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3217500000005

第5章 弄假成真(2)

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一行,历经千辛万苦,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天,路过车迟国,本要进见国王倒换关文,却与国王的假国师发生了冲突。正当国王疑惑的时候,只见黄门官来奏:“陛下,门外有许多乡老听宣。”宣至殿前,有三四十名乡老,朝上磕头道:“万岁,今年整个春季都无雨,夏季可能就会大旱,特来启奏,请那位国师爷爷祈一场甘雨,普济黎民。”国王应允,并对孙悟空说:“你今远来,冒犯国师,本当即时问罪;姑且恕你,敢与我国师赌胜求雨么?若祈得一场甘雨,济度万民,联即饶你罪名,倒换关文,放你西去。若赌不过,没下雨,就将汝等推赴杀场典刑示众。”孙悟空笑着答应了。

那位假国师原是虎力大仙。他起身拱手辞别了国王,径直走下楼来。孙悟空急忙阻拦他,问道:“你到哪里去?”虎力大仙说:“登坛祈雨。”孙悟空说道:“你也太自以为是了,对我这个远方僧人一点也不谦让。不过也难怪,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虎力大仙抢先一步,祈雨去了。后来孙悟空施展威风,让虎力大仙一败涂地。而他自己倒是祈来了瓢泼大雨,为当地的老百姓解除了燃眉之急。

秦氏好古

后人用这则寓言讽刺那些自诩风雅,托名好古,而并不知古、不识古的伧夫鄙人。

此典出自《事林广记》:“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

秦朝有一位读书人非常喜爱古董文物,价值即使昂贵,也必定要设法买回来。

一天,有一个人拿了一张破席亲自登门对他说:“从前,鲁哀公命孔子坐席问政,这就是孔子当时所坐过的席子呀!”

秦氏见了非常高兴,觉得席子历史悠久,就用靠近外城的田地把破席子换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人拿着一支古老的拐杖来卖给他,说道:“这便是周太王避开狄人,拄着拐杖去豳城时所使用的那支拐杖呀!它比孔子的座席还要早几百年。你打算给我什么报酬呢?”秦氏便把家里的钱都给了那个人。

接着又有一人拿来一只破碗,说:“席和拐杖都不算古老,这只碗却是夏桀制造的,大约又远于周朝了吧!”秦氏愈加认为古老久远了,就卖掉家中一切物器给那人。

秦氏得到了这三件自以为古老的东西,但他的田地财产却全部荡尽了,竟至于没有钱买衣服穿、买粮食吃。然而爱好古董的心情并没有变,始终不忍心把这三件古器扔掉。于是,他便披上哀公的破席,拄着周太王的拐杖,端着夏桀制造的破碗,在街市上行乞讨饭,嘴里还不断地哀告着:“我们的衣食父母们呀,如果你们有周太公的九府钱,恳求你们就给我一文吧!”

青眼白眼

“青眼”表示对某人很喜欢和赏识;“白眼”表示对某人很蔑视和厌恶。

此典出自《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乃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酒狭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魏晋时的阮籍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法常规。他做事总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根本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据说他有时驾着车马外出郊游,并没有确定的目标,只是随便挑条路任由马儿前行。如果走到了路的尽头,无法前进了,他就停下来大哭一场,然后驾车沿原路返回,人们称之为“阮籍哭穷途”。

阮籍与人交往只在乎是否合他的心意。若是他喜欢的人,如嵇康等“竹林七贤”中人,他可以与之整日长谈。但如果是他看不起的人,则根本不予理睬。据说他的眼睛也很特别,能做“青眼”和“白眼”。“青眼”就是用黑黑的瞳孔看人,令人感到亲切;“白眼”就是只露出白眼仁对着人,显得冷漠而怪异。

有一年,阮籍的母亲死了,丧事办得很热闹。一天,嵇康的弟弟嵇喜去吊丧,阮籍一向不喜欢他,认为他是世俗之人。于是不但没有哭泣,而且还愤怒地瞪着他。嵇喜觉得自己好心前来吊唁,却遭到如此待遇,就很不高兴地回去了,把这件事告诉了嵇康。嵇康明白老朋友的心意,就亲自去阮籍家吊丧,而且带去的不是祭礼,而是酒与琴。阮籍见了大喜,对他非常热情。

穷涸自负

“穷涸自负”讽刺那些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又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此典出自《韩昌黎文集·应科目时与人书》。

在大海之滨,江河岸畔,听说有个怪物。这个怪物并非普通的水族之类可比。它置身水中,兴风作雨,飞腾天际,不费吹灰之力;如果一旦离开了水,活动也不过寸尺之间而已。即使没有高山、丘陵、远路、绝壁、关隘阻挡,它困于干涸,自己没有办法跑到水里,十有八九被那些小小的水獭所嘲笑。

如果有人怜悯它的困窘,把它送到水中,只须抬一下手、动一下腿就行了。然而这个怪物自负与众不同,说什么:“烂死在泥沙,我心甘情愿。如果去俯首帖耳,摇尾乞怜,我坚决不干。”所以,有力气的人遇到它,熟视无睹,不加理睬。

这个怪物是死是活,就很难预料了。

求之不得

“求之不得”即求还求不到。人们常用来形容正寻求某事物时,愿望正好实现了。

此典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又见宋代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灭亡。次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时,北以淮河、秦岭为界,与金、元(蒙古)先后对峙了一百多年,其间出现了不少抗金、抗元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一个。

公元1275年,元兵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武装,保卫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第二年,他担任了右丞相,前往元营谈判,被元军扣留。后来在镇江脱逃,自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道南下至福建。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进兵东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被元兵所败,退入广东。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他拒绝元将的诱降,于公元1279年被押送到元大都(今北京)。在大都的牢狱中,文天祥度过了将近四年的时间,他受到威胁利诱,始终不为所动,并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诗歌《正气歌》。诗中叙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例,以此来赞扬坚贞不屈的“正气”,勉励自己,表现了宁死不降的志气。诗中写道:“即使将我放在大锅里去烹煮,我也感到像喝甜美的糯米浆一样。为正义而死,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

却之不恭

“却之不恭”表示对别人的赠礼或邀请拒不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此典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孟子的学生万章想知道在交际中如何待人,就去问孟子。孟子说:“对人应该恭敬。”万章说:“今后我一定恭恭敬敬地对待别人。”万章接着又问:“俗话说‘却之为不恭’(意思是:一再拒绝别人的礼物,这是不恭敬),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尊贵的人送东西给你,你而首先要先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合于义,想好之后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因此,尊贵的人送东西给你,那就不要拒绝。”万章说:“今天的诸侯,他们的财物都是取之于民,也可说是不义之财,如果他们把礼物送给我们,我们可以接受吗?”孟子说:“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鲁国人争夺猎物,孔子也争夺猎物。争夺猎物都可以,接受尊贵的人的礼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万章想:老师都认为可以,也就不用再问了,于是告辞而去。

人鬼可畏

后人用“人鬼可畏”说明有时人要比恶鬼更加厉害。

此典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朱青雷说:)有一个躲避仇家的人藏在深山里,有天晚上正是月色洁白秋风清爽,他忽然看见一个鬼徘徊在白杨树下,便趴在地上不敢起身。

那鬼忽然看见了他,喊道:“你为什么不出来呀?”

他浑身战栗着回答说:“我害怕您啊!”

鬼说:“天下最可怕的莫如人鬼。你怕什么呢?逼迫您逃到这里来的,是人啊?还是鬼啊?”说完,那个鬼微微一笑就消失了。

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的意思是说:虽然景物和过去一样,可是人与事已经有很大的变迁了。也可以比喻女子貌美或者花卉艳丽。

此典出自《本事经·情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朝时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崔护,他的性情乖僻,独自一人生活着。有一天,恰巧是清明节日,他独自到城南游玩,看见那里有一间小屋,四面都有桃花围绕着,他觉得那间小屋很不错;更想知道那屋子里住的是什么人,便以口渴为借口去敲门。但是,事情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出来开门的竟然是一个艳丽绝伦的女子,并且很殷勤地招呼他。这次的奇遇,令他此后时刻记在心上。等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日,他又想去见见那个女子,便寻着前次的旧路去找她。可是,当他到达目的地时,看见那小屋的门紧锁着,屋内空空如也。那时,他失望极了,便在那小屋的左门上,写上了一首诗,那首诗是这样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出一辙

“如出一辙”比喻言论或行动完全一样。

此典出自宋代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名将晚谬》:“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指关羽、王思政、慕容绍宗、吴明彻)之过,如出一辙。”

宋朝时候,有一个叫洪迈的人,字景庐,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在地方做过知州,在朝廷历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等官职,监修过国史。洪迈的一生读了很多书,他看书的时候,只要有心得体会,便随笔记录下来,这样前后近四十年的时间,著成了一部《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共五集,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方面的笔记。书中考证了宋以前的一些历史史实、政治经济制度;记述了不少词章典故。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评论。

在这本随笔的续笔第十一卷中,洪迈指出,历史上有些将领,如蜀将关羽,南北朝时西魏名将王思政、北齐名将慕容绍宗、南朝陈名将吴明彻都曾威震一时,立过盖世之功。但他们到了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人的过失就像车辙一样,都是因为恃功骄傲而轻敌所致。

“如出一辙”原意为好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一样。

三千珠履

“三千珠履”形容门客多而且豪侈。

此典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名叫黄歇,原是楚国的大臣。有一年秦昭王命白起为将军,联合韩国和魏国共同讨伐楚国,企图灭掉楚国。黄歇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写信给秦昭王,说服他不要攻打楚国,并愿意到秦国去当人质,以求两国议和。秦昭王答应了黄歇的请求,将白起的军队撤回,两国订立了盟约。黄歇和楚太子完到秦国当了人质。

几年之后,楚国的顷襄王生了病,病得很厉害,黄歇想让太子完回楚国去继承王位,但秦王不准。黄歇找到秦相应侯说:“现在楚王恐怕活不长了,如果让太子完回国继承王位,将来他一定会侍奉秦国。不叫他回国,他在你们这里不过是咸阳的一个布衣。楚国一旦立了别人为国君,就不一定与秦国和好了。请你同秦王商量一下,放太子完回楚国去吧!”

秦相应侯果真对秦昭王讲了,可秦昭王只允许黄歇回国看看,不让太子完离开秦国。黄歇想出了一个方法,叫太子完换了一身衣服,化装成楚国使者,混出了城。秦昭王发觉后,太子完早已无影无踪了。他气得火冒三丈,想杀死黄歇,但被秦相应侯阻止了。应侯说:“黄歇是位人臣,当然要为他主子效命,杀了他又有何用?不如放他回国,以后他们还会亲善我们。”秦昭王只好放了黄歇。

楚国的顷襄王不久病死了,太子完做了国君,称为考烈王。黄歇当了相国,并被封为春申君,受赐淮北十二县为封地。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都广招天下贤士为门客,辅国持权,门客的待遇都非常好。有一年,赵国的平原君派自己的门客为使者去拜见春申君。春申君盛情接待,让赵国使者住漂亮的房子,乘豪华的马车……

平原君的门客想在春申君三千门客面前炫耀一番。他拿出用玳瑁制作的头簪和饰有珠玉的剑鞘给他们看,认为他们一定会惊讶不已。然而赵国的使者想错了,春申君的门客一点也没有羡慕的神色,有的甚至还不屑一顾。赵国使者迷惑不解:“这些上好的珠玉他们为啥不动心呢……”他往春申君门客的脚上一看,顿时明白了:好多门客的脚上竟然穿着用珠玉装饰的鞋子!他觉得羞愧难言,赶忙收拾起头簪和宝剑,躲进屋里去了。

桑中生李

“桑中生李”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制造迷信也好,盲从附和也好,都是没有知识的表现。

此典出自《搜神记》。

在南顿这个地方,有一个叫张助的农民。他在种庄稼的时候,发现了一棵李子的核,把它带回家去。回头一看,一株空心桑树中有泥土,他便把李子的核种在空心桑树里,并把剩下的一点水浇在上面。

后来有人发现空心桑树中长出了李树,就把这个消息传开了。有一个患了眼病的人在树荫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先生如果能“治”好我的眼睛,我要用一只小猪来谢你。”说完以后,他就感觉眼睛的痛楚稍微减轻了一点,后来便慢慢好了。这消息一传出,就好像一只狗偶然望空中叫了一声,其他的狗便跟着叫了起来一样,到处传说着:“有一个瞎子因为得到李树的保佑而重见光明。”这一来,远远近近的人都轰动起来,到那树下祭神的人络绎不绝,坐车骑马的往往成千上百,摆在那里的酒肉等祭品也堆积如山。

隔了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了。看到大家祭树的情况,非常诧异地说:“这树有什么神通?它只不过是我种下的一棵李核而已。”于是就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