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效沟通
326100000021

第21章 成功的非语言沟通 (1)

有效利用肢体语言

在美国,肢体语言研究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美国肢体语言专家帕蒂·伍德在长期的实验中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语言来传达。而且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

晕轮效应:第一印象影响沟通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印象”,是指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他人头脑中留下的迹象。而“第一印象”,是你在与人初次接触时给对方留下的形象特征。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所具备的定式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深刻的烙印,很难改变。

每个人都具有对他人构成第一印象的卓越能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初次与人见面时,对方的相貌、举止、言语、风度等某些方面会迅速地映在你的脑海中,形成最初感觉,即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源于人的直觉观察,根据直觉观察到的信息加以综合评判,然后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

卡耐基认为,在社交活动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它是在没有任何成见的基础上,完全凭着你的“自我表现”形成的,因而第一印象直观、鲜明、强烈而又牢固。如果你的相貌俊美,举止端庄大方,言语机智,谈吐风趣幽默,风度翩翩,你就会给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当然,人无完人,所有的优点和美德不可能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但你若具有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某一点,再扬长避短,将其发扬光大,也同样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第一印象的好坏,决定着社交活动能否继续下去。第一印象好,人家就愿意和你进一步来往,通过一段时间的相识与了解,人家觉得你的确不错,你们的关系就会顺畅发展。如果对方是你的客户,你在事业上就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如果对方是你的同事,你在工作中就多了一个支持者;如果对方是你的邻居,你在生活里就多了一个朋友。第一印象不好,你与人家的交往便不得不就此止步了,因为人家不想再见到你。纵然你有多么美好的动机,多么宏伟的蓝图构想,也只能化成泡影了。

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对一个人的评价。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构成人们对他直接评价的主要因素。比如,许多人在初次交往时,就很快被对方所接受,或奉为事业的楷模,或尊为学业上的恩师,或敬为思想上的领袖,或求为人生的伴侣。

第一印象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很长时间都不容易被改变。在许多回忆录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话:“他还是老样子,像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多少年以后,历史的变化更加之岁月的沧桑,一个人怎么会没有变化呢?但在作者眼里,对方还是他初次见到的模样。事实上不是对方依然如故,而是作者脑中的第一印象太深刻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第一印象的形成是非常短暂的,有人认为是在见面的前40秒钟形成的,有人甚至认为只有2秒钟。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这几秒钟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在生活节奏如同飞速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愿意花更多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的第一印象的人。

第一印象只有一次,无法重来,不可能因身体不适、情绪欠佳而宣布改期。所以,有人打趣地说:第一印象犹如童贞,一旦失去,便永不再来。

如果你是一名业务员,你见的客户在第一时间内就会判断他对你有没有好感。几分钟内的第一印象,就会决定下一次他还会不会见你。如果你穿着带有污渍的西装,匆忙中又忘记带会谈需要的资料,一副急匆匆的样子,说话也吞吞吐吐,感觉不清晰,那你的客户在两分钟内就会叫你走人,或留下一句敷衍的话,“如果我们有需要会和你联系”,你的拜访就彻底失败了,而失败也许就决定于你刚刚与你的客户握手的一刹那。所以,不要小看这几分钟,这几分钟也许关系到你能否拜访成功,也许关系到你能否应聘成功,也许关系到你生意的成败。所以,你一定要重视自己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无论在什么场合、任何背景下,一定要留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英国著名形象设计师罗伯特·庞德曾说:“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钟展示给人们你是谁,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

1着装要适合自己的角色需要

每个人都有他特定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又有特定的言行、服饰。例如,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应该外表端庄、衣着整洁,如果不顾形象就会影响交际效果。

2着装要适应特定环境

有时特定环境对衣着有特定的要求。这时,在衣着服饰上就应服从交际环境,不惜牺牲个性风格进行独具匠心的选择。

3着装要体现个性风采

在符合角色的要求下,可以适当提倡衣着的个性化。除了警察等要求统一着装的职业外,其他人在衣着上都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气质修养、审美情趣进行选择,以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风采。

总之,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你的着装必须符合以下几点:如果不想成为同行笑柄的话,你的服装必须合体;如果不想让同行或客户鄙视的话,你的服装必须庄重;如果不想让人看出你的性格或爱好的话,你的服装必须是保守、得体的。

沟通视窗理论及运用技巧

在肢体语言沟通中,一个循环的过程中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说和问的行为。下面介绍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沟通视窗”。这个理论说明,当我们对说和问不同对待的时候,即说的多或者是问得多,就会使别人对你产生不同的印象,影响别人对你的信任度。

1“沟通视窗”的信息四区间

(1)公开区:就是你自己知道,同时别人也知道的一些信息。公开区的信息,就是一些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格、居住地、工作单位,等等。

(2)盲区:经常是关于自己的某些缺点,可能是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但是别人能够看到的缺点。这是你自己也不知道的关于你的信息,但是别人知道。盲区的信息,如:性格上的弱点或者是平时自己不在意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3)隐藏区:就是关于你的某些信息,你自己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这包括你自己的隐私,别人还没发现的你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等等。还有一种隐藏区的信息,别人不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如阴谋、秘密等。

(4)未知区:就是关于你的某些信息,你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比如某人得病了,自己不知道,也没有去医院检查,别人也不知道,但事实上早已得病了,只是还没有发现而已。

2沟通视窗的运用技巧

任何一个人都有上述四种信息,在他人看来每一个人的这四种信息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1)在公开区的运用技巧:他的信息他知道,别人也都知道,这样的人我们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善于交往的人、非常随和的人,这样的人容易赢得我们的信任,容易与他进行合作性的沟通。要想使你的公开区变大,就要多说、多询问,询问别人对你的建议和反馈。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多说、多问不仅是一种沟通的技巧,同时也能够赢得别人信任,是使别人以合作的态度与你坦诚沟通的重要保证。

(2)在盲区的运用技巧:如果一个人盲区的信息最大,会是什么样的一种人?是一些不拘小节、夸夸其谈的人,他有很多不足之处,别人都看得见,而他看不到。造成盲区大的原因是他说的太多,问的太少,他不去询问别人对他的反馈。所以,在沟通中,你不仅要多说而且要多问,避免造成盲区过大的情况。

(3)在隐藏区的运用技巧:如果一个人隐藏区最大,那么关于他的信息,往往会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都不知道。这是内心很封闭的人或者说是很神秘的人。这样的人我们对他的信任度肯定是很低的。我们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可能合作的态度就会少一些,因为他很神秘、很封闭,往往会引起我们的防范心理。为什么会造成在别人看来他的隐藏区最大?是他问的多,但是说的少。关于他的信息,他不擅长主动告诉别人,所以说如果别人觉得你是隐藏区很大的人或者别人觉得你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原因就是你说得太少了。

(4)在未知区的运用技巧:未知区大,就是关于他的信息,他和别人都不知道,换句话说,未知区大的一个现象就是他不说也不去问,可能是一些非常封闭的人,这种人不去问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也不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封闭很可能会使他失去很多机会,能够胜任的工作就悄悄地从身边溜走了,可能别人不了解他能做这件事情,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这件事情。现在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要努力去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争取更多的机会来成就自己的事业,那么这种未知区很大的人,就很可能失去很多非常好的机会。

所以要尽可能缩小自己的未知区,主动地通过别人去了解自己,主动地告诉别人自己能做什么。

眼睛的沟通游戏:目光接触沟通

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曾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所谓“阿睹”就是指眼睛。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子,也是传递信息,尤其是心理活动信息最有效的器官。在与人交际沟通时,要特别注意观察体会对方的眼神,并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神表情达意,影响对方心理。

视线行为

只有在眼光接触的情况下,才能建立真正的沟通基础。与别人谈话时,有些人令我们感觉自在,有些人却不然,甚至似乎不值得信赖。这主要和他们说话时注视我们或正视我们视线的时间长短有关。某人不诚实或有所隐瞒时,其眼睛和你的眼睛视线相接的时间就少于1/3。当时间超过2/3时,原因之一,他或她发现你很有趣或很吸引人而瞳孔扩张;原因之二,他或她心怀敌意,发出无言的挑战而瞳孔收缩。研究指出,当A喜欢B时,会经常凝望B,让B知道A喜欢他,期盼B因而喜欢A。换句话说,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别人谈话时,你的视线应该和他的视线相接大约60%到70%的时间。因此紧张胆怯的人,他正视你眼睛的时间低于1/3,令人无法信赖。谈判时,应避免戴深色眼镜,因为这样会使别人感到你在瞪他们。

和大部分肢体语言的动作一样,凝视说话对象的时间长短也是由文化决定的。南欧人的凝视时间较长,因而显得具有侵略性;日本人谈话时,则注意对象的颈部而非脸部。在下结论时,务必考虑文化背景。

视线相接的时间长短值得注意,你所注视的范围也很重要,因为这也影响到谈判结论。这些信号透过无言的传递和接收,对方很可能会自行加以解释。要花约30天有意识的练习才能熟练应用下列的眼部动作,增加你的沟通技巧。