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谁“害”了北大学生
325500000022

第22章 北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2)

首先,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已经步入了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贡献已经不可取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一两个世纪里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推动力量是以前数千年的总和都不可比拟的。在这个意义上,评判一个学校是否是世界一流的大学自然也离不开她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譬如说起麻省理工学院,这所大学的科研成果和发明每年为美国经济增收约200亿美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在全美50个州中,与该大学有关的公司总数达4000多家。这样的巨大作用,确实是现阶段的北大或者清华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其次呢,这个评判标准弥补了文理工科大学之间的差距。在评价一个大学的作用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她的文化背景和学科分类。就如同上面举例所说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贡献可以用数字化的方法具体表现出来,那么谁又能说,哈佛究竟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们只能说,如果有合理的统计方法的话,计算出来的结果绝对是不会逊色于麻省理工的,但是毕竟哈佛是一所与北大相似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进步都有自己的贡献,但是和理工科大学从事的工作相比就相去甚远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标准只考虑学科的地位,而不是仅仅考虑大学是否可以很全面地包含所有最好的学科,或者说,不是搞什么综合排名,而是来看是否有优秀学科和成果。如果打个比方说,那就是华盛顿作为美国开国总统,但是不擅长打篮球;但是乔丹呢,却不涉及什么大的政治话题。但是我们并不因为他们的不“全面”而否认他们在各自领域的贡献和地位。人是难以全能的,有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同样的道理,大学也不会是全能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长处。譬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始终只有2000多名学生,规模很小,但其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从而还是可以成为人们心目中世界一流的大学。

1983年国家奖设立以来,至1999年,北大一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9次,三等奖19次;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特等奖2次,一等奖7次,二等奖23次,三等奖20次。应该说,北大的理科是一直很不错,文科更是长期以来国内大学佼佼者。但是17年来只获得了这么几个奖项,实在是太少了,和北大国内最高学府的身份都难以说是相称的了,更何况是世界一流大学?

究竟差距在哪里?

客观地说,北大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妨一项项地加以分析。

首先,北大的老师绝对不是世界一流的。J君曾经听过一位物理学院的教授的课,他的名字列在北大第一批长江学者名录中,但是他自己上课的时候就自嘲为“三流大学的三流教授”。同学们是很尊敬他的,这个话也不能苟同,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什么一流大学的所谓一流教授;但是毕竟反映出问题的存在,北大的确缺乏世界知名的大师。抛开一向落后的理科不说,就是文科似乎也有衰败的趋向。原先总有些著名的文科教授的课是全校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愿意来听听的,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变得不同。

有一位先生曾经问J君说,你觉得你们院哪位老师的课是最受欢迎的呢?J君觉得难以回答。现在的老师,即使课程有很多人来听,也不过两种情况,一是对北大自己的学生点名而且要声明记入成绩,那么这样会有人来听课的;其次就是因为这个老师是研究生入学相应科目考试的命题人,那么会有很多的外面的学生来听课。所以,现在北大没有什么教授能靠自己综合起来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来感召各个系的学生来听课。当然,如果要推诿责任的话,整个社会浮躁而不愿意沉潜做学问的空气也是要负一点责任的。其实关键还在于北大的先生们自己的问题。现在有几个老师可以上课的时候不带讲稿,然后旁征博引,把课堂气氛搞得十分活跃呢?

当然,现在没有,不代表将来没有。曾经有一位老师刚刚从北大取得博士学位没几年,但是已经隐然有传说中的风范,所有听过他的课的同学几乎都觉得他确实很有才气。北大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还有很多的吧,但是由于职称低或者没有什么职位和资历,在每次的“十佳教师”评选中总是得不到候选人的资格,所以还名不昭彰,但是我们相信迟早有一天他们会给课堂带来一些新的气氛。

要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教师,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北大人肩负重担。

其次,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绝对不是最优秀的。虽然和国内很多别的学校相比,北大的学生是很优秀的,但是我们认为,北大的学生虽然优秀,但还是很缺乏创造力。“独立性”、“创造性”与“领袖人才”可以说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如果说中国学生在走进大学时,确实并不是独立的,而作为一流的大学更需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并不是独立的”,不能成为一流大学学生独立性不足的理由。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象征,我们期望北大在人才培养有新的层次,而不是量的扩充。

很多北大人在学术上缺乏进取的动力和决心,这对于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来说是最致命的。一个领先地位的形成,是离不开庞大群众基础的存在的。譬如美国的篮球运动,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是因为有无数自小就在街头巷尾简陋的篮球场上玩耍的小孩子的存在,也是因为全民都有一种浓厚的兴趣——如果孩子都被迫去温习功课,哪里还会有什么街头篮球英雄的存在呢?

而北大现在的学术气氛就已经让你感觉不到浓厚。当然,北大还是有很多人在用功学习,你如果有机会去看看图书馆里的自习室、教学楼的教室,就都会发现很多人在用功学习。但是忙碌的他们又究竟在为什么而学呢?我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是为了分数,为了奖学金,为了出国时好看的成绩单,为了保送研究生时的好名次。究竟有几人是为了学术的伟业,为百姓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四年来,我们接触了很多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是硕士甚至是博士。他们有的成绩非常优秀,经常拿奖学金;有的长袖善舞,终日周旋于燕园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有的人顺利申请出国,甚至拿到哈佛的offer。

但是对于北大来说可悲的是越来越多的北大学生把兴趣从图书馆转向了其他——他们终于可悲地规矩而功利起来。当年金克木先生在图书馆当小职员的时候,不仅仅是仔细地阅读,就是有名的教授查阅的书单,他都会仔细保存下来,然后去探求那些书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就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终于成就了一代大家。单单靠把成绩搞好,永远做不出新意,只怕也只能靠熬资格熬出个“大家”来。更何况,这在图书馆的自习室和教室里整天努力的人,大多还只是想拼凑出一块又大又好的跳板而已。

当然,北大的硬件设施也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来说,应该是同时肩负着两种责任,一是尽可能多地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把教育平民化;二是尽可能多地从现有学生中发现有天才者,进行精英式的教育。无论出于其中的哪一种目的,都必须增加受教育的人数,扩大学校的规模,因为选拔英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辛苦劳动,要有一个理想的分子,就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分母。北大从最初的规模扩展到今天,可以说正是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要求。但是,人多了,是不是有配套的硬件设施来与之相配合呢?

譬如哈佛,为了使大型的综合大学中本科生都有一个小型的学院环境,规定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园内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后,学生们分住在12幢宿舍楼内,还为少数走读生设置了第13幢宿舍楼。每幢宿舍楼内有一位住校教师和一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此外,每幢宿舍楼还设有餐厅、图书馆,在宿舍楼区,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体育、社会和文化活动。而牛津大学,为了满足全校师生的需要,更是设立了100多所独立的图书馆和4个博物馆,其中最大的图书馆聘请了400多名员工进行管理。可以说,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都会拥有一个非常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优秀的硬件设施,来保证大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但是不可否认,北大在这个方面还是很欠缺的。首先,虽然号称学校面积2707853平方米(4062亩),但是其实这是包括了附近中关园、蔚秀园等不相干的面积在内的数字,真正学生生活的地方其实只是燕园的一小角而已。面积有限,自然相应的设施也很紧张。学校主页上公布的是一共有36982名各类在校学生,考虑到是“各类”,以及最近搬去万柳校区的6000人,那么假设本部即使只住着20000人吧,那么这两万人有多少“财产”呢?首先,他们只有一个室外的足球场可以使用,还有一个在五四操场里,可是上面有草坪,普通学生是不能去活动的;有两个室内的篮球馆,但是不让用,只有6个室外篮球场,后来修了五四篮球场,才增加了七八个,但是一旦有个好天气,人多得就像是蝗虫一样;有一个浴室,没有仔细数过,但是大约也就几百个莲蓬头,人稍微多一些你就只好光着身子等着;食堂也很少,七个而已,中午饭点的时候如果是三个人一起去吃饭,可以说就别指望能坐在一起;仅有的几座教学楼人满为患,除了用于上课,根本满足不了学生自习的基本要求。在北大生活,你必须学会排队和宽容。

据说,北大在近几十年中是一直有扩展校园的机会的,只是都错过了,等到中关村发展起来以后,就只能被水泥钢筋混凝土包裹起来,再也没有办法。不去说原因,也不去找究竟是谁的责任,但是学校的现状确实让人担忧。至于后勤系统的不近人意是显而易见的,似乎总也比不过清华,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

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北大的发展前景

北京大学正在得到政府和外国捐助者越来越多的资金援助。2000年,在自然科学学科和医学院得到的捐赠研究经费总额达33亿元人民币。北大的硬件设施也在改善,近几年增添了由李嘉诚捐助的耗资1000万美元的图书馆、由几家贸易公司资助兴建的一座全新的、拥有2200个座位的大讲堂。至于学生方面,学校也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开始借鉴哈佛的办学思想,在部分新生中推出“元培计划实验班”,文理科融合的力度更大:学生来自22个系、共80余人,试行导师制。“实验班”不属于任何院系,大一、大二不分专业,由学校统筹培养,文理科的界限完全淡化了。也许这样,学生们会更愿意为了学术和自我的完善而学习,而不是仅仅把本科的学习当做人生的跳板。

大学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综合科学文化水平,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步的。北大一百年来的发展也更加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据研究人员预测,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北大将能够持续不断地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创造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每年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10篇左右论文,造就一批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经过20~30年的努力,北京大学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将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能实现诺贝尔奖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