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钻石就在你家后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3240500000008

第8章 突破常规(2)

如何抓住创意,以及如何发挥其长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凡事从疑问开始;别光理会未卖出去的东西,应该也注意已经卖出去的东西;注意产品的小毛病,别以为瞒天过海便是成功;从产品之间的比较着眼;随时注意市场的有关信息;经常留意市场内外的任何变化;注意消费者的品味有没有改变;留意其他竞争对手的动向。

(3)整理创意

现在社会上的商品极其丰富,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是一日多变,经营者需要着眼的地方到处都是,简直多得令人应接不暇.以致常常令人不知所措。有了高度的判断力,就不会阵脚大乱,而能及时决定需要什么、舍弃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创意可以凭直觉获得,虽然每项创意均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价值,但你总不能同时实行,唯有利用自己的判断力,暂时放下不尽合理的创意,首先与下属集中力量将创意焦点缩小,再进行多项研究和实验,将原有的创意具体化,才是初步的成功。

(4)实施创意

被搁置一旁的创意,随时待命而出。在生意场上,灵活和经得起考验的头脑最管用。任何生意都可能有赔有赚,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是创意而已,要想将创意变成成功,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创意的实施一定要快,因为生意场上变化莫测,今天最好的创意,说不定下周就是最差的创意了。所以,一定及时将你的创意付诸行动,迅速抢占市场。

“创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不要被“创意”这个词吓住,觉得它是多么深奥的东西,其实说到底,创意就是一个点子,而且这个点子也不一定都是那么高深尖。

思维上的创新是关键

创新能助你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也就是说,你要具备思维创新的能力,细观察,多动脑,敢于否定他人,敢于否定过去,想出超越常人的新途径。

杰出人士邹衡是一位资深的教授,他告诫人们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能拯救自己,始终陷入一种痛苦的挣扎中呢?

就是因为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却无健康的大脑,没有思维创新的能力,完全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和时机寻找一条有创意的道路。创新思维是你在百般无奈时、沉思默想时意外的发现,是一种精细的观察,是一种才智的爆发!”

生活中,思维创新更是不可缺少的。以求职为例,职业的多样性,给每个求职的人提供了可能。只有一种职业适合自己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它本来就缺少创意,仅仅是一种不愿努力改变自身被动状态的懒惰心理而已。

“唯有改变才能创新人生。这就是说,现代人试图改变人生的方法就是把智慧用在工作的创新中,力戒只有一种工作适合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工作挑战自我,就是最大的创新!”

而这些,只有通过思维的创新才能实现。我们应该开动大脑,思考自己的未来,才能突破事业发展的瓶颈。

人应该知道思维创新的重要性,它是撞击成功所迸发出来的火花,养成思维创新的习惯,是任何一个杰出人士必备的素质。

历史是源远流长而伟大的,这需要大家用心来学习。但我们在学习前人优秀东西的同时,也为自己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前人固有的思想的一张网。这张网给了我们许多知识,但有时候也网住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此时,只有勇敢地否定前人,冲破这张网,才能够创造新的东西,得到新的发展。

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说”。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误使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寻找燃素的人,他从硝酸盐、碳酸盐的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为“火气”,并解释为火与热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产物。舍勒如果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英国人普利斯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氧气,可是也因为笃信燃素说,而把氧气说成“脱燃素的空气”,遭到了舍,勒同样的命运。

后来,普利斯特把加热氧化汞取得“脱燃素的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却未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怀疑,经过分析,终于取得了氧气的发现权,使化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要善于思维创新,要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应勇于质疑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些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1922年俞平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冬夜》。该诗集收录了俞平伯数年间创作的一百余首新诗,在我国的新诗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当时,由于我国的新诗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新诗创作的理论探讨与总结,就显得格外需要与迫切。俞平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在此方面卓有建树。

在《冬夜》的自序中,俞平伯现身说法地总结道:

“我怀抱着两个做诗的信念: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真实。

做诗原来是件具体的事情,很难用什么抽象概念说明它。”

“我不愿顾念一切做诗的律令,我不愿受一切主义的拘牵,我不愿去模仿,或者有意去创造哪一诗派,我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出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

在此,俞平伯无所顾忌地道出了自己的两大创作理念,一是自由,二是真实。他的所有创作都是基于上述理念完成的,因而带有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特色。这两大创作理念也可以被看做是新诗创作中具有共性的基本原则。正是因为追求自由,他才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探求走自己的路。正是创新的思维使这些成为现实。

俞平伯就是一位敢想敢做,善于思考创新的杰出人士。

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杰出人士为创新而向历史发出挑战了,或许人们已经把他们的容貌淡忘了,但他们的精神,他们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却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人们。

创新能助你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也就是说,你要具备思维创新的能力,细观察,多动脑,敢于否定他人,敢于否定过去,想出超越常人的新途径。

在未知的事物中寻求机遇

未知孕育着希望,孕育着未来。我们所能经历的最难忘、最快乐、最美好的事物便是探索神秘的未知,这是所有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源泉。

自懂事之日起,我们就开始接受这样一种早期社会教育——父母和社会往往鼓励我们要行事谨慎,要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他们提倡办事稳妥,反对冒险行事。或许我们至今还记得那些早期接受的训导:“做事要三思而行”;“不懂千万不要乱动”;“不要去做没有任何把握的事情”;这种早期的教育往往给我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一种心理障碍,致使我们在许多方面,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回想一下那存在于世的伟人事迹,我们无不惊叹,他们都是勇于探索未知,并向未知作出挑战之人。着名的发明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毕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人。

其实,神秘的未知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源泉,也是人的发展与激情的源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将未知与危险等同起来,惧怕未知。他们认为,生活的目的不过是墨守成规,因循熟知的事物,因而他们总是希望知道自己走向哪里。只有那些莽撞之人才会冒险去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下面,我们具体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惧怕未知的行为,以便你可以对照这类行为重新审视自己:

总是喜欢吃一种固定口味的饭菜,而不愿品尝新的风味。

总是穿相同式样和颜色的衣服,从不试试新的式样,也不穿些其他不同的衣服。

每天翻阅相同的几份报纸杂志,从不接受任何不同观点。

总喜欢看同一类电影或电视片。

习惯了某一居住地之后就很难作出改变,害怕搬迁到新的地方。

对居住环境过于讲究,如果换上一个新的环境,如出差,就会难以入睡。

拒绝交流信息,避免与不同或未知的东西打交道。

怕尝试一项新的活动,因为怕自己干不好,嘴边总是挂着这么一句话:“我不会干这个,我就在旁边看看吧。”

强迫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取得成功。认为上司和同事对你的工作评语比自己从事工作的乐趣更为重要;因此为了追求成功,不去尝试新的未知事物;研究问题时,总是停留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只想进行某种你知道将会成功的工作,而不愿冒失败的风险参加一种新的竞争。

避免接触任何自己认为异常的人,不去试图了解这些人,不去和他们交谈,而仅仅在一旁谈论他们,给他们贴上一些贬义的标签,这样让自己免受因接触陌生事物带来的恐惧。

即使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仍然死守,以此混日子。其实并不是必须干它,而是由于害怕换一个新的工作会带来各种难以预测的未知因素。

勉强维持并不美满的婚姻,因为害怕那种陌生的独身生活;已经不记得结婚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因而也不知道离婚之后自己的生活将会怎么样。

无论是度假,还是购物,都喜欢去同一地方,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其他类似的例子,但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下一个问题是:你为何要固守这些“惧怕未知”的行为,而不到那奇妙的未知世界去漫游呢?也许你认为那样确实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这些“好处”是你固守这些行为的强大心理支撑力,例如:由于你一直墨守成规,生活单调,你就永远不必独立思考;既然你已经有一个计划,那么遇事只要看看计划就行了,而不必动脑筋思考等等,但是,这种好处除了能使我们的生活走向呆板和麻木之外,还有什么呢?

试想一下,如果先于我们的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探险家、先驱者都惧怕未知,我们今天面临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因此,要消除对未知的惧怕心理,向未知的事物挑战。

关于这个问题,有关专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途径与办法,你不妨对照一试:努力选择并尝试一些新事物,即使你仍留恋着熟悉的事物,如尽力结识更多的新朋友,多置身于一些新的环境,尝试一些新的工作,邀请一些观点不同,性格不一的人到家里来做客。多和你不大熟悉的客人交谈,不要只和你熟悉的朋友交谈,因为你对朋友已经太了解了。

不要再费心去为你做的每件事找借口。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或那样做时,你并不一定要说出可信的理由,以使别人满意。其实,你决定做任何事情的理由都很简单——因为你想这样做。

试着冒点风险,使你解脱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如,上班时不一定非得要乘坐同一种方式的交通工具,每天早餐不一定总是吃同样的东西等。

设想一种美妙的情景——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如想像自己拥有一大笔钱,足够在几年内怎么也花不完,这时,你也许会发现,你原来设想的计划几乎都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你不再惧怕面对未知世界,你同样可以获得这些东西。试图做一件可能使你的生活发生剧变、但将对你有极大好处的冒险事情,如婚姻、工作或学习上的重大选择等。

每当你发现自己总是在回避未知事物时,问问自己:“如果我真的接触了这些未知事物,最糟糕的结果会是什么样?”

仔细一想,其实并没什么,你对未知的恐惧,往往大于探索未知而产生的实际后果。

试着做一些看似愚蠢可笑的事情,或一些你觉得“不应该去做”的事情。当你真正做完之后,你也会发现这样并没什么愚蠢可笑和不该之处。

常常提醒自己,惧怕失败往往是惧怕别人对你的否定或讥讽。如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你便能够用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别人的标准评估你的行为。你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将不是你的能力是否高于或低于别人,而是你的能力不同于别人。试着去做你一直以“我做不好”为借口而回避的事情。你可以用一个下午来绘画,让自己得到充分享受,即使你画出的画不很好,你也没有失败,因为你至少高高兴兴地度过了一个下午;你可以在家里尽情地唱歌,尽管你唱得并不太好;你可以到野外去拍照,尽管你并不懂得很多摄影技巧。

每当你发现自己正在回避未知时,马上自我警示。在内心里进行一场自我对话,告诉自己:在生活的具体关头不知道正在往哪儿走,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要改变一种习惯,首先必须对其有所意识。故意在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失败。如果你输了一场网球,或画了一幅糟糕的画,你的个人价值是有所减少呢,还是没有变化?你是不是仍然可以从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乐趣?经历这些小小失败,你也许会找到一些更新更深的体验。上述建议是消除惧怕未知心理的一些积极方法。总之,要消除这种心理,首先要重新审视你的自我回避行为,然后对自己以往的行为严肃地提出质疑,最后积极地向新的方向发展。

未知孕育着希望,孕育着未来。我们所能经历的最难忘、最快乐、最美好的事物便是探索神秘的未知,这是所有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