子大夫接受了鲁昭公赏给他的东西,大夫们才勉强接受了赏赐。

鲁昭公死后,子家子又带头将珍宝还回来,他说:“我当初收下,是因为不敢违背君命。”紧接着大夫们也退还了赏赐。

晋国的大夫赵简子听说后,问史官墨道:“季平子赶走了鲁昭公,然而人民都支持季平子,诸侯各国也赞成季平子这样做,没有人认为他犯罪,这是什么原因呢?”史官墨说:“事物的存在,有的成双,有的成三,有的成五,都有搭配。所以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有金、木、土、火、水五行,身体有左右,百姓有王,王下有公,公下有卿,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呀!上天搭配季氏给鲁国,已很久了,百姓信服他。而鲁国的君主都很荒淫,季氏却勤恳努力,人们早就把国君忘了。所以,鲁昭公死在国外,也没有人去同情他,社会本来是变化的,君臣的位子不是固定不变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诗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的堤岸可以变成丘陵(原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虞、夏、商三代的子孙们,如今都成了平民,这都是天道啊!”

赵简子听了,思忖片刻说:“看来,天道是不可以违背的!”

绳趋尺步

“绳趋尺步”指举动都符合法则规矩。

此典出自《宋史·朱熹传》:“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

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公元1195~1200年)年间,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任焕章阁待制。当时,权臣韩佗胄与赵汝愚互相倾轧,将亲近赵汝愚的朱熹等人所提倡的道学斥之为“伪学”。赵汝愚被斥逐以后,韩佗胄更加作威作福。右谏议大夫姚愈为了讨好韩佗胄,居然谣传道学权臣结为死党,想篡位夺权呢。在韩佗胄等人的鼓吹下,皇帝居然诏告天下,要对“伪学”进行讨伐。有人还上书皇上,建议把朱熹斩首示众。当时,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士人们全都小心翼翼,一举一动都循规蹈矩。稍以儒道之学闻名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跟着朱熹学习、有独立见地不怕压迫的人,都隐蔽在山野之中;那种胸无定见、曲意逢迎、卑怯懦弱的人,则换请他人为师,经过朱熹的门前也不进去,甚至改换衣帽,在街上游荡,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朱熹的死党。而朱熹每天依然不断为学生们讲学。有人劝告朱熹说:“把学生们辞退了吧,以免遭祸。”朱熹总是笑而不答。

什袭而藏

“什袭而藏”形容珍重地把物品收藏起来。

此典出自《太平御览》引《阚子》:“宋人得燕石,‘华匮十重,缇巾十袭’而藏。”

古代时,宋国有个愚人得了块光洁如玉的石头(因产于燕山,故名燕石)。他以为这是块宝玉,便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邻里乡亲。乡亲们来到这个愚人家里,请求欣赏这块宝石。只见这个愚人穿戴整齐,态度非常庄重地拿出一只大箱子,打开后又从箱子里面拿出一只箱子,这样一只套一只,竟套了十只箱子。愚人从最里层的第十只箱子里,取出一个小包裹,包裹也是一层一层的,共包了十层,最后才露出了那块燕石。大家看见那块宝玉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阵哄笑,随即散去。

愚人见大家“不识货”,非常生气,又小心翼翼地把这块石头收藏了起来。

识时务者为俊杰

“识时务者为俊杰”指只有认清当时形势,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才是俊杰。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东汉末年,诸葛亮在未出仕之前,隐居在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自养。他才能出众,常常自比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和乐毅;虽然他已经隐居起来,却时常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徐庶等人常与他在一起探讨学问。

当时,刘备在荆州依靠着刘表,为了寻找到人才帮助他争夺天下,他去请教当地名士司马徽。司马徽对刘备说:“平庸的儒生怎会认清形势,只有那些洞悉当前形势和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才能称为俊杰。”后来,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不久,徐庶被曹操所逼离开刘备时,也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帮他重振汉室。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取得了与东吴、曹魏鼎足而立的地位。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

食指大动

“食指大动”用以预示有意外的口福。也可以用“食指大动”来形容觊觎别人的财产。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春秋时,郑国有个公子宋和另一个公子家,这两人都是贵族,在郑灵公朝中做大夫。有一天早晨,两人一起去朝见灵公,公子宋的食指(第二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公子家看见了很奇怪,公子宋说:“每次我的食指跳动,就会尝到鲜味。前次出使晋国,尝了石花鱼的鲜味;后来出使楚国又尝了天鹅的味道,不知今天有何鲜味可尝?”

两人就要进入朝门,听见内侍传命宰夫(屠夫),原来有个来自楚国的人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鼋(南方海中的龟类动物),灵公命人把它做熟了与大臣们一起品尝。公子宋和公子家听了,不禁相视而笑,在晋见灵公时,两人嘴边仍有微笑。灵公问他们说:“你们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公子家说:“今天我和公子宋入朝时,他的食指忽然动起来,据他说,每次食指大动,必有异味可尝,现在我们见到堂下的大鼋,想到主公今天要请诸大臣尝鼋味,到时我们也有机会尝到,觉得公子宋的食指灵验,不觉就笑起来!”灵公笑了笑说:“灵与不灵,主权还操在我手上呢!”后来鼋羹自下席端到上席,到公子宋时,正好分完了,灵公大笑说:“你的食指灵验吗?”公子宋走到灵公面前,伸手在灵公鼎内拿了一块鼋肉吃下去了,说:“我已尝到鼋味,谁说不灵?”说完悻悻然地走了。

矢人自得

“矢人自得”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奉迎捧场的话好听,但于事毫无补益,反而有害!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君子微》。

有个造箭多年的匠人,所用的干纹理不直,镶的翎羽轻重不一,所造出的箭头一点也不锋利。但他却自以为得到名家真传,工艺精良,常常沾沾自喜,自我夸耀。旁边有个人也奉承说:“你的手艺实在很好,即使秦汉时造箭的名匠也没有胜过你的,不但没有胜过您的,而且还比您差远了。您应该把自己的箭抬高价格出售。”这个造箭的人越发得意忘形。

恰好宋将军路过,拿过他的箭看了看,唾弃而去。造箭的匠人仍没有醒悟,还以为人家妒忌他!他怒气冲冲地说:“有人曾经称赞我的箭可与秦汉时的好箭比美,这话一点也不假。现在这位将军竟然这样对待我的箭,他是妒忌我。将军是个刻薄的人啊!”

有人把这一情况告诉了龙门子,龙门子说:“造箭的人不值得责备,那些儒生也是这样啊。”

仕数不遇

“仕数不遇”说明遇不遇与贤不贤,是两码事。只要才高行洁,不要管他什么逢遇与否。

此典出自典出《论衡·逢遇篇》:“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滋于涂者。”

从前,周朝有一个人几次想当官都没有找到机会,后来年纪大了头发也白了,走在路上痛哭流涕。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

这个人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没有得到机会,自己哀伤年岁大了青春已逝了,所以才在这里哭啊。”

有人又问他:“做官为什么碰不到一次机会呢?”

这个人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学习礼乐制度。等到礼乐教化获得成就,快要担任官职了,可是君王却喜欢任用老成人。喜欢任用老成人的君王死去了,后主又偏爱武勇兵法,我便改习武勇兵法。等到武术兵法学好了,偏爱兵法武勇的君主又死去了。少主刚刚登基,又喜好任用少年,可我年岁却老了。因此我一生没有遇到一次当官的机会。”

由此可知,担任官职是要碰机会的,不是可以强求的呀。

市道之交

“市道之交”形容以做买卖的手段交朋友,比喻势利。

此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廉颇是战国时的一位大将,赵国封他一个食邑,这地方叫长平,当时,廉颇有许多和他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取乐。不料后来赵王把他的职撤了,派了一个叫赵恬的人代替他。他的那些朋友都立刻跟他绝交,看也不看他一眼。过了许久,秦国有个大将白起,在长平把赵恬打败了,那里有一个杀谷,据说曾埋了赵国四十万降卒。这一役之后,赵王觉得廉颇总比赵恬好,如果换上廉颇,赵兵不致惨败,于是,又重用他。于是,从前看也不来看他的朋友,又纷纷前来祝贺,奉承廉颇。廉颇是个禀性刚烈,见这情形,很不高兴,马上下逐客令,其中一个,见他认真,便赔着笑脸,解释道:“老朋友,何必大动肝火呢?其实朋友相交,跟做生意一样:如果有件货物,购入了可以赚一笔大钱的,谁不买?反之,如果明明知道是冷门货,购进了连本也会折了的,谁去买它?做朋友就是这个道理啊!”廉颇听了,叹了一声道:“这真是市道之交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用以指事情、事态恶劣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

此典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非常严格。按周礼规定,奏乐舞蹈的队伍,天子可以用八佾(排列成行,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则用六佾(纵横都是六人,共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佾(纵横都是四人,共十六人);士则只能用二佾(纵横都是二人,即只有四人)。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是违反了周礼。

当时,鲁国有一个正卿叫季平子,本来只能用四佾,他却在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孔子认为季平子破坏了周礼。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时,孔子说:“他竟敢在他的家庙庭院中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是香是臭

“是香是臭”这个典故讽刺那些为了阿谀奉承而不顾事实、信口胡说的人。

此典出自《传家宝·笑得好》。

一天,一个富翁正在客厅和两个客人闲聊,偶然放了一个屁。一个客人听见,忙说:“您这个屁,声音虽响,却闻不到一丝一毫的臭味。”另一个紧接着说:“不仅不臭,还有一种异样的清香。”

富翁听了他们的话,疾首蹙额,悲伤地说:“我听别人说,放屁不臭,那一定是体内五脏损伤,死到临头了。我放屁不臭,莫非我要死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一个客人立刻伸手在空中招了几下,用鼻连连嗅着说:“臭味这才过来。”另一个客人皱起鼻子,狠狠地吸了几下,然后也用手掩住鼻子,皱着眉头说:“哎呀,我这里臭得更厉害。”

噬脐莫及

“噬脐莫及”意思是说,如同自己的嘴咬自己的肚脐一样,无法咬着。比喻后悔已晚,无法挽回,根本办不到。

此典出自《左传·庄公六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观《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如若拒抗,真火焰昆冈,俱为齑粉,噬脐何及?’”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文王熊赀率军攻打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路经邓国(今河南省邓县),想顺便打探一下邓国的情况。邓国国君邓祁侯对大臣们说:“他是我的外甥。”于是让楚文王住下,并摆下宴席,热情地招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