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3251900000003

第3章 古老的佛寺雏形——精舍与支提

佛寺是佛教僧侣进行宗教修习、举行宗教仪式以及生活居住的场所。在梵文中称为“僧伽蓝”或“僧伽罗摩”,意思是“众园”,即僧众共同居住的园林。“寺”在中国最早并不为佛教所专有。先秦时代是对宦者居所的一种称呼。到了汉代,它的意义完全改变了,一般的官署、官舍建筑全部被称为“寺”,如政府机构中,负责掌管各国使节往来的外交事务部门被称为鸿胪寺等。以“寺”来特指佛教寺院则是在东汉明帝时期。早期的佛教史籍中,由于各译经者的不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僧院、僧园、阿兰若、兰若、招提、精舍等。随着佛教的发展,渐渐又有了一些别称,“丛林”即为其一,大概是由于佛寺中众多的僧人聚集在一起念经修道,就好像树木丛集为林一样的缘故吧。由于女性出家者的出现,受中国男女有别思想的影响,本来是僧尼们修行所用的“庵”或“庵室”、“庵寺”,也渐渐成了尼姑们专用的修行场所了。更通俗的称呼大概应当算是“寺院”了。称佛寺为寺院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佛寺在建筑风格及特点上都是典型的中国院落式的,每一进佛寺都包括大大小小的几进院落,与中国的宫殿、官署、民宅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佛教史上最早的佛寺建筑在古代印度的两个城邦国家中,被称为“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它们是佛教寺院的开端。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世时,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有一座很大的竹园,为富豪迦兰陀所有。迦兰陀本已将竹园献给了“外道”(佛教以外的派别),但是在听了释迦牟尼佛的传道之后,便改信了佛教,转而将竹园献给了佛。摩揭陀的国王频婆沙罗又在竹园中建立房舍供佛陀及其弟子们居住,被称为“竹林精舍”,或称为“迦兰陀竹园”。是印度僧园之始。

后来,在舍卫国(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另有一位叫须达多的长者,因乐善好施,常以财物周济孤独贫困者,故而得名“给(jǐ)孤独”。他本事外道,并不事佛,一次因偶尔听了释迦牟尼佛的讲道,顿觉心开意解,善根发现,证得初果,遂诚请佛光顾舍卫国讲道。佛接受了给孤独长者的邀请,前往舍卫国说法。长者为了迎接佛的到来,以重金议购王子祗陀在舍卫城南的花园,想造一座精舍供佛说法时使用。王子开玩笑要求他以金砖铺地为代价,长者果然按王子的要求办了。王子非常感动,也想作一功德,遂将园中地面出售给了长者,而将园中树木奉献给了释迦牟尼佛。因此,精舍修成后,便以长者和王子的名字来共同命名,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他二人以后在佛教中还与波斯匿王一起被作为守护寺庙的伽蓝神,加以崇奉。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中说法并居住了25年。唐代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精舍已毁。

精舍的形制一般都是以佛塔和佛殿为中心,僧房环绕在其四周,为四方式的宫塔建筑。这种形制对中国早期佛寺中出现的廊院式建筑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汉地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宫塔制度”包括“宫”和“塔”两部分,宫是中国式的宫殿,塔是印度的窣(sū)堵波。意思是墓葬,是埋葬佛的遗骨或遗物的地方。塔传入中国后,成为供奉佛像的地方,故又称为佛塔。中国西陲3-4世纪的伊循米兰古寺遗址、龟兹雀离大寺、阿奢理贰大寺遗址、晋高昌西克普古寺遗址、唐于阗丹丹乌里克小寺遗址等,主体也都是四方宫塔式。北魏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对永宁寺的记述更将这一形制作了详细描述,说永宁寺是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命令修建的,寺中有一座九层的塔,塔的北面有一座佛殿,形状就象皇宫中的太极殿。全寺有僧房楼观一千多间,寺的四周有廊房围墙环绕,四面还各开有一门。虽然这种廊院式形制的寺院建筑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格局的影响,在中国佛寺发展史上仅仅存在了很短的时间,而且至今已经荡然无存了,但它毕竟代表了中国佛寺发展的一个原始阶段,并且还传入了日本,日本的飞鸟寺和天王寺就是仿造这一形制而建造的,建造年代相当于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汉唐时代,葱岭以东至敦煌以西地区,宫塔式始终是佛寺形制的主流,天竺佛寺的这种形制对中国西陲的影响较中原地区为甚。

另一种在古印度与佛寺建筑相关的建筑是“支提”,或译为“制底”,它本是最早的佛塔形式,但与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塔所不同的是,它的内部并无舍利,常常凿窟而建,塔在窟的后部,塔前有一个较大的集会礼佛的场地,被称作庙,即所谓的塔庙。传入中国后,发展成为中国的石窟寺。但是中国的石窟很小,没有了集会的地方,而是在洞窟的前面或旁边另建寺院,作为僧尼居住和集会之所,原来窟内后部的塔发展成为了塔柱或中心柱,无论形式或用途都与印度的“支提”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