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严重的错误都有惨重代价,任何惨重代价都是抹不掉的伤痛。
假如,我们只是把曾经犯过的严重错误和已经付出的惨重代价留给历史,而不痛定思痛、汲取教训,甚至在百般“掩埋”以蔽后人,那么新的代价将不断叠加。
假如,新的代价继续消耗我们的“本钱”,而我们在遭受重复打击之下依然麻木不仁,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弹尽粮绝”。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曾经付出过的惨重代价,我们更不能容忍新的代价继续叠加,否则迎面而来的便是“灭顶之灾”。
这就是尘封已久的“信阳事件”给后人留下的教训和昭示……
那是一场历史罕见的大灾荒——三年久旱,赤地千里。
那是一幕惨不忍睹的大悲剧——饥魂饿鬼,遍地哀号。
公元20世纪50年代末,一场遍及全国的大饥饿,造成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黔暗的印记。
河南信阳地区,是这场巨大的生命悲剧的重灾区之一,大饥饿夺走了百万人的生命,史称“信阳事件”。
信阳地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与湖北省的孝感、黄冈和安徽省的安庆、六安、阜阳地区接壤。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信阳淮河中上游一带派生出申、弦、息、黄、蒋、蓼、番、赖等诸侯小国。宋初信阳称义阳郡,后因避太宗赵匡义之讳改名信阳。
这片土地文化深厚、人杰地灵。这里有裴李岗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有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等等;这里产生过楚国两代名相孙叔敖、黄歇,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元代文学家马祖常,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大状师”宋士杰,清代鸿儒胡煦、文学家蒋湘南,还有当今人们更为熟悉的一批共产党的要员和战将:邓颖超、许世友、李德生、杨靖宇、尤太忠、郑维山、万海峰……
信阳地区境内的大别山区是共产党的红色根据地,后来成为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创建了共产党早期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李先念游击纵队。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为摆脱困境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逐鹿中原大显神威,都得益于大别山人强有力的支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块红色招牌深深刻下了大别山人对共产党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更闪耀着大别山人血染的风采。
然而,这个素有河南“小江南”之称的鱼米之乡,在迎来翻身解放、追逐幸福梦想的岁月里,竟然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上演了一幕不堪回首的大悲剧,在血染的红色招牌上再添斑斑凄惨的泪痕!
多少年来,那场大悲剧一直是个异常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牵扯到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的争论。对于官方来说,若把那场大悲剧的成因推给“天灾”,有可能被视为推脱责任;若承认是“人祸”造成的,无疑是个巨大的污点。面对两难选择,官方只有尽量掩盖问题或含糊其词。
但是,那场大悲剧毕竟是段让人无法遗忘的历史,因为它让百姓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不可能被永远尘封。五十年来,尽管受控的官方媒体对此事一直保持沉默,但民间传说”从未间断。尤其是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兴起打破了官方对信息传播的垄断,对那场大悲剧的回顾文章已闹得沸沸扬扬。
所以不乏有人建议:共产党应该把那段历史公诸于世,至少不必遮掩、阻拦。一个有勇气正视自己过失和善于汲取教训的执政党,才是最坚强的、最有生命力的、最受拥戴的执政党。
所以有人指出:继续掩盖问题、含糊其词绝非明智之举。共产党有勇气纠正“文革”的错误,并因此受到举国赞誉,岂能在这个问题上有失风度?
诚然,不断地回味苦难对一个经历过太多磨难的民族来说并不愉快,过多地思痛对一个需要舒展心理的民族来说有失轻松。或许,“向前看”自然不失为一个高明的口号,它引导人们摆脱对历史的纠缠,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启示人们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即便如此,人们仍然无法忘记历史,尤其是在现实与历史的某些现象出现重叠时,更容易勾起人们对某段历史的回忆。回忆蕴涵着对过去某些美好事物的怀念,也不排除对现实某些现象的批判因素。50年代末发生的那场大饥饿事件,依然让人们无法忘却,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回顾那段历史,自然无法回避代表着刻骨伤痛、巨大生命代价的“死亡数字”,但这绝非我们回顾那段历史的全部意义,因为那场大悲剧中也产生了许多值得怀念的东西,“值得怀念”更有价值,有价值就不可忽略。
所以,我们需要旧事重提。
本书单单重提“信阳事件”,是因为它在当年那场大悲剧中具有典型意义,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的绝非仅仅是区域人群,而是一个民族的情怀;也因为我们能够从中深刻地领悟到中华民族兴衰的根本是什么。当然,也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代价”的理解。
本书将展示的是:
大难临头之际,一个馒头无疑就是一条命,却有人把自己的“救命饭”送给他人;
大难临头之际,许多人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却有不少人甘愿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大难临头之际,千村万寨依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粮仓饥民不谋;
大难临头之际,许多共产党的干部冒着丢官甚至更大的风险,无私无畏地维护百姓利益;
大难临头之际,许多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生活没有特殊化,家人饿死也属平常;
大难临头之际,朝不保夕的百姓却救活了共产党的干部;
大难临头之际,在死亡线上徘徊的百姓仍然希望不灭,铁心跟着共产党走……
大难临头之际,一个民族同舟共济的精神、顽强的生存意志、良好的风尚、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等等,感天动地。
当年发生的这些事情无疑令今天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今天的人们生存在追逐财富和利益的环境中,脱离自我的东西已经不那么时尚了。
同样,从当年走来的人们对今天的局面也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总是大惑不解:当年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为什么那么难?
两代人的“不可思议”告诉我们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我们今天拥有比过去多得多的物质财富,却并不比昨天更富有,因为我们丢失了过多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端碗吃肉放筷骂娘”;为什么有人总叹惑“组织在哪里”?
自然,本书展示那段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追寻一些美好的东西:追寻一个古老民族不朽的精神和意志,追寻子孙万代用之不竭的财富,追寻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信念!同时,追寻的还有一个执政党的宗旨和形象。
毋庸讳言,需要“追寻”是因为我们匮乏。时代在不断发展,民族在不断进步,我们拥有的东西已今非昔比。然而,我们今天拥有的东西究竟能够释放多大的力量?当年我们靠精神、意志和信念战胜了巨大的灾难,放在今天将会是怎样一种局面?我们必须意识到丢失了什么,我们必须理解“寻找”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白精神和意志是一个民族永远不可或缺的根本,我们必须懂得什么是代价以及代价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代价》的要义。
当然,我们不能奢求一部作品能改变什么,毕竟它只是一堆文字。但这并不意味饱蘸汗水艰辛笔耕却对它不抱丝毫希望,我们希望通过展示一段历史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我们希望通过揭示一个事物而让人明辨是非与曲直,我们希望通过作品而让人找到灵魂和责任……希望,总是让人心动。
序篇:追逐梦想
提要:中国的近代史是饱受西方列强凌辱的历史,是失去民族尊严的历史。“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然而,恶劣的国际环境、崩溃的经济基础,使已经站起来的中华民族仍面临倒下去的危险。为了不再倒下去,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渴望迅速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于是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高潮。
初期的建设成就令人鼓舞: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三年完成。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局面未能持续,因为执政者头脑发热、急于求成,完全无视科学规律,使这场“经济建设高潮”脱离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闹剧般纵横不羁,结果欲速不达,最终埋下了巨大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