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始皇出巡记
3251300000006

第6章 东巡豫鲁三国行

《史记》记载:“秦始皇帝常常曰:‘东南有天子气’,因东游以厌之。”“厌”是“压”的假借字,“压”就是“镇压”。后来,秦二世更明确的说:“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四海。”秦始皇于前219年、前218年,先后两次东巡原韩国、魏国和齐国等三国的故地,活动范围在今天河南省和山东省境内。

秦始皇出巡队伍离开咸阳,通过渭河平原东部,出函谷关,进入原韩国故地。

三家分晋时,在韩、赵、魏三家之中,以韩国的领土最小。辖有现今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部。西和秦、魏交界,南与楚相连,东南与郑相连,东部和宋交界。经多次迁都最后定都郑,位于今天河南新郑,韩国自韩康子到韩昭侯即位的90年间,在国内并没有进行重大改革,却在对外战争中接连丢城丧地。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相,实行社会改革,收到显著的成效,十五年“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地处秦国东进的要冲,是“天下咽喉”,并且在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弱,因此它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但是,秦始皇并没有首先进攻韩国,因为他担心这样可能会促成赵、楚、魏等国的联合抗秦。他采取“舍韩攻赵”的战略,把削弱赵国军事实力作为统一六国战争的序幕。秦国在多次进攻赵国,并将赵国重创为“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的局面后,前230年,下令内史腾攻入韩国都城郑。韩国灭亡。

在原韩国故地,秦始皇出巡队伍要通过战国时期著名的“成皋之路”。它贯穿今天河南省的中部,西起灵宝函谷关,东至成皋虎牢关。据《战国策》记载,原山东六国合纵进攻秦国,就是由成皋之路进军,从成皋沿黄河到达函谷关。虎牢关,位于今天河南省荥阳南纪水镇。传说,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在此圈养,因名虎牢关。此关地处东西咽喉,山峡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统一六国后,曾在此设置关隘,镇守重兵。

秦始皇出巡队伍在通过“成皋之路”途中,还要穿过另一条历史上著名的“武遂通道”。这条道路是韩国南北交通要道。长度为100公里。武遂,在今天山西垣曲县东南,靠黄河北岸。武遂通道是穿凿山岭地带而成,用以贯通韩国黄河南北地区,并具有关塞的性质。由此北上可以直达位于今天山西临汾西南的韩国旧都平阳,南下渡黄河可以直达韩国的大县宜阳。《史记》记载秦国与韩国曾在这条道路上,进行过多次战争。前296年,孟尝君合纵齐、韩、魏三国曾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将武遂归还给韩国。

秦始皇出巡队伍穿过武遂通道后,要通过秦国和原晋国之间的一个重要关隘、即位于今天河南省洛宁县西北的崤阨。前627年,秦穆公派孟明视等人出兵突袭郑国不成,却灭掉了晋国边境的滑邑。晋军在崤阨堵截并彻底打败秦军,将秦军全部俘虏。秦军进军途中,在经过周朝都城洛阳北面时,曾经遭到周朝大夫王孙满的诅咒:“秦军无礼,必定失败。”

周的故地,部分也处在成皋之路上。

周的全境被韩国的领土所包围。疆域有今天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汝阳等市县地。秦穆公遂霸西戎,周“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金鼓为鸣金礼器。秦献公大败晋军于石门,周“天子贺以黼黻”,黼黻为绣有花纹的礼服。秦惠文王称王,周“天子致文武胙”,文武胙为祭祀文王、武王的礼肉。前300年,周背叛秦国,与诸侯国定约合纵,率领诸侯部队出伊阙进攻秦国。因此,秦昭襄王派军攻周。周君自首,全部献出所属三十六城邑和三万人口,传国九鼎被运往秦国。周被灭亡。

秦始皇出巡队伍通过周都城洛阳,沿洛水,出成皋虎牢关,进入了原魏国的故地。

三家分晋时,魏国疆土辖有今天陕西省韩城市以南的黄河沿岸,渭河以南的华阴县一带;今天山西省的西南部及东南部,连通河南省北部以及黄河以南的沿河地带;东北部有今天河北省的大名县和广平县一带以及山东省的冠县地区。魏国的领土东西狭长,领土分散。魏惠王时迁都位于今天河南省开封市的大梁后,通过与韩国交换领土,才使魏国在中原的土地连成一片。开国之君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等人,开各国变法之先,国力强盛。秦国灭亡韩、赵和燕三国后,将攻击目标对准魏国。前225年,秦始皇派将军王翦进攻魏国。王翦并没有发兵直接攻打,而是引黄河和鸿沟水灌注大梁城,魏王被迫出城投降。魏国灭亡。

秦始皇出巡队伍经过魏国故地时,发生两件事情。一件是在博浪沙处遭到力士椎击,被误中副车。博浪沙位于今河南省原阳县城南,曾有博浪沙城。另一件是在户牖乡遇到漫天大雾,“昏雾四塞不能进”。当地将此处称为“东昏”,又称为“始皇东巡遇雾处”。因为这件事情,西汉设置“东昏县”。户牖乡位于今天河南省兰考县城东北处。

秦始皇出巡队伍在原魏国故地以至以后进入原齐国故地的行程中,一直都行进在“午道”之上。据《史记》、《战国策》中的记载,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的游说辞中,多次提到“午道”。如魏军塞“午道”、秦军塞“午道”等。根据文献解释,午道在赵国的东面,齐国的西面。“一纵一横为午”,所以称谓交道。由此证明,午道是魏、赵、齐三国之间纵横交错的一条交通大道。

秦始皇出巡队伍经过历史著名的陶邑即今天山东省定陶县后,进入原齐国的故地。

前11世纪,周封尚父于齐国,都城营丘,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齐国所以名为“齐”,是依据“天齐”的名字而来的。临淄城南有天齐泉,五泉水并出,人们把这泉眼比做人的肚脐眼。春秋时期,齐恒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实行变革,民富国强。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时期,齐作为东方的大国,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今天河北盐山县南。曾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前284年,五国联合攻齐,从此国力衰弱。在秦国灭亡山东其他五国的战争中,齐国采取“事秦谨,与诸侯信”的中立政策,使齐国收到了“四十年不受兵”的暂时太平。当其它五国被消灭后,齐国成为秦国统一战争的最后一个战略目标。前221年,秦军消灭燕国后顺道南下进攻齐国,齐国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秦始皇在原齐国故地活动内容,先是在峄山观礼、泰山封禅后,然后沿着海边经秦朝黄县、腄县、成山头、芝罘至琅邪,即绕山东半岛东端一周。秦始皇在琅邪停留三个月,修筑琅邪台,接受方士徐福入海求仙的上书。加上以后的北巡和南巡,秦始皇先后两次登上成山头、三次登上芝罘岛和琅邪台。秦始皇在齐国故地先后立下五块刻石。其中峄山、泰山、琅邪各一块,芝罘二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